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乐,否则就会变成矛头朝向外,如果要去除这一些的话,就必须要矛头朝向内,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朝自己的内心,。
《入中论》讲到:「烦恼的众过患源自于内在的萨迦耶见。」也就是外在所有的苦都源自于我们内心里面的萨迦耶见,所以,我们应该要去了解萨迦耶见,所以,瑜伽士(指行者而言)应该要去了知无我,透过闻思去寻找萨迦耶见。
我们要如何生起证空慧呢?必须要透过去了知二谛才能够生起来,所谓世俗谛就是指名言上的所有法,它的究竟的自性就是胜义谛,我们对于这一点要去了解。所以,我们如果要了知空性的话,那就一定要先由了知二谛开始。请看文,寅二、二谛差别
「此中许谛惟有二,谓言世俗及胜义。」
我们不要以为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各各不同的,不可以想说它们两个是不相干的,实际上,像瓶子就是世俗谛的法,瓶子究竟的自性也是在瓶子上来说的,瓶子上的究竟自性就是瓶子的胜义谛。像空性也是一样,如果是在名言上有的就称为世俗谛,而在空性不可得的那一分就是胜义谛。
仁波切说:「空性存在」这个部分不是空性,「空性存在」这个部分就是世俗谛,「空性存在却又寻求不到」就是空性自己的究竟本性。同样的,「在瓶子上去寻求也寻求不到」这部分就是它自己的本性,这一部分就是瓶子上面的空性。而在空性上寻求也是找不到的,这部分就是空性上面的空性、空性上面的胜义谛。
一切法上面都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个,所以,大家不要误解:世俗谛是很粗的的法,胜义谛则是离远远的另外一个很细的法。现在我们要了解空性的话,就要去了解本身所存在的这个法及它的究竟的本性,我们要把这两个分清楚,如此一来,世俗谛和胜义谛就分清楚了,这两个分清楚才会了解空性。
前面四句讲了「我们要学空性」之后就开始讲二谛,为什么要讲二谛呢?我们要了解空性的话就要能分辨出来那些存在的法是怎么存在的及存在这个法上面的究竟本性是什么,我们能够把这两个分辨出来的话,二谛就分辨出来了。
问题:这是照着中观应成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是唯识和自续的话,他们也认为这个东西有名言安立的存在是世俗谛,去找这个东西也是找得到,他们也是讲空性,唯识、自续的空性和中观应成的空性通通叫做空性,那就变成可以找得到的这一个也是胜义谛。那么,我们能区分出所讲的空性到底是中观应成派或中观自续派的呢?就只有在找不到或找不到这一点上而已,是不是这样呢?他们如果没有照着用中观应成的角度的话,他们所学的就不叫空性了嘛!
回答:你刚刚用的词是「找得到找不到而已」,不是「而已」,这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自续派以下所讲的「存在」或「找到」是一样的道理,他们不会去区分「找到」跟「存在」,所以,中观应成派一看就会认为他们所讲的都是不存在的。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讲的都是不如理的。
在一个法上面有二谛,这是大家共同的说法,比如我们以前在学唯识的时候,他们会说「每一个法上面有三性」,所以,唯识也会认同「每一个法上面有二谛」。但是,「三性」一词只有唯识会用,中观应成不会用这个词。
宗喀巴大师也讲过:「在我们认知所破其中一个是破得太过。」这边说寅二、体性分二、卯一他宗:
「胜义非心所行境,故言心唯是世俗。」
这边是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解释,诸法的胜义谛变成不是所知,就变成诸法不是所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就变成所破太广了。
仁波切说:「所破太广」在上次应该有学过,就是所破得太过份,有人说:我们要所破的境就不会放寻求得到的谛实有,他们认出来的所破的境就会变成太超过了,他们会说「任何一个法的出现就是谛实有」,所以就认为「存在就是所破境」、「出现这个法就是所破境」,所以,他们就会说「所有的法都没有了就是空性」,只要一法出现就是谛实有。「一法出现就是谛实有」就变成所破太超过了,也就是认来所破的定义的时候就是太超过了,就变成法都不存在这样子不好。他们也会用寂天菩萨讲的,怎么用呢?这里说「胜义非心所行境」,「胜义」不是「心所行境」,也就是他们认为「不是心所行境就是空性、就是胜义」,他们是这样解释寂天菩萨所讲的话,他们会说胜义谛究竟的本性就是没有一个心的所行境,只要不是心所行境就是空性、就是胜义谛,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但是,宗喀巴大师说:「你们这样讲是不对的。」如果这样讲的话,成佛之后就找不到任何一个法了,而在经中说佛在成佛之后所了解的境有二谛,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这样子的话,成佛之后也会了解一个境。如果按照所破太超过的人的说法的话,成佛之后就连任何一个法都不见了,所以,宗喀巴大师说:「你们这样讲是不对的,这样讲就跟这部经相违了。」
