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谛時並沒有說無自性這一點,他是以「有自性」爲基礎再進一步去宣說四谛的。
辰二破聖教相違分叁、巳一引聖教明而爲無常等義,請看文,
「令世間人漸趨入,是故依怙說無常。」
這裏的「依怙」就是指世尊,世尊在經典裏面說「有爲法都是無常的」,實際上,世尊可以爲世間的人直接就開示對境的究竟自性,可是,他不能直接這樣去開示,因此,他就先對世間人闡釋無常,然後再闡釋苦,然後再闡釋空、無我,這樣做最主要是要讓世間人能夠逐漸的趨入到無自性當中。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去闡釋出「無自性」。
巳二破是了義,請看文,
「彼諸法非剎那性」
實際上是無實有的,可是,佛並沒有直接去宣說諸法是剎那自性不成的。
仁波切說:佛在第一轉*輪時說「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講這些是配合有部和經部的宗義。在他講的時候,先帶出「一切的有爲法都是無常」,然後帶出「不是常一自在」,然後帶出「比較粗的補特伽羅無我」,然後帶出「下部宗的細的補特伽羅無我」,然後一步步帶出唯識,然後是帶出中觀。所以,在講第一轉*輪的時候,佛的目標是一定要將衆生帶到中觀的見解,第一步是帶出無常,此時佛就配合衆生的想法講「一切有爲法是真實、谛實有」,然後就講那些都是無常的。
巳叁「釋不相違」分五、午一釋世俗亦不成難,請看文,
「世俗亦應成相違,瑜伽世俗故無過。」
這邊說「世俗亦應成相違」,也就是在世俗上而言,世俗就是指世間,世間都共稱有爲法是常的,比如上午有的事物到下午還是有,所以,他們就會認爲是常的。
我們先解釋世俗,在藏文裏有不同的解釋,而且,他們也常常使用這個詞。第一個是指名言上的心,第二個是指無明心,第叁個是世間共許,這邊偈頌裏的「世俗」是指「名言共許」,我們前面有講到「故說心是世俗」,這一句的「心」就是指無明而言,世俗就是指障蔽。所以,藏文在用「世俗」二字的時候,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他們提出這樣的妨難,這邊在做回答的時候,回答說:這邊所說的世俗並不是指世間庸俗的人而言。當我們說到世俗的時候有幾個意思,一個是指庸俗的人,一個是指未證空性的瑜伽士,另一類是已證得空性而在他的心相續當中仍然有著了悟世俗對境的世俗的行者。這邊所指的世俗是世間所共稱的沒有在修行的人,對于這些沒有在修行的人而言,以他們的見爲主來說色等諸法是常,這樣的講法是根據那些未修行的人來說的。如果是根據修行人來說,未證空性的瑜伽士就是後面一句說的「瑜伽世俗」。如果是就瑜伽世俗來說的話,是沒有相違的、是無過的,原因是
「觀待世間見彼性」。
這邊是以世間所共稱的方式來建立起,並不是以真如的方式來建立起,請看文,
「否則世間應能壞,女人不淨決定解。」
比如女人實際上是不淨,可是,世間卻以爲女人是淨,如果不是站在世間共許的方式來建立起來的話,那麼,女人不淨就是不淨了,而不應該以她爲淨。
仁波切說:這裏主要是講我們要認清楚世俗,我們共許的世間的看法也可以稱爲世俗。另外一種是已經進入佛典的宗派但是還沒有了解空性,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世俗。還有另外一種是已經了解空性但是這個補特伽羅的內心中還有菩提心、大悲心和慈心等,這些也是世俗。所以,世俗的心可以分成等級。
現在第一個妨難所用的世俗一般凡夫所共許的稱法,用這個角度來妨難,一般凡夫看到早上的東西到下午還在,就是這樣一種常法的看法,所以,他認爲這些都不是無常的。所以,以世俗的角度來說,你講的「有爲法都是無常」是不對的,他就是這樣妨難。
回答時說「有爲法都是無常」以世俗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它不是法的究竟的本性,但是,它還是我們可以了解的。我們自宗回答的是已經進入宗派、佛法,而且修了一段時間,了解到有爲法就是無常。所以,自宗所回答的世俗跟妨難的是不一樣的角度。
自宗的回答是:一切有爲法是無常,我們了解的時候也不需要了解法的究竟本性,就世俗的這個角度就可以了解的。在這樣回答之後,他又妨難:「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能夠了解的話,這就是已經真實、谛實有了。自宗又回答:這些都是從世俗的角度講的,只是世俗的角度了解而已,並不是真實的。在這樣回答之後,他還補充一種回答:世俗的了解是沒有辦法危害真實的情況的。
問題:我們在攝類學裏面講到有爲法都是無常法,剛剛您講到經部宗的部分,好像有一點迷糊掉了。
回答:一切的有爲法都是無常,這一點經部宗也是認同的,唯識也認同,中觀也認同。這裏講的是世俗的法了解的一個情況,它有一個階段,世俗這一部分了解的時候,它沒有辦法危害實際究竟的實情,它只是一個階段而已。
問題:這一段都是講說「在世俗當中」,中午以前的東西在中午以後還是在所以是有自性的,這是常的,這是世俗的,現在又講諸行是無常的、有爲法都是無常的。前面的那個講法是經部宗的講法嗎?
回答:你前面所講的那一個是妨難的那個人講的,而自宗回答:「一切有爲法是無常」是從世俗角度可以了解的。
問題:剛剛問難的那個人不是屬于經部宗的嗎?他有沒有屬于哪一個宗派呢。
回答:是屬于經部宗,但是,他們要跟中觀辯論就故意這樣說,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因爲「世間共許」是中觀非常注重的,世間共許裏面有很多的意思,這是很複雜的。有時候是隨便我們稱「世間共許的」,有的時候講世間共許是那麼重要,這樣的世間共許的意思是:一切的法沒有谛實有,都是分別心假名安立的。所以,在用「世間共許」一詞時,有時候是這樣的意思,有時候是那樣的意思,這是比較複雜的。一切的法是我們的分別心假名安立的,這也是世間共許的,但是,我們還是會把「假名安立」看成谛實有。所以,在世間共許當中,法本身不是谛實有的,但是,我們的分別心會把它看成谛實有,世間共許也有這樣的意思。所以,以世間共許的角度來說,一切的法都是谛實有的,也可以這樣想。另一方面,一切的法是世間共許的,所以,一切的法不是谛實有,又可以這樣講。所以,在使用「世間共許」時是很複雜的。
中觀自己在用時也有他們自己的用法,他們在用的時候會從自己的見解角度來想,從下部宗看中觀應成用的世間共許,他們會覺得很複雜,所以他們會有各式各樣的講法。
下部宗會說:你們對世間共許這樣講的話,一切有爲法早上也在、下午也在,這樣的世間共許跟你們的想法不相違嗎?中觀應成派回答:世間的共許一切的有爲法就是無常的,這是可以了解的,能了解「一切有爲法是無常」的有境還是一個世俗的心,所以,這樣的了解也是世間共許的角度了解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抓到法的本性。因爲經部宗對于世間共許的意思不太了解,所以,他就會亂掉,我們也一樣會亂,所以,對于這幾句話的意思就無法理解。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二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