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叁講(第9品)▪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害量,有這樣的區分。所以,現在把本來是非量的世間共許的幹淨、美麗變成量的話,不淨觀就完全修不成功了,因爲不淨觀就變成非量了,變成非量就會被量所害,就是這裏講的「世間應能壞」。

  

問題:這裏是中觀在回答經部宗嗎?它說「觀待世間見彼性」就是看到常樂我淨,他現在要舉出一個例子,所以就以「女人不淨」爲例來講出淨跟不淨的關系,是不是呢?

  

回答:現在要講的是:名言不一定是尋求的話找不到,名言不一定是世俗量成立,在名言上有不一定以名言量成立起來。就好像世間都認爲女人很漂亮,這是我們在名言上所安立的,可是,它並不能用名言量成立起來,如果用名言量成立起來的話,她實際上是不淨的,用名言量能成立起來的就是不淨觀,如果世間共許的「女人很漂亮」是真的的話,那麼,不淨觀就將修不成功了。

  

問題:假如我不是佛教徒,如果照剛剛的推理,我就可以說「你們這樣修不對」。這裏的邏輯推理是:如果女人不淨是真實的,那麼,不淨觀就將修不成,我可以說:「對啊!就是修不成啊!」這裏的理由好像是:因爲我是佛教徒,不淨觀一定要能夠成立,所以,世間共許的「女人淨」這件事情事不成立的。這好像是我們自己關起門來講的話。

  

回答:常樂我淨是錯亂的心,相反來說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就佛教來說,無常、苦、空、無我確實是對的,確實是可以成就的,所以,它的相反(常樂我淨)當然就是非量,它是錯亂心,以淨跟不淨來說,不淨才是正確的。佛法還是會講有美麗、有幹淨,但是,這裏的常樂我淨的「淨」是我們的一種「淨」的想法的趣入境,它的趣入境確實是不存在的。我們的想法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兩百都是幹淨的,這種看法確實是不存在的。這邊講的並不是完全沒有幹淨的意思,不可以說沒有幹淨,也不可以說沒有美麗,但是,我們想象的美麗、幹淨是沒有的。

  

我們想象的是名言,有沒有名言?有沒有世間共許?有啊!但是,另外一方面的修不淨觀是實際上的,一直去修,將心裏面「非常幹淨的」、「非常美麗的」的看法破除,我們所要打破的想法確實是非量,如果它是量的話,那麼,我們就修不成了。四聖谛是可以修得成就的,這是佛教都共同的看法,所以,中觀對經部宗可以這樣講,這並不是中觀在跟一個外道講話,所以就可以用這個比喻跟他辯。

  

總之,第一個問題是因爲中觀宗說諸法無自性,而經部宗說諸法應該是要有自性的,應該要在安立處上有所得,如果有所得的話,那就表示諸法是有自性的。他爲了要證成這樣的看法,就引了經典出來講。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諸法無自性的話,豈不是都如同幻化一般了?如果諸法像幻化一般的話,實際上它就沒辦法存在了,我們那麼辛苦的去積聚資糧,豈不是一切都像幻化一般而不會結果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很努力去供佛或積聚資糧,豈不就吃虧了嗎?那麼,你們說積聚資糧將得到果報的這一建立將不合理。回答是:不是,你所積聚的福報依然可以得到所應得的果報。午二釋不應積集資糧難

  

如幻由佛生福德,如佛有實福亦爾。

  

從第二個問題到第五個問題之間,都是針對因果緣起來作答辯的。

  

經部宗認爲:你去供佛、積聚資糧等積聚種種的福報,就等于是有一個能生果報的因,供佛是一個能生果報的因,這個因應該是實有的,應該是要自性有的。經部宗就是「自性有」這個能立法成立起一切法都應該要自性有。

  

這邊回答「如幻」,經部宗就會認爲:我們所供的佛如幻、諸法如幻的話,那麼,我們所供的豈不是幻化的嗎?我們所供的豈不是就不是佛了嗎?

