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四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經部宗認爲:既然你們認爲一切都是我們去安立的,如果僅僅是安立的話,又怎麼去區分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呢?間接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入行論》的根本頌在字面上只有做回答而已,「咒藥等無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雖然我們可以依于咒語及藥幻化出士夫來,可是,咒和藥本身並沒有生起幻化心的能力存在。

  

請看文,「從種種緣所出生,幻化亦是衆緣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如果要生出各種不同的果的話,就必須要有各種不同的因,不管是應成派所說的幻化的士夫或是真正的士夫都是幻化的,不管示現出來的是大或小,反正要産生各種不同的果就一定要有各種不同的因,絕對不可能是由一個因産生各種不同的果的。如果說由一個因可以産生出各種不同的果的話,那麼,由一個咒也應該可以産生出有心的士夫和無心的士夫。

  

一個咒只能生起一個示現的樣子,它本身沒有辦法生起一個心,所以,一個因只能生出來一個果而已,它只能生起表面的人的一個樣子,它沒有辦法在這上面另外生起一個心,因爲一個因只能感一個果而沒有辦法感兩個果。

  

問題:剛剛開始時說「殺實有情等有罪,若殺幻化士夫等」,藏文裏面並沒有第一句,請問這第一句是怎麼來的呢?中文有十一句,但是,藏文只有十句,而這十句是分成兩部分,前四句是在解釋有幻心或無幻心,下面六句是在講咒語,如果是這樣的話,中文就兜不起來了。

  

回答:我看過很多《入行論》的版本,但是沒有看過像這樣多一句的版本。我在九歲或十歲時就已經將《入行論》背誦下來了,到現在還是沒有忘記,而且也常常去看各種版本,有些地方的詞句會順序顛倒,並沒有看過像這樣多出一句的。沒有關系,這邊的意思並沒有錯,多出一句可能累積資糧多一個。

  

午五釋不應有生死涅槃各各決定差別難」,這個偈頌當中就有實際的指出問題,問題就在前面四句。請看文,

  

若由勝義成涅槃,由世俗故成生死,如來亦轉生死中,修菩薩行複何益。

  

這是問題。

  

這裏的「勝義成涅槃」,藏文只有「勝義涅槃」,並沒有「成」字,反正就是指勝義涅槃的意思。輪回是無谛實成立的,輪回的法性就是指自性涅槃和勝義涅槃,勝義涅槃就是指在勝義上是無輪回的,也就是輪回上的空性及輪回上的無谛實兩者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輪回的法性(自性涅槃和勝義涅槃)而言。

  

輪回是無谛實的,我們未來都將能成佛,這就是因爲輪回無谛實的關系,如果輪回是谛實的話,我們就將無法成佛。「輪回無谛實」這一點就是指輪回的自性就是這樣,輪回的自性既然是無谛實的,就表示它的體性可以轉變,既然可以轉變的話,我們將來就可以成佛。所以,輪回實際上的自性是無谛實的,所以才說我們是具有堪能成佛之自性。我們現在是暫時被塵埃所蒙蔽,因此現在不能成佛,可是,一旦慢慢將這些塵埃去除掉了就可以成佛了。所以,輪回實際上的自性是無谛實、是清淨的,也可以說輪回無谛實的清淨性是佛。在這樣講之後,或許有人會說:「如果輪回無谛實的自性是佛的話,豈不是佛在輪回當中流轉嗎?」

  

大家應該有聽過自性涅槃吧!爲什麼稱自性涅槃爲涅槃呢?其他教派說的有一點像,我們的心本身就是清淨的,所以,自性都是清淨的,就是涅槃了,以本性來說的話,佛的心跟我們的心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心本身就是清淨、涅槃,自性涅槃主要是講心上面的特性、空性。自性涅槃是空性,主要是說我們心上面的清淨就是自性涅槃,以後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的法身有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兩個,自性法身也分爲兩個,就是自性清淨自性法身和客塵清淨自性法身兩個,這兩個都是佛的智慧上面的東西,佛的智慧上面的滅谛就可以說是客塵清淨自性法身,滅谛的所依是心,以道谛和滅谛來說的話,道谛上面就有滅谛,滅谛所依的就是道谛,滅谛和道谛是從見道就已經有了,慢慢累積到了成佛時,佛的心就是道谛,佛的滅谛的所依就是道谛,在道谛上面就有滅谛,這個滅谛就是剛剛講的客塵清淨自性法身。那麼,自性清淨自性法身是什麼呢?這也是他的心上面的一個東西,就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爲什麼稱它是自性清淨呢?在他還沒有成佛之前,他心上面的空性還是存在的,它並不是突然之間跑出來的。因爲是他本來就有的,所以是自性。

  

