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四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四十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3/04

  

以前寂天菩薩是非常常修菩提心和空正見,空正見是應成派最高的見解,寂天菩薩是應成派的行者,他在菩提心的修行上面也是非常強的,可以說在以前像寂天菩薩這樣修菩提心的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我們可以學習他所造的《入行論》,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已經講到第九品,學習空性不可以看成像外面學術上的研究,這樣是學不到空性的,因爲我們內心有各式各樣深淺不同的煩惱,其中最根本、最細的煩惱可以說是執著心,我們要能夠抓到它破除它才能夠說是了解空性。如果是從外面研究性的角度的話,永遠是達不到的。我們從宗喀巴大師的傳記看的話,宗喀巴大師學習空性時就請教龍樹菩薩怎樣學習空性、怎樣了解空性,龍樹菩薩就說:「你要好好修心,主要是要觀察自己的內心,然後去調整自己的心,然後慢慢就會了解空性。」從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也會看得出來,在講空性之前的第八品講的是我們至少要先將內心的貪、我愛執等煩惱清淨,第八品裏面就是一直強調這些,如果能夠把這些清淨掉的話,才能夠學習空性,才能有一點點可以靠近空性這個主題,如果沒有的話就永遠沒有辦法碰到空性。所以,空性應該是要這樣學習的。

  

另外,我們在學習空性的時候,內心不要覺得:這個太深了,我還沒有到達能夠學習空性的程度,它是非常遙遠的。不要有這種感覺。應該要有怎樣的感覺呢?我們平常都一直會從宗派的角度去講空性,從經部宗、唯識一直到中觀,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內心要有怎樣的感覺呢?我們的執著心不管怎麼細,都還是可以用智慧去破除它。必須要有這樣的感覺,爲什麼呢?經部宗認出來的執著心可以破除它,更細的唯識所講的執著心也有一些智慧能夠破除它,比它更細的自續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能力可以破除,再比它更細的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能力破除。這樣越來越細,在對境上面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執著的情況,什麼都已經去掉了。所以,任何一個執著心的想法都沒有辦法成立,因此,我們的內心就要有一種歡喜、希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真的是有一天會成佛的,因爲所有的執著心都是沒有辦法成立的,一定有一個智慧可以破除它的,一定有一個正因可以破除它。

  

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能都還沒有辦法認出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我們現在可以認出的應該是經部宗以下所講的執著心,慢慢要去認出這些執著心,所認出來的執著心越來越細,不管是怎麼細的執著心也都有一個智慧可以破除它,我們要有這種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怕不會成佛了,因爲不管什麼執著心都有一個可以對治可以斷除它。所以,我們不要感覺學習是很遙遠或跟我們是沒有什麼關系的,我們不要有這種感覺,因爲這些學習是要使我們能夠在心中增加對于成佛的渴望。

  

也可以想:比如我們有時候心裏很煩,我們覺得好像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很煩的情況,就有一點受不了。我們就去想一想煩的根本來源是執著心,一定有一個對治可以斷除它,所以就不用怕,煩惱一定可以離開的。很多應成派所講的那麼多的論典、理由,唯識和經部宗也講了那麼多的理由,我們如果去學習的話,一定可以將我們平常煩惱來源的執著心斷除掉,所以就不用那麼煩,可以這樣自己安慰自己。

  

上次講到破除經部宗的主張,經部宗提出來的那些問題,我們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其中有一些問題也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有一些想法跟經部宗的想法也是非常相應的。所以,經部宗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好像的確是有這個問題」,會有這種感覺産生。

  

經部宗提出了五個問題,我們上次講到第四個問題。經部宗的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說:中觀應成派說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只不過是名言安立而已。當他們講「名言安立」的時候,經部宗就頭痛了,所以就産生了很多問題出來。如果是名言安立的話,解脫可以安立輪回,輪回也可以安立解脫,什麼東西都可以顛倒了。經部宗就會提出像這樣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就先去破除這種問題。

  

經部宗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不斷去累積資糧,結果就會越來越好,最後就會成佛。成佛的果報是那麼圓滿,要出現那麼圓滿的一個果報的話,因本身一定要有能力,如果累積資糧這個因沒有什麼力量的話,怎麼能夠感出這種果報呢?所以,累積資糧一定有它自己的自性。

  

