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一讲(第9品)▪P3

  ..续本文上一页到别的法,那就没有办法现证它了。世俗谛的法是比较粗的,并不是那么深,所以,当我们现证它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出现其他的法,二显就有这样的意思。

  

谛实有的显现也可以说是二显,唯识的能取所取二的显现也可以说是二显,另外,法本身一二三四这样的显现也可以说是二显。所以,二显是很广的,不管怎么样,在现证空性的时候,任何一个二显都不可以出现,也就是我们的心不可以散,就是不可以有任何一个另外的念头。

  

比如我现在看到杯子的时候,同时也可以看到铃等等的东西,以这个杯子来说,二显的同时可以现证它,现证它的有境(心)有二显,什么样的二显都有,有一二的显现的法,有唯识所讲的能取所取二的显现也有,谛实有独立的显现也有。现在讲的是现证空性的时候什么都不可以有,在现证空性的时候,其他的法一出现的话,心的力量就虚弱了,就没有办法现证它了。能取所取二也会使心的力量虚弱,谛实有的显现也会使心的力量虚弱,当我们显现谛实有的时候,心的力量就被境拉走了,所以,心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就虚弱了。

  

所以,空性是什么呢?胜义谛是什么呢?能现证它的有境(心)的力量要非常集中在一起,就是不可以散乱的意思。最主要的是我们要集中在一起的这种智慧的力量才能够现证它,所以,这里智慧的力量是要最高的。我们一般的智慧都是有二显的,有二显的智慧是不够的,心还是散乱的。

  

问题:我们有离分别的心跟分别心,如果去掉分别心之后,那就只有一个离分别,力量就会集中吗?

  

回答:你好像认为只要去除掉分别心就好了,觉得好像是很简单的感觉,这不是那么容易的。所有的众生都有分别心,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分别心的。你的问题应该是:现证空性的时候,心里面有没有分别的显现?没有,心本身没有分别。但是,现证空性的那个人内心里面会有分别心,而能现证的心(有境)是离分别心,它是现量,它是现前识。所有分别心本身都一定有谛实有的显现,我们刚刚讲现证空性的时候二显都没有,没有二显就没有谛实有的显现,也没有能取所取二的显现,也没有其他两、三个法一起的显现。

  

问题:没有二显跟现证空性有什么不一样?

  

回答:现证空性是在见道就有的,现证空性的意思是此时这个补特伽罗内心也有了悟空性的现量,有证空性的现前识。现证空性的意思是这样,并不是说这个补特伽罗连二显等等都不存在了,也就是说现证空性的补特伽罗也还有二显。刚刚讲的「没有二显」的意思是:这个现证空性的心执空性的时候,这个心本身并没有二显,这个现证空性的现量没有二显,在资粮道、加行道时了解空性所有的心都有二显。在还没有进入到资粮道之前的凡夫已经了解空性了,他这种了悟空性的慧还没有达到现证,所以,这些了悟空性有二显,所以就还没有现证空性。如果现证性的话,这个二显就不见了,「二显不见」的意思是「心本身上面没有二显」,并不是说「这个人没有二显」。

  

问题:现在仁波切所讲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二显的讲法是通于四部吗?刚刚说只要我们用现量或带二显的显现就是世俗谛,而灭二显的显现就是胜义谛,这样的讲法是通于四部吗?

  

回答:只有通于唯识、中观自续和中观应成等三个宗派。

  

问题:我们在学四部宗义的时候,二显都是用在中观自续比较多,唯识和中观应成很少用二显,是不是这样呢?刚刚学员所问的问题,我们在加行道和资粮道实的现证空性是用比量证空性的,到了见道位才是用现量证空性,是不是只有在根本定当中才是属于无分别呢?是不是出了根本定之的后得位都是分别呢?