问题:这里讲的所行境,宗喀巴大师讲的意思是不是心的所执境?然后他们解释的是心的所缘境呢?所缘境就把它当成没有了,那只是一个所缘,我们所要断的不是所缘而是断所执。
回答:所行境、所缘境、所执境都是一样的,用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这边不可以这样解释,我们这边的解释是什么样的心认出来不一样,「非心所行境」,这时候心认出来不一样,我们自宗讲的就不一样,但是,别人就是直接从字面上讲,「胜义非心所行境」意思是「非心所行境」、「非心所执境」、「非心所缘境」,就是说这些就是胜义,也就是法的究竟的本性,这是他们说的。
宗喀巴大师也会引《父子集会经》的一段,「如是如来悟入世俗胜义有二,所知亦唯此世俗胜义二谛而已。」宗喀巴大师就对他们说:「如果照你们的见解的话,岂不是成佛之后的一切所知就变成无了,也就是一切所知就看不到了。可是,实际上还是看得到的。」
「如是如来悟入世俗胜义二谛」,也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修的也只有修二谛,到最后证悟成佛的时候,所证悟的也只有二谛,并没有另外有什么要证悟的。因此,也可以说依缘而生起因此有了世俗的慈心、大悲心等广大道,也可以说在一法上也有了它的真实义(胜义谛)。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就是在修持世俗谛和胜义谛,并没有另外有什么好修的。
佛修世俗谛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去修或思维非常广、非常细的缘起然后他们内心就生起慈心、悲心、业果的道理、十二缘起的道理,然后可以跟一切众生连接的十二缘起,这些都是非常广、非常细的世俗谛。所以,修世俗谛的话,内心的出离心、大悲心、慈心、菩提心就会增长,那就可以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然后我们要对治我们内心所有所知障和烦恼障的来源(无明),主要是我们面对境的时候看法就错了,我们要纠正过来,看法必须要正确。我们错误的看法是什么呢?当我们一看的时候,谛实有(无明)被盖住了,我们想要对治它的话,对于它真正的本性不可以看错,这是要了解的,这就是最细的智慧、最殊胜的空正见,然后去修去对治它,这就是修胜义谛的意思,修胜义谛就是修空正见,然后去对治烦恼障跟所知障。
这样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就会成就佛陀的果位,成就了之后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看法,也是以前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如理的二谛显现出来而已,不可能说以前修的跟后面所成就的看法不同,前面三大阿僧祇劫修的二谛到后面就是等流果,等流果就是在世俗谛和胜义谛上面一种如理的情况,就能够如理的看得出来。所以,以前修的跟后面成就的当然有关系,这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如同《父子集会经》里面所说的意义,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法上都有二谛,因为佛可以了知所有一切,佛所了知的一切是我们可以究竟成立起来的,就可以肯定在所知上只有世俗谛和胜义谛而已,并没有另外的。
既然说到二谛的话,「胜义非心所行境」就是胜义谛的定义,「故言心唯是世俗」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上次学宗义时好像也有讲到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讲到胜义谛的定义是「以本身现证之现量证得灭二显门所悟得的法」就是胜义谛的法,如果是「以本身现证现量所证得的由带二显门所悟得的法」就是世俗谛的法。所以,胜义谛仅仅是以灭二显的方式才能悟得,世俗谛是以有二显的显现的方式才能悟得。
世俗谛的法是本身以现证之现量由带二显门所悟得的法,胜义谛则是由灭二显门所悟得的法,从这边看得出来,世俗谛的法是属于比较粗的,胜义谛的法是属于比较细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在现证胜义谛的时候,有境(心)要全心全意的,力量全部都要集中在一起,不可以同时去想其他的法,只要一想…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一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