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经部宗认为:既然你们认为一切都是我们去安立的,如果仅仅是安立的话,又怎么去区分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呢?间接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入行论》的根本颂在字面上只有做回答而已,「咒药等无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虽然我们可以依于咒语及药幻化出士夫来,可是,咒和药本身并没有生起幻化心的能力存在。

  

请看文,「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如果要生出各种不同的果的话,就必须要有各种不同的因,不管是应成派所说的幻化的士夫或是真正的士夫都是幻化的,不管示现出来的是大或小,反正要产生各种不同的果就一定要有各种不同的因,绝对不可能是由一个因产生各种不同的果的。如果说由一个因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果的话,那么,由一个咒也应该可以产生出有心的士夫和无心的士夫。

  

一个咒只能生起一个示现的样子,它本身没有办法生起一个心,所以,一个因只能生出来一个果而已,它只能生起表面的人的一个样子,它没有办法在这上面另外生起一个心,因为一个因只能感一个果而没有办法感两个果。

  

问题:刚刚开始时说「杀实有情等有罪,若杀幻化士夫等」,藏文里面并没有第一句,请问这第一句是怎么来的呢?中文有十一句,但是,藏文只有十句,而这十句是分成两部分,前四句是在解释有幻心或无幻心,下面六句是在讲咒语,如果是这样的话,中文就兜不起来了。

  

回答:我看过很多《入行论》的版本,但是没有看过像这样多一句的版本。我在九岁或十岁时就已经将《入行论》背诵下来了,到现在还是没有忘记,而且也常常去看各种版本,有些地方的词句会顺序颠倒,并没有看过像这样多出一句的。没有关系,这边的意思并没有错,多出一句可能累积资粮多一个。

  

午五释不应有生死涅槃各各决定差别难」,这个偈颂当中就有实际的指出问题,问题就在前面四句。请看文,

  

若由胜义成涅槃,由世俗故成生死,如来亦转生死中,修菩萨行复何益。

  

这是问题。

  

这里的「胜义成涅槃」,藏文只有「胜义涅槃」,并没有「成」字,反正就是指胜义涅槃的意思。轮回是无谛实成立的,轮回的法性就是指自性涅槃和胜义涅槃,胜义涅槃就是指在胜义上是无轮回的,也就是轮回上的空性及轮回上的无谛实两者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轮回的法性(自性涅槃和胜义涅槃)而言。

  

轮回是无谛实的,我们未来都将能成佛,这就是因为轮回无谛实的关系,如果轮回是谛实的话,我们就将无法成佛。「轮回无谛实」这一点就是指轮回的自性就是这样,轮回的自性既然是无谛实的,就表示它的体性可以转变,既然可以转变的话,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轮回实际上的自性是无谛实的,所以才说我们是具有堪能成佛之自性。我们现在是暂时被尘埃所蒙蔽,因此现在不能成佛,可是,一旦慢慢将这些尘埃去除掉了就可以成佛了。所以,轮回实际上的自性是无谛实、是清净的,也可以说轮回无谛实的清净性是佛。在这样讲之后,或许有人会说:「如果轮回无谛实的自性是佛的话,岂不是佛在轮回当中流转吗?」

  

大家应该有听过自性涅槃吧!为什么称自性涅槃为涅槃呢?其他教派说的有一点像,我们的心本身就是清净的,所以,自性都是清净的,就是涅槃了,以本性来说的话,佛的心跟我们的心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心本身就是清净、涅槃,自性涅槃主要是讲心上面的特性、空性。自性涅槃是空性,主要是说我们心上面的清净就是自性涅槃,以后我们成佛的时候,我们的法身有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两个,自性法身也分为两个,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法身和客尘清净自性法身两个,这两个都是佛的智慧上面的东西,佛的智慧上面的灭谛就可以说是客尘清净自性法身,灭谛的所依是心,以道谛和灭谛来说的话,道谛上面就有灭谛,灭谛所依的就是道谛,灭谛和道谛是从见道就已经有了,慢慢累积到了成佛时,佛的心就是道谛,佛的灭谛的所依就是道谛,在道谛上面就有灭谛,这个灭谛就是刚刚讲的客尘清净自性法身。那么,自性清净自性法身是什么呢?这也是他的心上面的一个东西,就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为什么称它是自性清净呢?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他心上面的空性还是存在的,它并不是突然之间跑出来的。因为是他本来就有的,所以是自性。

  