  

回答:可以这样说。我们可以说:下座的时候他内心有现证空性的慧,但是还没有显现,一显现出来就是定了。

  

寂天菩萨在第 256 页也有提到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定义,请看第 256 页第六行,「言补特伽罗及蕴所相是世俗谛者,是于现证自性之现量心前,由二现(即二显)之门分别(即了悟)之自性也」。这一段就是世俗谛的定义。接着看第二行,「故如是配合补特伽罗及蕴自性寂静之所相胜义谛相、实证自性现量心自性不由二现之门为彼所行境者,即是彼自证现量之所知也。」这一段就是胜义谛的定义。

  

这边说补特伽罗与蕴自性寂静,这边的「寂静」就是或「远离」的意思,「自性远离所相胜义谛相」。就好像我们说声音是无常的,我们可以举出理由是「因为是剎那」,「补特伽罗与蕴是离自性的胜义谛相」由「灭二显」来表达出来,就像这边说「实证自性现量心自性不由二现之门为彼所行境」,这样就可以说补特伽罗与蕴是离自性的胜义谛。下面说「补特伽罗与蕴是世俗谛」,我们说有法补特伽罗与蕴是世俗谛,理由是「由二显之门而了悟之自性也」。

  

请看第 255 页,「胜义非心所行境,故言心唯是世俗。」中文的「故言」是「因此」的意思,变成后面一句是用来解释「胜义非心所行境」的理由,可是,藏文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藏文只有说「言心唯是世俗」,这样的讲法还可以,不可以有「故」字。有的人就会解释说:实际上这两句是阐释出二谛的定义,第一句是阐释出胜义谛的定义,第二句则是世俗谛的定义,就是在第二五六页所讲的定义,就是刚刚说明过的。

  

问题:这两句的意思是不是:胜义不是心所行境,因为心所行境是世俗,所以,胜义不是世俗。意思是不是这样呢?

  

回答:并没有「因为」。现在是讲胜义是非常细的,在现证它的时候不可以有二显,有二显的心能现证的对境就是世俗谛。

  

在第 255 页,有人会说「胜义非心所行境」的理由是「心唯是世俗」,有人会用这样的解释,甲曹杰说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昔人或谓初句为宗,次句出因。」这里中文只有讲「昔人」,藏文则有说出地名,这就涵盖有「支那和尚」的意思在。因为那时他们认为诸法是找不到的,因此,它不是心的所行境。以前的人的解释是:初句是他所要成立的法,次句则是它的理由。所以,这里说「初句为宗,次句为因」。这一段的第三行说「此说全不应理」,这就是甲曹杰说以前的人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全不应理」是「永远不会成立」的意思,就是说这种说法是永远都不合理的。

  

问题:我现在不了解的是:「胜义非心所行境」这一句话是对的吗?还是上部宗在破下部宗的呢?

  

回答:这一句话是对的,它是将胜义谛的定义讲出来,第二句也是对的,它是讲出世俗谛的定义,这两个都是对的。大家要想胜义是非心所行境,胜义谛是心所行境,这里说「非心所行境」的意思是我们的心有二显的同时没有办法现证它。所以,有二显的心没有办法现证它,没有二显的心才可以现证它,「没有二显的心才可以现证它」的这种境才可以说是胜义谛。

  

问题:所以,这个心是指二显心吗?

  

回答:二显心,应该是说「心有二显的同时没有办法现证它」。所以,这个意思是最等高的智慧又不可以心散乱,最等高的智慧心的力量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才可以现证它,这种的境才可以说是胜义谛。

  

问题:如果这样讲的话,二显可不可以说是能显的心和所显的境呢?

  

回答:不可以这样讲。比如唯识的二显的执着心已经断除掉了的一个阿罗汉,他内心里面没有二显,他的谛实有的显现就是二显。所以,谛实有的显现也可以说是二显。可以说谛实有的时候无关的样子,无依赖其他的缘,「二」有这样的意思。「二」的意思不是一定要能取、所取,是在那个法上面显现它是谛实有,在「谛实有」里面有「无依赖因缘」,这个里面的「无依赖」就是「二」的意思。所以,谛实有是「二」的意思。谛实有是不观待他,「不观待他」里面就有「二」的意思,所以,谛实有的显现也会说二显。

  

问题:以谛实有来讲的话,唯识的谛实有是在「心」,能显的心是谛实有,经部跟有部的谛实有是在境,是不是这样呢?

  

回答:以中观应成的角度看的话,其他宗派怎么样都是谛实有显现的。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一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