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第二静虑天,第二静虑进入第三静虑都是一样的,无论如何,前面一定要先得到一个安止。最先得到的安止如果不将之列入近分(了相作意)–此是对方的主张,此主张有毛病,因此,自宗要将之破除。对方为何会形成此主张(毛病)?即对于(393页)《声闻地》的引文,「云何作意初修业者,谓专注于一缘勤修作意。」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把最初的安止列在近分(作意)中,现在提出二个能立因(道理)来破除。
(394页第四行)「若如是计极不应理」,如果对方主张,最初产生的安止列入近分(作意),此种想法不合道理。下文举出原因说明,为何对方的主张不合道理,原因有二项,上次解释完第一项,「以若未得正奢摩他,必不能生初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观察修,由修习此,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以上是第一个道理。
接下来是第二个道理,又如先引《本地分》说,欲界心一境性无诸轻安,《解深密经》等说,未得轻安即不得止。故未得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此段是说明,欲界的心识最高级、最上等的是第九住心(欲界心一境性)。首先,得到安止之前,要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得此之后,接着修九住心,由此一步一步慢慢生起,到最后九住心才得到安止。
在九住心过程中最后得到的心是第九住心,此即欲界最高级、最上等、最好的心,然此最高级的心尚未得身心轻安乐,由此之故,当然也未得安止。因此《本地分》引用《解深密经》之经文,欲界心一境性(第九住心)的时候,还未得身心轻安之乐,未得此当然就没有得到安止。此句话主要要说明的是:安止并非欲界的心识(欲界的心识并无安止),因为欲界的心识最高级、最好的,都还没有得到安止。
因此,非常肯定,安止至少要在初静虑的心识才会有,初静虑的心识最低者为近分,而近分即有安止。由此能破除对方主张初静虑近分即是了相作意,因为得到安止即是初静虑的近分。了解此意义,再读文字内容,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又如先引《本地分》说,欲界心一境性无诸轻安,《解深密经》等说,未得轻安即不得止。」
《本地分》说欲界心一境性还没有轻安,引用《解深密经》等等很多佛经都有谈到,没有轻安当然没有得到安止。欲界的心最高级的是心一境性,此时并无轻安,当然也就没有得到安止。因此,可以了解安止并不属于欲界的心,意即表示欲界的心没有安止,没有得到安止就没有得到近分。但是对方主张第一个近分就已经是了相作意,而了相作意之时不会得到安止。若如此的话,即表示在此(了相作意)之前须有近分(安止)存在,由此可证明了相作意不是第一个近分,因为欲界的心识没有安止,当然也没有近分。
如果,初静虑的第一个近分是了相作意,而了相作意又无安止,因此,安止应该在前面先得到,如此的话应该就先有近分,即可证明第一个近分不会是了相作意。
根据前面的主张可知,「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非初近分之最初,其前尚有近分所摄奢摩他故。」如果,了相作意不是第一个近分(前面举出二个道理证明其非第一个近分),为什么六种作意的理论的第一个是了相作意?七种作意理论的第一个还是了相作意,它都是第一个,为什么呢?六种作意或七种作意第一个都是了相作意,因为它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胜观的开始),在了相作意之前有得到安止,但它是一个单纯的安止,不是止观双运的安止,是已经得到安止,由此之后开始有六种作意,六种作意第一个开始是了相作意(属于相随顺的胜观),依此而有胜解作意(正式的胜观),从了相作意开始即有(随顺的)止观双运,因此,了相作意是胜观最初开始的项目,意即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但不能说是近分的第一个。
此处所谈的近分是指初静虑所摄的近分,而初静虑所摄近分的第一个不是了相作意,而近分所摄的胜观第一个是了相作意,因为了相作意的时候胜观才开始。若是说近分,那在了相作意之前仍然有静虑所摄的近分(安止)。由此因可了解,近分的第一个不是了相作意,因为在了相作意之前还有一个近分所摄的安止,因此,如果说近分的第一个就不是了相作意,但是,如果说近分所摄胜观开始的第一个即是了相作意。
「未得初近分所摄三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得到近分所摄三摩地(等持),此时已经是安止,此是欲界的等持,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欲界的等持,由此欲界等持更加进步,之后,得到近分所摄得等持,此即非欲界之等持,是初静虑所摄之等持,也就变成安止了。因此,在初静虑所摄等持之前当然也有等持,但是属于欲界所摄的等持(即前所说初静虑近分所摄三摩地–等持之前还有等持,欲界要先得到无过失的等持、九住心,这些等持都是属于欲界的心识),此欲界心识的等持,更加进步一直到初静虑近分所摄的等持,即变成安止,所以假设没有初静虑的等持,前面的这些等持都只能列入欲界,且最高级的就是欲界的心一境性,这时候都不是上界地的等持,只能算是欲界的等持,那就不能算是安止啦!因为不是初静虑近分所摄持。
「若依诸大教典之义,得奢摩他者亦极稀少,况云能得毗钵舍那。」从这些大论典仔细分析对方的主张,可知其连安止都没有得到,更遑论得到胜观,因为对于何时能得安止都不知道,而且把安止当成欲界心即可得到,就把安止看得太容易得到。
(394倒数第五行)「未得初近分所摄三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故」若依诸大教典之义,得奢摩他者亦极稀少,况云能得毗钵舍那。」
「若依诸大教典之义」之前请加「故」字,表示由前面的道理,可以得此结论之故。如果依照这些大教典来看,对方连奢摩他都没有得到,那毗钵舍那根本就不用讲了。因为对方的主张把安止放在欲界的心识就可得到,安止应该是上界近分才能得到,并非欲界即能得到,若以此说法来看,安止也太容易得到了。所以,如果这样的修行应该是没有得到安止,这恐怕是他宗误解了。对方说以这种禅修方式于欲界心就得到安止,然由此种理论看来表示还没有得到安止,至尊仁波切前面做了很多分析证明没有得到,故言得到安止者少之又少,得到胜观就更不用说啦!