可以称为自性清净的另一个原因是:本来它就是无自性的,它本来就是无谛实有的,清净的意思就是无谛实有,本来就是无谛实有的,所以,自性清净的意思是本来无谛实有。「佛的心无谛实有」这一部分是不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呢?是的,这样的特性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也有,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心上面无谛实有」这种特性是本来有的,所以,佛的心上面无谛实有的部分(空性)可以说是自性清净,为什么是自性清净的呢?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没有一个谛实有的,这种「本来无谛实有」的特性就称为自性清净。

  

在还没有成佛之前的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刚刚讲的自性涅槃,我们每一个众生心上面都有一个空性,这个空性就是自性涅槃,以后慢慢到了我们成佛时,它也就会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所以,刚刚说自性涅槃主要是心上面本来就清净的意思,因此,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心上面的涅槃,本来就是清净的,涅槃就是清净的意思,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它还没有变成自性法身,到成佛时才会变成自性法身,「自性清净自性法身」的前阶段「自性清净」的部分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就已经有了,后面的「自性法身」要到成佛时才会有。所以,「自性清净」有一个意思是「自性涅槃」,我们现在轮回中的每一个众生心上面都有自性涅槃。

  

如果要在更深细了解的话,我们心上面的空性为什么称为涅槃呢?为什么它本身是清净的呢?它不只是无谛实有的,清净的意思是不管众生怎样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染污到它。没有办法染污它的意思是:我们烦恼本身是因缘具足才会出现的,我们的心本身因缘具足就会快乐,因缘具足就会烦恼,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就没有办法染污它。如果那些真的都是谛实有的话,那就染污了,因为必须要因缘具足才会染污,所以说这个染污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改变的」的这个特性就是「因缘具足」的这个特性,「因缘具足」的这个特性就是「无谛实有」的特性,所以,「无谛实有」的特性就是它本身的一个特性,这是永远无法被染污的,都一直会是它的特性,这就是自性清净或自性涅槃的意思。

  

自性涅槃有一点「本来就是清净」的意思,所以,经部宗觉得这样的解释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办法接受呢?如果这样讲的话,自性涅槃、自性清净都是空性,经部宗都是不接受的,因为经部宗根本就不认同空性、不认同自性涅槃、不认同自性清净,所以,中观宗这样解释自性清净和自性涅槃,经部宗一听到就觉得这是有问题的。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会说:如果这样讲的话,「心无谛实有」的本性就是清净的,既然它的本性是清净的,为什么还在讲轮回呢?这两个就互相矛盾了,如果这样的话,变成佛就会轮回了。

  

这里讲自性清净和胜义涅槃,胜义涅槃就是自性涅槃的意思,这样讲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在轮回里面有一个清净。中观会说轮回本身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它的胜义谛的特性,一个是它的世俗谛的特性,每一个法上面都有这两个特性,所以,轮回上面也有胜义谛的特性和世俗谛的特性。世俗的特性我们就会说轮回,胜义的特性我们就会说自性涅槃、自性清净,这是中观应成的讲法。经部宗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法上面同时有清净和染污,他们说:如果这样子的话,清净和不清净的在一起,佛就会在轮回当中了。这是经部宗的一个问题。这一段的解释说:「复于世俗轮回中以生死之流而生死,则生死涅槃同一所依。」 在同样这个轮回的所依上而言,就胜义而言就称为胜义涅槃,就世俗而言就称为轮回,因为这样的安立,他们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菩萨为了成佛而修种种的艰难行,这样做岂不就变成没有意义了吗?既然成佛之后还要再继续轮回,这样修又有什么用呢?」请看解释,「若尔,佛亦当流转生死,诸菩萨何用为成佛故修菩萨行,应成无义。

  

为了成佛而去学习菩萨行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未成佛之前,我们的心相续当中虽然有自性涅槃,可是,只有自性涅槃却尚无法成佛,必须要依于世俗才能够成佛,既要依于世俗就必须要依于因缘,如果成佛的因缘不具足的话,那是无法成佛的,如果没有遮除掉流转轮回的因缘的话,连幻化都无法遮止了。请看文,

  

若时诸缘流不断,则亦不能遮幻化。

  

意思就是:虽然我们心相续当中有自性涅槃,可是,仍然要依于成佛的因缘才能够成佛。

  

若彼诸缘流断时,世俗中亦无流转。

  

也就是如果能够遮止掉流转轮回的因缘的话,自然就可以遮止掉轮回,自然就可以成就客尘清净自性法身。

  

我们知道轮回上面有胜义谛的特性,同时也有世俗谛的特性,世俗谛的特性慢慢转过来就变成客尘清净自性法身,它上面本来有的「自性清净」的部分以后就会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

  

问题:在第 262 页解释的第五行有「自性涅槃与忽然清净之涅槃」,这边谈到一个「忽然清净之涅槃」,这跟后面谈到的「胜义涅槃」到底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呢?仁波切刚刚又提到客尘清净法身自性,这三个东西到底一不一样呢?

