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四十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3/04

  

以前寂天菩萨是非常常修菩提心和空正见,空正见是应成派最高的见解,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的行者,他在菩提心的修行上面也是非常强的,可以说在以前像寂天菩萨这样修菩提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他所造的《入行论》,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已经讲到第九品,学习空性不可以看成像外面学术上的研究,这样是学不到空性的,因为我们内心有各式各样深浅不同的烦恼,其中最根本、最细的烦恼可以说是执着心,我们要能够抓到它破除它才能够说是了解空性。如果是从外面研究性的角度的话,永远是达不到的。我们从宗喀巴大师的传记看的话,宗喀巴大师学习空性时就请教龙树菩萨怎样学习空性、怎样了解空性,龙树菩萨就说:「你要好好修心,主要是要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调整自己的心,然后慢慢就会了解空性。」从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也会看得出来,在讲空性之前的第八品讲的是我们至少要先将内心的贪、我爱执等烦恼清净,第八品里面就是一直强调这些,如果能够把这些清净掉的话,才能够学习空性,才能有一点点可以靠近空性这个主题,如果没有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碰到空性。所以,空性应该是要这样学习的。

  

另外,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内心不要觉得:这个太深了,我还没有到达能够学习空性的程度,它是非常遥远的。不要有这种感觉。应该要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平常都一直会从宗派的角度去讲空性,从经部宗、唯识一直到中观,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内心要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的执着心不管怎么细,都还是可以用智慧去破除它。必须要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经部宗认出来的执着心可以破除它,更细的唯识所讲的执着心也有一些智慧能够破除它,比它更细的自续派所讲的执着心也有能力可以破除,再比它更细的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也有能力破除。这样越来越细,在对境上面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执着的情况,什么都已经去掉了。所以,任何一个执着心的想法都没有办法成立,因此,我们的内心就要有一种欢喜、希望:「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真的是有一天会成佛的,因为所有的执着心都是没有办法成立的,一定有一个智慧可以破除它的,一定有一个正因可以破除它。

  

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可能都还没有办法认出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我们现在可以认出的应该是经部宗以下所讲的执着心,慢慢要去认出这些执着心,所认出来的执着心越来越细,不管是怎么细的执着心也都有一个智慧可以破除它,我们要有这种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怕不会成佛了,因为不管什么执着心都有一个可以对治可以断除它。所以,我们不要感觉学习是很遥远或跟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要有这种感觉,因为这些学习是要使我们能够在心中增加对于成佛的渴望。

  

也可以想:比如我们有时候心里很烦,我们觉得好像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很烦的情况,就有一点受不了。我们就去想一想烦的根本来源是执着心,一定有一个对治可以断除它,所以就不用怕,烦恼一定可以离开的。很多应成派所讲的那么多的论典、理由,唯识和经部宗也讲了那么多的理由,我们如果去学习的话,一定可以将我们平常烦恼来源的执着心断除掉,所以就不用那么烦,可以这样自己安慰自己。

  

上次讲到破除经部宗的主张,经部宗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我们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其中有一些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跟经部宗的想法也是非常相应的。所以,经部宗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好像的确是有这个问题」,会有这种感觉产生。

  

经部宗提出了五个问题,我们上次讲到第四个问题。经部宗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说:中观应成派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只不过是名言安立而已。当他们讲「名言安立」的时候,经部宗就头痛了,所以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出来。如果是名言安立的话,解脱可以安立轮回,轮回也可以安立解脱,什么东西都可以颠倒了。经部宗就会提出像这样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就先去破除这种问题。

  

经部宗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不断去累积资粮,结果就会越来越好,最后就会成佛。成佛的果报是那么圆满,要出现那么圆满的一个果报的话,因本身一定要有能力,如果累积资粮这个因没有什么力量的话,怎么能够感出这种果报呢?所以,累积资粮一定有它自己的自性。

  