經部宗的第叁個問題是輪回的問題,我們的心一直不斷在輪回中,如果這個心沒有它自己的自性的話,怎麼會一直不斷去輪回呢?前面這叁個問題都已經破除了。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第四個問題,經部宗的第四個問題是:一切法無自性的話,善跟惡就沒辦法區別。善跟惡有區別一定是它們自己本身有一種特性,善不會感出苦的果報,惡也不會感出樂的果報,但是,它們有一種特性,如果沒有自性的話,這些就沒有辦法區別。這是經部宗的問題。

  

請看第二六一頁,「午四釋不應有罪福差別難」,這就是善惡差別的法難。經部宗在辯論時說:如果殺幻化的士夫是沒有殺生的業,因爲有生起殺的心而有殺的加行,可是,因爲對方是幻化的士夫就沒有殺的根本罪,也就是沒有殺的正行。所以,經部宗就對應成派說:依著應成派所說的,既然所殺的士夫並不是真正的士夫,那就如同幻化的士夫一樣,殺了他也就應該沒有殺士夫的正行了。

  

請看文,

  

殺實有情等有罪,若殺幻化士夫等,彼無心故罪不成。

  

這裏說殺幻化士夫不會造成罪惡,這裏說的幻化士夫就是指他不是真正的人,因爲他沒有心,殺了他也不會構成罪惡。請看文,

  

于具幻化之心者,饒益生福損生罪。

  

這邊的「幻化」就跟前面的不一樣,這邊的幻化是指無谛實之心者。

  

前面的殺幻化士夫,因爲他沒有心,所以殺了他是沒有罪的。回答時說:如果這個無谛實之心者是有心的話,殺他就是有罪了,對他做饒益會生福德,對他做損害會生罪惡。

  

從《入行論》的偈頌字面上看來是看不到問題的,只有看得到答案而已,是要從間接去了解到他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想一想的確也是有問題,在殺人的時候,所殺的對象是名言安立、假有的,我們心裏這樣一直想的話,好像會感覺到實際上這個對境是不存在的。修密續應該也會有這種味道出來,因爲我們修密續的時候觀想一切是什麼樣子,慢慢的,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不同,所以,自己的環境就不同。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大家都共同在這個房子裏面,但是,每一個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這樣一直修的話,以後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淨的世界出現。這裏講的是:不管對方是物質或一個補特伽羅,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示現出來的一個世界。

  

我們在修密續時一直觀想就會有這種感覺,慢慢的,不好的世界會一直消滅、消滅,然後自己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清淨的世界,然後就永遠沒有障礙。所以,可以說現在那些不好的世界有一點點是假的一個世界,它只是從內心裏面示現出來而已,實際上好像是不存在的,如果實際上不存在的話,那麼,殺了他也不會有什麼殺業了,因爲它只是一個名言安立的假有的東西。經部宗聽一聽應成派講的之後會有這種感覺,他會覺得: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殺業也就沒有什麼道理了,因爲這個對境只不過是心裏想出來的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殺了他也就不會有什麼殺業了。經部宗會有這種感覺,我們也會跟他們有同樣的問題,也會認爲殺業是不成立的

  

應該是這樣說,我們內心的執著心、煩惱、不好的念頭的習氣一直累積,然後爆出來,各式各樣的境就出現了,然後就會一直非常痛苦,好像是自己騙自己的樣子,自己先亂想了之後,就從習氣那邊爆出各式各樣的境,然後就一直痛苦一直痛苦。我們一直把心裏擾亂的煩惱清淨掉的話,不好的境就不會出現了。

  

顯教裏面也會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比如佛的舌頭遇到一個非常不好吃的東西,這個東西會變成非常好吃,我們遇到則會覺得很難吃,這就是境會轉,很難說它不存在,也很難說它存在,就會一直變化,每一個心的習氣不一樣,從習氣出來的境也就不一樣。所以,這個人遇到這個境的時候,這個境就變了,那個人遇到這個境的時候,它又變了。顯教也會提出這樣的講法,這裏經部宗提出來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下面講到有心或無心是如何出生罪與福,請看文,

  

咒藥等無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從種種緣所出生,幻化亦是衆緣性。

  

這是回答,而問題則是間接的表示出來,在解釋裏可以看到,就是「等同無自性,雲何所生或有心或無心《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四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