可以稱爲自性清淨的另一個原因是:本來它就是無自性的,它本來就是無谛實有的,清淨的意思就是無谛實有,本來就是無谛實有的,所以,自性清淨的意思是本來無谛實有。「佛的心無谛實有」這一部分是不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呢?是的,這樣的特性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也有,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心上面無谛實有」這種特性是本來有的,所以,佛的心上面無谛實有的部分(空性)可以說是自性清淨,爲什麼是自性清淨的呢?因爲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沒有一個谛實有的,這種「本來無谛實有」的特性就稱爲自性清淨。

  

在還沒有成佛之前的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剛剛講的自性涅槃,我們每一個衆生心上面都有一個空性,這個空性就是自性涅槃,以後慢慢到了我們成佛時,它也就會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所以,剛剛說自性涅槃主要是心上面本來就清淨的意思,因此,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心上面的涅槃,本來就是清淨的,涅槃就是清淨的意思,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但是,它還沒有變成自性法身,到成佛時才會變成自性法身,「自性清淨自性法身」的前階段「自性清淨」的部分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已經有了,後面的「自性法身」要到成佛時才會有。所以,「自性清淨」有一個意思是「自性涅槃」,我們現在輪回中的每一個衆生心上面都有自性涅槃。

  

如果要在更深細了解的話,我們心上面的空性爲什麼稱爲涅槃呢?爲什麼它本身是清淨的呢?它不只是無谛實有的,清淨的意思是不管衆生怎樣的煩惱都沒有辦法染汙到它。沒有辦法染汙它的意思是:我們煩惱本身是因緣具足才會出現的,我們的心本身因緣具足就會快樂,因緣具足就會煩惱,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就沒有辦法染汙它。如果那些真的都是谛實有的話,那就染汙了,因爲必須要因緣具足才會染汙,所以說這個染汙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改變的」的這個特性就是「因緣具足」的這個特性,「因緣具足」的這個特性就是「無谛實有」的特性,所以,「無谛實有」的特性就是它本身的一個特性,這是永遠無法被染汙的,都一直會是它的特性,這就是自性清淨或自性涅槃的意思。

  

自性涅槃有一點「本來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經部宗覺得這樣的解釋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他們爲什麼沒有辦法接受呢?如果這樣講的話,自性涅槃、自性清淨都是空性,經部宗都是不接受的,因爲經部宗根本就不認同空性、不認同自性涅槃、不認同自性清淨,所以,中觀宗這樣解釋自性清淨和自性涅槃,經部宗一聽到就覺得這是有問題的。什麼樣的問題呢?他們會說:如果這樣講的話,「心無谛實有」的本性就是清淨的,既然它的本性是清淨的,爲什麼還在講輪回呢?這兩個就互相矛盾了,如果這樣的話,變成佛就會輪回了。

  

這裏講自性清淨和勝義涅槃,勝義涅槃就是自性涅槃的意思,這樣講的話,他們就會覺得在輪回裏面有一個清淨。中觀會說輪回本身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它的勝義谛的特性,一個是它的世俗谛的特性,每一個法上面都有這兩個特性,所以,輪回上面也有勝義谛的特性和世俗谛的特性。世俗的特性我們就會說輪回,勝義的特性我們就會說自性涅槃、自性清淨,這是中觀應成的講法。經部宗沒有辦法接受一個法上面同時有清淨和染汙,他們說:如果這樣子的話,清淨和不清淨的在一起,佛就會在輪回當中了。這是經部宗的一個問題。這一段的解釋說:「複于世俗輪回中以生死之流而生死,則生死涅槃同一所依。」 在同樣這個輪回的所依上而言,就勝義而言就稱爲勝義涅槃,就世俗而言就稱爲輪回,因爲這樣的安立,他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菩薩爲了成佛而修種種的艱難行,這樣做豈不就變成沒有意義了嗎?既然成佛之後還要再繼續輪回,這樣修又有什麼用呢?」請看解釋,「若爾,佛亦當流轉生死,諸菩薩何用爲成佛故修菩薩行,應成無義。

  

爲了成佛而去學習菩薩行是有意義的,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在未成佛之前,我們的心相續當中雖然有自性涅槃,可是,只有自性涅槃卻尚無法成佛,必須要依于世俗才能夠成佛,既要依于世俗就必須要依于因緣,如果成佛的因緣不具足的話,那是無法成佛的,如果沒有遮除掉流轉輪回的因緣的話,連幻化都無法遮止了。請看文,

  

若時諸緣流不斷,則亦不能遮幻化。

  

意思就是:雖然我們心相續當中有自性涅槃,可是,仍然要依于成佛的因緣才能夠成佛。

  

若彼諸緣流斷時,世俗中亦無流轉。

  

也就是如果能夠遮止掉流轉輪回的因緣的話,自然就可以遮止掉輪回,自然就可以成就客塵清淨自性法身。

  

我們知道輪回上面有勝義谛的特性,同時也有世俗谛的特性,世俗谛的特性慢慢轉過來就變成客塵清淨自性法身,它上面本來有的「自性清淨」的部分以後就會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

  

問題:在第 262 頁解釋的第五行有「自性涅槃與忽然清淨之涅槃」,這邊談到一個「忽然清淨之涅槃」,這跟後面談到的「勝義涅槃」到底是不是一樣的東西呢?仁波切剛剛又提到客塵清淨法身自性,這叁個東西到底一不一樣呢?

