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所以出世間道的斷煩惱與世間道的壓伏煩惱差別很大。所以,遠離作意時壓伏欲界上品的叁個煩惱,也是壓伏非常粗的欲界煩惱,可是那時候也一樣用無間道、解脫道、非彼二根本定的名字,但是它對治的方式只是暫時壓伏(且所壓伏的煩惱也不是整體、也不是種子,只是非常粗的煩惱暫時不讓它現行而已),因此運用對治的時候稱爲無間道,壓伏的時候就稱爲解脫道,所以名字雖然一樣,但是是屬于世間道。
問:了解走出世間道是最究竟,如果已經得到安止,並決定要走出世間道,那還要不要走了相作意等七個作意?
答:了相作意是世間道才會用,出世間道完全沒有用。所以,生起奢摩他之後,就要選擇走世間道或出世間道。世間道是從了相作意開始,所以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這些名稱只有世間道才用,出世間道完全沒有用。
可能你們會想了相作意是隨順勝觀,勝解作意是真正的勝觀,此中所謂隨順勝觀是指相隨順世間道的勝觀,勝解作意真正的勝觀是指世間的勝觀,不是出世間的勝觀。所以,並不是修出世間道也要修了相作意、勝解作意。
因此,了相作意一定是世間道,了相就是指下界、上界個別的性相(即粗靜行相),這一定是世間道,所以,出世間道不可以用這些。(修出世間道沒有用這些名字,但是也用這些相隨順的出世間道勝觀),生起出世間的毗缽舍那(勝觀)的時候,就同時進入加行道。加行道修無我、空性,要現證無我與空性,才能夠對治煩惱。所以,雖然已經生起勝觀,但因爲義共相還在,所了解的空性,並不是那麼清淨、完整,還是存有很多自己的意思,所以,還要把自己的意思清淨,要如水溶入水,對境實相是什麼,有境就是什麼,唯有現證無我、空性,才會有此種水溶入水的情況。已經去除了自己的意思(義共相),現證空性、無我,此即是見道,「見」是完全清楚法的實相是什麼,好像親自看見,沒有自己的意思存在。所以見道開始就對治煩惱,然後斷煩惱的種子。
一個行者要不要修了相作意?端視個人的情況,譬如,住在寺廟或山洞,也不會有什麼打擾,心裏也不會有很粗的煩惱,這樣不修也可以,就直接修出世間道。出世間道的勝觀還未生起,還是有很多出世間的法可以用,如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聞思修這些法,也是可以壓伏煩惱,也可以做到不讓粗的煩惱現行,不是一定要修了相作意。所以,還是看個人的狀況而定,有時候受煩惱嚴重的幹擾,世間道是比較簡單一點。譬如,外面有很多禅修是屬于世間道,跟道次第比較好像那邊(世間道)比較容易。有沒有問題?
問:外道藉由修定就可得神通,此是屬于奢摩他的定嗎?
答:對啊!奢摩他的定加上世間道的勝觀。
問:我們不一定要修世間道,譬如修出離心、菩提心、無常等道次第,回想以前學習道次第的過程,好像也是否定一者,成立另一者,此類似觀下爲粗上爲寂靜的方法,那我們是否可以靠著修中士道以前的法,壓伏欲界的煩惱,只靠著修道次第能不能發揮那樣的作用?因爲我們修的時候,會看現世的不好,把目標放在來世,以及只追求人天果報不好,應該要追求解脫,只解脫不好,應該要追求成佛,類似這樣,也是藉由否定一者成立另一者,這個跟走世間粗靜相道是不是類似?