为何对方说有得到安止,而宗大师说没有呢?原因即是:「未得近分所摄三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初近分所摄的等持才能算是安止,假设没有初近分所摄的等持都不是安止,那只是欲界心识所摄的等持(欲界心识所摄等持最高级的即心一境性),这还不算安止,但是对方却将之视为得到安止,如此就把安止看成太容易得到,其实这种说法没有办法相信。根据很多教典引证,他宗的说法不可相信,由他宗的说法来看,不只安止没有得到,胜观更不用讲了根本就没有得到。
问:得到了相作意即得随顺的观,此时可以说是止观双运吗?还是要到胜解作意时才可说是止观双运?断烦恼是进入无间道及解脱道,那不是要到见道位吗?而远离作意之前就已经在断烦恼,可是又还没有进入见道位?
答:此科判为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而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总道轨是讲不管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都一定要先有奢摩他。我们要理解,首先,生起奢摩他的时候,还没有确定要用在世间道或出世间道。若以究竟来说,依靠奢摩他修出世间的毗钵舍那是必不可少、一定要修。世间道的胜观,就看个人的(情况),烦恼比较粗,常常受到干扰,就要想办法用世间道暂时不让它现行,此世间道的方法没有办法究竟灭掉烦恼,来世还会生起,所以真正究竟的一定要用出世间道。
假如我们不要受到(烦恼现行)干扰的话,用世间道比较快(此是因出世间道又深又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我们眼前就可以看到欲界很多问题,所以,用世间的方式修比较容易。
世间的方式,宗大师说看个人(的情况决定用不用),他并没有说非常重要,他所讲的毗钵舍那,整个都是出世间的,世间道讲的不多只有几页而已。世间道的毗钵舍那(胜观)是从胜解作意开始,而了相作意只是相随顺的胜观,但还是要说修胜观,因为修并不是一定生起,为了生起而修也是修胜观,所以了相作意也是属于修胜观(初近分所摄胜观),到胜解作意时就真正生起毗钵舍那(真正的胜观)。
也就是说从了相作意开始,即确认其进入世间道,前面奢摩他时还未确定,一进入了相作意即是修粗静行相之道。了相作意即是个别性相了解作意,个别就是透过无量的理由分析下界粗糙,上界寂静,故此时是观。因此了相作意之时,一直不断的去思惟欲界的很多问题及初禅的种种好处,刚开始的时候,要训练不让前面的奢摩他不见,且观察的力量也要同时存在。到后来在奢摩他的时候观的力量也愈来愈强,到后来真正的胜观就产生,此即是胜解作意。
接着,更进一步培养止观双运的修行,待此力量愈来愈强大,就是远离作意。由此就开始压伏欲界上品的三个烦恼,此时也有用到无间道、解脱道的名字,但这并不是出世间道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阶段的无间道、解脱道及非彼二根本定。故所用的名字虽然一样,但是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因为一个是究竟断除烦恼的方法,一个只是(暂时)压伏烦恼不让它现行,而且不让它现行的烦恼也不是一切的烦恼,只是很粗的烦恼不让它现行,欲界的烦恼仍旧存在,譬如,我执及常法的执着这些细的烦恼都还在。世间道是连外道都有修,外道主张有(常一自在)的我,因此,一个主张常一自在的欲界行者也可以生起初禅的根本静虑,虽然已经压伏欲界粗的烦恼,但是,欲界细的烦恼还是会现行,譬如常法的执着心、我执也会生起(现行),只是色声香味触等比较粗的烦恼不现行而…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