  

回答:忽然清净涅槃就是客尘清净涅槃,翻译为「客」就是「暂时」的意思,也就是「忽然」的意思。胜义涅槃就是自性清净,但是,自性清净跟自性清净自性法身又不一样,这在刚刚讲解过了。自性清净是每一个众生本来都有的,我们心中胜义谛的特性是自性清净,慢慢到了成佛时,我们心上面的胜义谛的特性(空性)就会转变成自性清净自性法身,现在只是自性清净,但是还没有后面的「自性法身」。所以,刚刚讲的胜义涅槃在我们现在轮回中就已经有了,但是还没有「涅槃」,一般讲的「解脱涅槃」主要是讲清净染污的涅槃,以佛的涅槃来说是客尘清净涅槃,这是佛的涅槃。以自性涅槃来说,我们心中的空性就叫自性涅槃,这跟我们心上面的胜义谛是一样的。

  

这里会讲大乘菩萨内心里面的菩提心或空正见,都是藏文说的「竹巴」,这个字眼在藏文中是非常麻烦的,有时会翻译成破除跟成立的「成立」,摄类学里面有成跟破的「成」,也有这样的意思。有的时候这个字是「成就」的意思,有的时候是「努力修行」的意思,要看它使用在那个地方,意思就会不一样。

  

大乘的修行者(菩萨)的内心的菩提心、空正见都是为了成就佛陀的果位,心中生起这样就已经是正行了,这就是「竹巴」,所以,这里翻译成「正行」也可以讲得通。

  

这里它所依的是法界自性,一般来说,空性跟法界自性是同义的,所以,法界自性是非常广的,这里讲的法界自性是什么呢?当我们了解空性的时候,这个心就有空性的一个心了,这个了解空性的心的了解空性的力量为什么会一直增长而且能够对治烦恼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力量呢?理由是这个心本身就是靠因缘,因为它有这个特性,所以,因缘越多就成就越多。心本身有这种靠因缘的特性,也可以说缘起的特性,也可以说心上面有一个法界自性,这是无谛实有的一个自性,因为有了这个,我们越修才能够成就越好,就是心有这个特性才会成佛,如果心没有这个特性的话,那就不会成佛了。所以,一个菩萨的心了解空性的时候,为什么了解空性的力量会一直增长到后来成佛呢?理由就在于心上面有一种特性,就是靠缘起的一个特性,可以说是无谛实有、无自性的特性,所依是这个,然后他会成佛,没有这个就不可能会成佛。所以,菩萨修习正行最后会成佛就是靠法界自性,就是成就大乘所依之自性住种性,意思就是自性住种性是成就大乘的所依,也就是要成就大乘,就必须要依于自性住种性,这样才能成就大乘。

  

说到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和修道,我们要在这整个道上不断的进步,菩萨就是依着这样不断的进步,那是因为心上有必须要依于因缘的缘起的自性在,也就是有无谛实的自性存在的缘故,所以,心才能够不断往上增长。我们的心能够不断往上增长的原因也是一样,也是因为在我们心上有无谛实的自性在,也有缘起的自性在的缘故,所以,我们的心才能够不断往上增长,也才能够成佛。但是,我们会变坏也是因为这样。

  

我们说心上的无谛实及缘起的自性,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自性涅槃及胜义涅槃。在我们未成佛之前或成佛之后,我们心上的无谛实的自性、缘起的自性都是一样的、不变的,它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所以才说是自性涅槃,它不会变坏也不会变好。

  

因为有刚刚说的那两个自性的关系,我们的心也可以增长成无量无边,比如我们的悲心或慈心也可以成为无量无边的。相反的,我们的烦恼就不可以像悲心或慈心一样变成无量无边的,因为它的靠山是虚假的,这些烦恼实际上跟我们的心的无谛实的自性、缘起的自性是不符合的,因为我们的心有了缘起的自性及无谛实自性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心可以增长成无量无边。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