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第二靜慮天,第二靜慮進入第叁靜慮都是一樣的,無論如何,前面一定要先得到一個安止。最先得到的安止如果不將之列入近分(了相作意)–此是對方的主張,此主張有毛病,因此,自宗要將之破除。對方爲何會形成此主張(毛病)?即對于(393頁)《聲聞地》的引文,「雲何作意初修業者,謂專注于一緣勤修作意。」産生錯誤的理解,因此,把最初的安止列在近分(作意)中,現在提出二個能立因(道理)來破除。
(394頁第四行)「若如是計極不應理」,如果對方主張,最初産生的安止列入近分(作意),此種想法不合道理。下文舉出原因說明,爲何對方的主張不合道理,原因有二項,上次解釋完第一項,「以若未得正奢摩他,必不能生初靜慮之近分,未得近分定不能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觀察修,由修習此,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不能新生故。」以上是第一個道理。
接下來是第二個道理,又如先引《本地分》說,欲界心一境性無諸輕安,《解深密經》等說,未得輕安即不得止。故未得近分即未能得正奢摩他。此段是說明,欲界的心識最高級、最上等的是第九住心(欲界心一境性)。首先,得到安止之前,要先産生無過失的等持,得此之後,接著修九住心,由此一步一步慢慢生起,到最後九住心才得到安止。
在九住心過程中最後得到的心是第九住心,此即欲界最高級、最上等、最好的心,然此最高級的心尚未得身心輕安樂,由此之故,當然也未得安止。因此《本地分》引用《解深密經》之經文,欲界心一境性(第九住心)的時候,還未得身心輕安之樂,未得此當然就沒有得到安止。此句話主要要說明的是:安止並非欲界的心識(欲界的心識並無安止),因爲欲界的心識最高級、最好的,都還沒有得到安止。
因此,非常肯定,安止至少要在初靜慮的心識才會有,初靜慮的心識最低者爲近分,而近分即有安止。由此能破除對方主張初靜慮近分即是了相作意,因爲得到安止即是初靜慮的近分。了解此意義,再讀文字內容,就比較容易了解了。
「又如先引《本地分》說,欲界心一境性無諸輕安,《解深密經》等說,未得輕安即不得止。」
《本地分》說欲界心一境性還沒有輕安,引用《解深密經》等等很多佛經都有談到,沒有輕安當然沒有得到安止。欲界的心最高級的是心一境性,此時並無輕安,當然也就沒有得到安止。因此,可以了解安止並不屬于欲界的心,意即表示欲界的心沒有安止,沒有得到安止就沒有得到近分。但是對方主張第一個近分就已經是了相作意,而了相作意之時不會得到安止。若如此的話,即表示在此(了相作意)之前須有近分(安止)存在,由此可證明了相作意不是第一個近分,因爲欲界的心識沒有安止,當然也沒有近分。
如果,初靜慮的第一個近分是了相作意,而了相作意又無安止,因此,安止應該在前面先得到,如此的話應該就先有近分,即可證明第一個近分不會是了相作意。
根據前面的主張可知,「故初近分六作意之最初者,是修近分所攝毗缽舍那之首,非初近分之最初,其前尚有近分所攝奢摩他故。」如果,了相作意不是第一個近分(前面舉出二個道理證明其非第一個近分),爲什麼六種作意的理論的第一個是了相作意?七種作意理論的第一個還是了相作意,它都是第一個,爲什麼呢?六種作意或七種作意第一個都是了相作意,因爲它是修近分所攝毗缽舍那之首(勝觀的開始),在了相作意之前有得到安止,但它是一個單純的安止,不是止觀雙運的安止,是已經得到安止,由此之後開始有六種作意,六種作意第一個開始是了相作意(屬于相隨順的勝觀),依此而有勝解作意(正式的勝觀),從了相作意開始即有(隨順的)止觀雙運,因此,了相作意是勝觀最初開始的項目,意即是修近分所攝毗缽舍那之首,但不能說是近分的第一個。
此處所談的近分是指初靜慮所攝的近分,而初靜慮所攝近分的第一個不是了相作意,而近分所攝的勝觀第一個是了相作意,因爲了相作意的時候勝觀才開始。若是說近分,那在了相作意之前仍然有靜慮所攝的近分(安止)。由此因可了解,近分的第一個不是了相作意,因爲在了相作意之前還有一個近分所攝的安止,因此,如果說近分的第一個就不是了相作意,但是,如果說近分所攝勝觀開始的第一個即是了相作意。