  

我們會認爲殺幻化之人並非殺人,也會連想到幻化之佛也一定是非佛,我們也會這樣認爲。仁波切說:在戒律裏面說:殺幻化的人不算殺業,因爲這本身就不是人,所以就沒有造殺人的業。同樣的,所供養的對境(佛)如果是幻化的話,那就變成不是佛,既然如此,不管怎麼去供養他也都不會得到功德。

  

他所提出辯論的主要問題是:我們供佛時會積聚資糧,積聚資糧是非常有力量的,以後能感出很多很大的果報,比如供養佛會變成供養一切的衆生,因爲佛就代替一切的衆生。所以,對境本身是一個境,但是,當我們供養他的時候,就變成供養一切的衆生,所以就會累積很多的資糧。如果累積很大的資糧的話,它一定有能力,這個力量是一定要存在的,這個力量一定要自性、谛實有,不然的話,就不可能會有這種能力。主要的問題就是這個。

  

午叁、釋不應取生難,就是破除不應結生相續的妨難。

  

或問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得再生。

  

這是問題,這邊直接就提出問題,可是,好像沒有直接做回答,只是間接的去回答。前面是直接有做回答,可是並沒有間接的提出問題。

  

經部宗心中最主要的疑點是:我們死了之後還會再去投生,投生就是再到來世去,去來世者是我們的識,這個識必須要具有不間斷的力量,雖然我們死後換了一個身軀,可是,心識依然還會往來世去,所以,這個心識必須是實有的。

  

他們認爲:如果識是無實有的話,就將無法結生相續。藏文的「結生」有「介于中間」的意思,也就是介于前世和後世之間,等于是識由前世去到後世,而身軀是不會去的,所以就由識來結合起由前世到後世去。

  

或問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得再生。」我們剛才解釋過了這兩句的意思,雖然沒有很廣泛去解釋,不過,也可以說是解答了他們所提的問題了。經部宗認爲:如果有情如幻化一般的話,這些如幻化的有情將沒辦法帶到來世去。幻化就如同魔術所變化出來的馬和象,這樣的馬和象只是短暫的顯現出來,並不能像我們的心識一樣持續的往來世去。所以,他們認爲:如果有情像魔術一樣是幻化的話,就將無法走向來世,所以,有情應該是實有的。

  

如其諸緣聚會時,爾時能成諸幻事。

  

這兩句就間接的作了回答,幻化跟有情在「無實有」這一點上是一樣的,可是卻又不完全相同,因爲有情是可以再結生相續去到來世的,而魔術所變化出來的馬和象是不可能去到來世的。所以,就這一點是不盡相同的。「如其諸緣聚會時,爾時能成諸幻事」就是針對不盡相同的部分作間接的回答。

  

仁波切說:甲曹傑在注解中針對經部宗的問題又提出另一個問題來反問他們,他說:你說由魔術變化出來的一頭是象而另一頭是馬,那麼,你爲什麼不說魔術所變化出來的這一頭象是那一頭馬呢?意思就是要表達:雖然魔術跟有情在「無實有」上是相同的,可是,如果因緣具足的話,有情仍然會繼續的結生相續,而幻化就不行了。

  

甲曹傑在這邊就把同樣的問題再丟給經部宗,什麼問題呢?假定一頭是幻化的馬而另一頭是幻化的驢子,兩個都是魔術幻化的,一個是魔術的驢子,一個是魔術的馬。如果有一個人問:這頭魔術的馬爲什麼不會變成魔術的驢子呢?經部宗會回答:因爲前面沒有一些咒語,因緣沒有具足的關系,所以它就沒有變成魔術的驢子。同樣的,魔術的衆生跟一般的衆生都一樣是無自性的,但是,一個是因緣具足就可以去來世,另一個是因緣沒有具足就沒有辦法去來世。這一部分是在第二六○頁倒數第二行,「汝亦自許夢幻虛妄,等同說言,如幻事所依之現相,于驢子前雲何不現也。

  

根本頌中的 「或問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得再生」 是一個問題,下面的 「如其諸緣聚會時,爾時能成諸幻事」 是在回答前面那個問題,而在甲曹傑的解釋裏面則是再提一個問題來作回答。根本頌是用「如果如幻的有情因緣具足的話,他還是可以再結生相續的」來回答前面的問題,可是,甲曹傑是用問題來作回答,而不是像根本頌那樣是直接去回答的。

  

下面的

  

雲何長時有谛實,有情實有亦如是

  

是回答,實際上並沒有把問題舉出來,問題是經部宗說:如果以時間的久暫來說的話,魔術幻化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可以說它是無實有的。但是,有情就不是這樣了,有情是長久的,因爲有情必須要持續的去到來世,所以是長久的,既然是長久的話,就必須要有力量,必須是實有的才可以。下面的「雲何長時有谛實,有情實有亦如是」就是回答。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叁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