经部宗的第三个问题是轮回的问题,我们的心一直不断在轮回中,如果这个心没有它自己的自性的话,怎么会一直不断去轮回呢?前面这三个问题都已经破除了。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第四个问题,经部宗的第四个问题是:一切法无自性的话,善跟恶就没办法区别。善跟恶有区别一定是它们自己本身有一种特性,善不会感出苦的果报,恶也不会感出乐的果报,但是,它们有一种特性,如果没有自性的话,这些就没有办法区别。这是经部宗的问题。

  

请看第二六一页,「午四释不应有罪福差别难」,这就是善恶差别的法难。经部宗在辩论时说:如果杀幻化的士夫是没有杀生的业,因为有生起杀的心而有杀的加行,可是,因为对方是幻化的士夫就没有杀的根本罪,也就是没有杀的正行。所以,经部宗就对应成派说:依着应成派所说的,既然所杀的士夫并不是真正的士夫,那就如同幻化的士夫一样,杀了他也就应该没有杀士夫的正行了。

  

请看文,

  

杀实有情等有罪,若杀幻化士夫等,彼无心故罪不成。

  

这里说杀幻化士夫不会造成罪恶,这里说的幻化士夫就是指他不是真正的人,因为他没有心,杀了他也不会构成罪恶。请看文,

  

于具幻化之心者,饶益生福损生罪。

  

这边的「幻化」就跟前面的不一样,这边的幻化是指无谛实之心者。

  

前面的杀幻化士夫,因为他没有心,所以杀了他是没有罪的。回答时说:如果这个无谛实之心者是有心的话,杀他就是有罪了,对他做饶益会生福德,对他做损害会生罪恶。

  

从《入行论》的偈颂字面上看来是看不到问题的,只有看得到答案而已,是要从间接去了解到他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一想的确也是有问题,在杀人的时候,所杀的对象是名言安立、假有的,我们心里这样一直想的话,好像会感觉到实际上这个对境是不存在的。修密续应该也会有这种味道出来,因为我们修密续的时候观想一切是什么样子,慢慢的,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不同,所以,自己的环境就不同。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大家都共同在这个房子里面,但是,每一个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这样一直修的话,以后就会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世界出现。这里讲的是:不管对方是物质或一个补特伽罗,都是从我们的内心示现出来的一个世界。

  

我们在修密续时一直观想就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不好的世界会一直消灭、消灭,然后自己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清净的世界,然后就永远没有障碍。所以,可以说现在那些不好的世界有一点点是假的一个世界,它只是从内心里面示现出来而已,实际上好像是不存在的,如果实际上不存在的话,那么,杀了他也不会有什么杀业了,因为它只是一个名言安立的假有的东西。经部宗听一听应成派讲的之后会有这种感觉,他会觉得: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杀业也就没有什么道理了,因为这个对境只不过是心里想出来的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杀了他也就不会有什么杀业了。经部宗会有这种感觉,我们也会跟他们有同样的问题,也会认为杀业是不成立的

  

应该是这样说,我们内心的执着心、烦恼、不好的念头的习气一直累积,然后爆出来,各式各样的境就出现了,然后就会一直非常痛苦,好像是自己骗自己的样子,自己先乱想了之后,就从习气那边爆出各式各样的境,然后就一直痛苦一直痛苦。我们一直把心里扰乱的烦恼清净掉的话,不好的境就不会出现了。

  

显教里面也会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如佛的舌头遇到一个非常不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会变成非常好吃,我们遇到则会觉得很难吃,这就是境会转,很难说它不存在,也很难说它存在,就会一直变化,每一个心的习气不一样,从习气出来的境也就不一样。所以,这个人遇到这个境的时候,这个境就变了,那个人遇到这个境的时候,它又变了。显教也会提出这样的讲法,这里经部宗提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下面讲到有心或无心是如何出生罪与福,请看文,

  

咒药等无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

  

这是回答,而问题则是间接的表示出来,在解释里可以看到,就是「等同无自性,云何所生或有心或无心《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