答:有點不一樣。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些都是有關聯,有前面的基礎,才會有上面。世間道跟出世間道不是關聯的,出世間道之前並不一定要世間道。
世間道的修行方法是否定下界粗糙,成立上界寂靜。下士、中士不可以說否定,是指下士道不夠好、不夠圓滿,還要更多,是這個意思,不是不要的意思。譬如,我已經修中士、上士道,還是要來世的暇滿人身,但是只有這個不夠圓滿,我要解脫。我要解脫也不夠圓滿,衆生也要解脫。所以,前面還是要,但是不夠圓滿的看法。而世間道來說好像有一點否定,這個完全不要,到了另一個地方,又不要這個,又要往上去,所以它下面並不是基礎,這點不一樣。
問:成就奢摩他一定是離開欲界心的狀態,如此說來,不要受到欲的影響好像變得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心沒變法從欲界往上調整,根本就不算在可以修的行列裏面,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從欲界離開,就不能成就止,更不用說往上的東西?
答:我們是欲界的人,但是我們的心沒有現行(種子)的部份有很多,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很多,要讓這些生起,第一個就是奢摩他,此奢摩他不屬于欲界,但我們人還是欲界,我們可以讓細的種子現行、發芽,然後運用,此即是奢摩他。那時候欲界的心是不是同時存在?還在,不可以說(人)欲界的心都不存在,但此欲界之人以前只有欲界心(種子)現行,上界心的種子都不現行、發芽。現在上界的心就生起,那時候的叁摩地(等持)就不屬于欲界,因爲欲界現行的心最高的、最好的就是欲界心一境性。所以,我們先要理解,已經生起奢摩他的人,他心中還是有很多欲界的心,他將來可能生到有頂天的根本定,那時候他心中還是有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所攝的根本定、四禅、叁禅、二禅、初禅根本靜慮、欲界的心都還在。現在科學說我們的頭腦還沒有用的還很多,即心裏的種子有很多,只有用了一部份,其他部分都沒有用到,沒有用到表示心的種子都可以發芽、現行,我們可以使用,以前可以用現在當然可以用,以前只用一邊,現在修行的結果全部都可以用。那就不能說達到有頂天的時候,欲界的心就不在,所有的心都在。譬如,睡覺時細的心也在,細的心出現,不能說粗的心不在,粗、細的心都在,欲界裏粗細的心都在,同樣的,達到有頂天的行者其內心也有有頂天的心(細),也有欲界的心(粗),所有的心都存在。
問:行者粗細的心都在,如果他修到二禅、叁禅,那他的煩惱是不是已經壓伏了?
答:對。雖已經壓伏煩惱,但是欲界人的心還是在,欲界細的煩惱還在,欲界的感覺也都在(如不是很嚴重的情緒都還在)。
問:佛有沒有欲界的心?
答:欲界的心,不可以說完全都是不好的,我們修了以後,可以用在好的地方,欲界心是有點粗的狀態,粗的狀態也可以用在好的地方,細的狀態也可以用在好的地方,粗細各有其好處。粗細不一定從煩惱的角度來看,譬如,我粗略的看空性,或仔細的看空性,二者都是好的,所以粗細與好壞不可看成相等。
欲界的心、色界的心、無色界的心佛都有,不管世間或出世間任一個心,一定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心。
生起奢摩他進入出世間的勝觀(緣空性的毗缽舍那),這是屬于初禅近分所攝。(你們前面可能沒有好好看。按:在廣論392頁,第65講)預流、一來、頓證阿羅漢,此叁者所修的是初靜慮–近分所攝的毗缽舍那,他們沒有修世間的毗缽舍那,此叁種類型的行者完全走出世間道路,他們是依靠奢摩他修現證空性的毗缽舍那,此現證空性的毗缽舍那跟前面的奢摩他一樣還是屬于初近分所攝,現證空性的毗缽舍那也有初近分所攝。
我們的心可以分成叁界所攝,色界、無色界所攝的我們現在還沒有用,欲界所攝已經有用了,用的地方不對就是煩惱,用的地方對就如佛、菩薩一樣,他們的心也是一樣分叁塊,欲界所攝、色界所攝、無色界所攝,「所攝」不代表是世間道,這個要區分。世間道與欲界所攝、色界所攝、無色界所攝不可以等于,出世間道的根本定也是欲界所攝、色界所攝、無色界所攝。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是很清楚,沒有關系先聽,慢慢再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