  

回答:忽然清淨涅槃就是客塵清淨涅槃,翻譯爲「客」就是「暫時」的意思,也就是「忽然」的意思。勝義涅槃就是自性清淨,但是,自性清淨跟自性清淨自性法身又不一樣,這在剛剛講解過了。自性清淨是每一個衆生本來都有的,我們心中勝義谛的特性是自性清淨,慢慢到了成佛時,我們心上面的勝義谛的特性(空性)就會轉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現在只是自性清淨,但是還沒有後面的「自性法身」。所以,剛剛講的勝義涅槃在我們現在輪回中就已經有了,但是還沒有「涅槃」,一般講的「解脫涅槃」主要是講清淨染汙的涅槃,以佛的涅槃來說是客塵清淨涅槃,這是佛的涅槃。以自性涅槃來說,我們心中的空性就叫自性涅槃,這跟我們心上面的勝義谛是一樣的。

  

這裏會講大乘菩薩內心裏面的菩提心或空正見,都是藏文說的「竹巴」,這個字眼在藏文中是非常麻煩的,有時會翻譯成破除跟成立的「成立」,攝類學裏面有成跟破的「成」,也有這樣的意思。有的時候這個字是「成就」的意思,有的時候是「努力修行」的意思,要看它使用在那個地方,意思就會不一樣。

  

大乘的修行者(菩薩)的內心的菩提心、空正見都是爲了成就佛陀的果位,心中生起這樣就已經是正行了,這就是「竹巴」,所以,這裏翻譯成「正行」也可以講得通。

  

這裏它所依的是法界自性,一般來說,空性跟法界自性是同義的,所以,法界自性是非常廣的,這裏講的法界自性是什麼呢?當我們了解空性的時候,這個心就有空性的一個心了,這個了解空性的心的了解空性的力量爲什麼會一直增長而且能夠對治煩惱呢?爲什麼它有這樣的力量呢?理由是這個心本身就是靠因緣,因爲它有這個特性,所以,因緣越多就成就越多。心本身有這種靠因緣的特性,也可以說緣起的特性,也可以說心上面有一個法界自性,這是無谛實有的一個自性,因爲有了這個,我們越修才能夠成就越好,就是心有這個特性才會成佛,如果心沒有這個特性的話,那就不會成佛了。所以,一個菩薩的心了解空性的時候,爲什麼了解空性的力量會一直增長到後來成佛呢?理由就在于心上面有一種特性,就是靠緣起的一個特性,可以說是無谛實有、無自性的特性,所依是這個,然後他會成佛,沒有這個就不可能會成佛。所以,菩薩修習正行最後會成佛就是靠法界自性,就是成就大乘所依之自性住種性,意思就是自性住種性是成就大乘的所依,也就是要成就大乘,就必須要依于自性住種性,這樣才能成就大乘。

  

說到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道,我們要在這整個道上不斷的進步,菩薩就是依著這樣不斷的進步,那是因爲心上有必須要依于因緣的緣起的自性在,也就是有無谛實的自性存在的緣故,所以,心才能夠不斷往上增長。我們的心能夠不斷往上增長的原因也是一樣,也是因爲在我們心上有無谛實的自性在,也有緣起的自性在的緣故,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夠不斷往上增長,也才能夠成佛。但是,我們會變壞也是因爲這樣。

  

我們說心上的無谛實及緣起的自性,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自性涅槃及勝義涅槃。在我們未成佛之前或成佛之後,我們心上的無谛實的自性、緣起的自性都是一樣的、不變的,它不會變大也不會變小,所以才說是自性涅槃,它不會變壞也不會變好。

  

因爲有剛剛說的那兩個自性的關系,我們的心也可以增長成無量無邊,比如我們的悲心或慈心也可以成爲無量無邊的。相反的,我們的煩惱就不可以像悲心或慈心一樣變成無量無邊的,因爲它的靠山是虛假的,這些煩惱實際上跟我們的心的無谛實的自性、緣起的自性是不符合的,因爲我們的心有了緣起的自性及無谛實自性的關系,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增長成無量無邊。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四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