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谛时并没有说无自性这一点,他是以「有自性」为基础再进一步去宣说四谛的。
辰二破圣教相违分三、巳一引圣教明而为无常等义,请看文,
「令世间人渐趋入,是故依怙说无常。」
这里的「依怙」就是指世尊,世尊在经典里面说「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实际上,世尊可以为世间的人直接就开示对境的究竟自性,可是,他不能直接这样去开示,因此,他就先对世间人阐释无常,然后再阐释苦,然后再阐释空、无我,这样做最主要是要让世间人能够逐渐的趋入到无自性当中。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去阐释出「无自性」。
巳二破是了义,请看文,
「彼诸法非剎那性」
实际上是无实有的,可是,佛并没有直接去宣说诸法是剎那自性不成的。
仁波切说:佛在第一转*轮时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讲这些是配合有部和经部的宗义。在他讲的时候,先带出「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然后带出「不是常一自在」,然后带出「比较粗的补特伽罗无我」,然后带出「下部宗的细的补特伽罗无我」,然后一步步带出唯识,然后是带出中观。所以,在讲第一转*轮的时候,佛的目标是一定要将众生带到中观的见解,第一步是带出无常,此时佛就配合众生的想法讲「一切有为法是真实、谛实有」,然后就讲那些都是无常的。
巳三「释不相违」分五、午一释世俗亦不成难,请看文,
「世俗亦应成相违,瑜伽世俗故无过。」
这边说「世俗亦应成相违」,也就是在世俗上而言,世俗就是指世间,世间都共称有为法是常的,比如上午有的事物到下午还是有,所以,他们就会认为是常的。
我们先解释世俗,在藏文里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他们也常常使用这个词。第一个是指名言上的心,第二个是指无明心,第三个是世间共许,这边偈颂里的「世俗」是指「名言共许」,我们前面有讲到「故说心是世俗」,这一句的「心」就是指无明而言,世俗就是指障蔽。所以,藏文在用「世俗」二字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他们提出这样的妨难,这边在做回答的时候,回答说:这边所说的世俗并不是指世间庸俗的人而言。当我们说到世俗的时候有几个意思,一个是指庸俗的人,一个是指未证空性的瑜伽士,另一类是已证得空性而在他的心相续当中仍然有着了悟世俗对境的世俗的行者。这边所指的世俗是世间所共称的没有在修行的人,对于这些没有在修行的人而言,以他们的见为主来说色等诸法是常,这样的讲法是根据那些未修行的人来说的。如果是根据修行人来说,未证空性的瑜伽士就是后面一句说的「瑜伽世俗」。如果是就瑜伽世俗来说的话,是没有相违的、是无过的,原因是
「观待世间见彼性」。
这边是以世间所共称的方式来建立起,并不是以真如的方式来建立起,请看文,
「否则世间应能坏,女人不净决定解。」
比如女人实际上是不净,可是,世间却以为女人是净,如果不是站在世间共许的方式来建立起来的话,那么,女人不净就是不净了,而不应该以她为净。
仁波切说:这里主要是讲我们要认清楚世俗,我们共许的世间的看法也可以称为世俗。另外一种是已经进入佛典的宗派但是还没有了解空性,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世俗。还有另外一种是已经了解空性但是这个补特伽罗的内心中还有菩提心、大悲心和慈心等,这些也是世俗。所以,世俗的心可以分成等级。
现在第一个妨难所用的世俗一般凡夫所共许的称法,用这个角度来妨难,一般凡夫看到早上的东西到下午还在,就是这样一种常法的看法,所以,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无常的。所以,以世俗的角度来说,你讲的「有为法都是无常」是不对的,他就是这样妨难。
回答时说「有为法都是无常」以世俗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它不是法的究竟的本性,但是,它还是我们可以了解的。我们自宗回答的是已经进入宗派、佛法,而且修了一段时间,了解到有为法就是无常。所以,自宗所回答的世俗跟妨难的是不一样的角度。
自宗的回答是:一切有为法是无常,我们了解的时候也不需要了解法的究竟本性,就世俗的这个角度就可以了解的。在这样回答之后,他又妨难:「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能够了解的话,这就是已经真实、谛实有了。自宗又回答:这些都是从世俗的角度讲的,只是世俗的角度了解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在这样回答之后,他还补充一种回答:世俗的了解是没有办法危害真实的情况的。
问题:我们在摄类学里面讲到有为法都是无常法,刚刚您讲到经部宗的部分,好像有一点迷糊掉了。
回答: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这一点经部宗也是认同的,唯识也认同,中观也认同。这里讲的是世俗的法了解的一个情况,它有一个阶段,世俗这一部分了解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危害实际究竟的实情,它只是一个阶段而已。
问题:这一段都是讲说「在世俗当中」,中午以前的东西在中午以后还是在所以是有自性的,这是常的,这是世俗的,现在又讲诸行是无常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前面的那个讲法是经部宗的讲法吗?
回答:你前面所讲的那一个是妨难的那个人讲的,而自宗回答:「一切有为法是无常」是从世俗角度可以了解的。
问题:刚刚问难的那个人不是属于经部宗的吗?他有没有属于哪一个宗派呢。
回答:是属于经部宗,但是,他们要跟中观辩论就故意这样说,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因为「世间共许」是中观非常注重的,世间共许里面有很多的意思,这是很复杂的。有时候是随便我们称「世间共许的」,有的时候讲世间共许是那么重要,这样的世间共许的意思是:一切的法没有谛实有,都是分别心假名安立的。所以,在用「世间共许」一词时,有时候是这样的意思,有时候是那样的意思,这是比较复杂的。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分别心假名安立的,这也是世间共许的,但是,我们还是会把「假名安立」看成谛实有。所以,在世间共许当中,法本身不是谛实有的,但是,我们的分别心会把它看成谛实有,世间共许也有这样的意思。所以,以世间共许的角度来说,一切的法都是谛实有的,也可以这样想。另一方面,一切的法是世间共许的,所以,一切的法不是谛实有,又可以这样讲。所以,在使用「世间共许」时是很复杂的。
中观自己在用时也有他们自己的用法,他们在用的时候会从自己的见解角度来想,从下部宗看中观应成用的世间共许,他们会觉得很复杂,所以他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讲法。
下部宗会说:你们对世间共许这样讲的话,一切有为法早上也在、下午也在,这样的世间共许跟你们的想法不相违吗?中观应成派回答:世间的共许一切的有为法就是无常的,这是可以了解的,能了解「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有境还是一个世俗的心,所以,这样的了解也是世间共许的角度了解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抓到法的本性。因为经部宗对于世间共许的意思不太了解,所以,他就会乱掉,我们也一样会乱,所以,对于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无法理解。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二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