「未得初近分所攝叁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得到近分所攝叁摩地(等持),此時已經是安止,此是欲界的等持,但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欲界的等持,由此欲界等持更加進步,之後,得到近分所攝得等持,此即非欲界之等持,是初靜慮所攝之等持,也就變成安止了。因此,在初靜慮所攝等持之前當然也有等持,但是屬于欲界所攝的等持(即前所說初靜慮近分所攝叁摩地–等持之前還有等持,欲界要先得到無過失的等持、九住心,這些等持都是屬于欲界的心識),此欲界心識的等持,更加進步一直到初靜慮近分所攝的等持,即變成安止,所以假設沒有初靜慮的等持,前面的這些等持都只能列入欲界,且最高級的就是欲界的心一境性,這時候都不是上界地的等持,只能算是欲界的等持,那就不能算是安止啦!因爲不是初靜慮近分所攝持。
「若依諸大教典之義,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況雲能得毗缽舍那。」從這些大論典仔細分析對方的主張,可知其連安止都沒有得到,更遑論得到勝觀,因爲對于何時能得安止都不知道,而且把安止當成欲界心即可得到,就把安止看得太容易得到。
(394倒數第五行)「未得初近分所攝叁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故」若依諸大教典之義,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況雲能得毗缽舍那。」
「若依諸大教典之義」之前請加「故」字,表示由前面的道理,可以得此結論之故。如果依照這些大教典來看,對方連奢摩他都沒有得到,那毗缽舍那根本就不用講了。因爲對方的主張把安止放在欲界的心識就可得到,安止應該是上界近分才能得到,並非欲界即能得到,若以此說法來看,安止也太容易得到了。所以,如果這樣的修行應該是沒有得到安止,這恐怕是他宗誤解了。對方說以這種禅修方式于欲界心就得到安止,然由此種理論看來表示還沒有得到安止,至尊仁波切前面做了很多分析證明沒有得到,故言得到安止者少之又少,得到勝觀就更不用說啦!
爲何對方說有得到安止,而宗大師說沒有呢?原因即是:「未得近分所攝叁摩地前,一切等持,皆是欲界心一境性。」初近分所攝的等持才能算是安止,假設沒有初近分所攝的等持都不是安止,那只是欲界心識所攝的等持(欲界心識所攝等持最高級的即心一境性),這還不算安止,但是對方卻將之視爲得到安止,如此就把安止看成太容易得到,其實這種說法沒有辦法相信。根據很多教典引證,他宗的說法不可相信,由他宗的說法來看,不只安止沒有得到,勝觀更不用講了根本就沒有得到。
問:得到了相作意即得隨順的觀,此時可以說是止觀雙運嗎?還是要到勝解作意時才可說是止觀雙運?斷煩惱是進入無間道及解脫道,那不是要到見道位嗎?而遠離作意之前就已經在斷煩惱,可是又還沒有進入見道位?
答:此科判爲第叁顯示別趣世間道軌,而第二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總道軌是講不管世間道或出世間道,都一定要先有奢摩他。我們要理解,首先,生起奢摩他的時候,還沒有確定要用在世間道或出世間道。若以究竟來說,依靠奢摩他修出世間的毗缽舍那是必不可少、一定要修。世間道的勝觀,就看個人的(情況),煩惱比較粗,常常受到幹擾,就要想辦法用世間道暫時不讓它現行,此世間道的方法沒有辦法究竟滅掉煩惱,來世還會生起,所以真正究竟的一定要用出世間道。
假如我們不要受到(煩惱現行)幹擾的話,用世間道比較快(此是因出世間道又深又廣,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到欲界很多問題,所以,用世間的方式修比較容易。
世間的方式,宗大師說看個人(的情況決定用不用),他並沒有說非常重要,他所講的毗缽舍那,整個都是出世間的,世間道講的不多只有幾頁而已。世間道的毗缽舍那(勝觀)是從勝解作意開始,而了相作意只是相隨順的勝觀,但還是要說修勝觀,因爲修並不是一定生起,爲了生起而修也是修勝觀,所以了相作意也是屬于修勝觀(初近分所攝勝觀),到勝解作意時就真正生起毗缽舍那(真正的勝觀)。
也就是說從了相作意開始,即確認其進入世間道,前面奢摩他時還未確定,一進入了相作意即是修粗靜行相之道。了相作意即是個別性相了解作意,個別就是透過無量的理由分析下界粗糙,上界寂靜,故此時是觀。因此了相作意之時,一直不斷的去思惟欲界的很多問題及初禅的種種好處,剛開始的時候,要訓練不讓前面的奢摩他不見,且觀察的力量也要同時存在。到後來在奢摩他的時候觀的力量也愈來愈強,到後來真正的勝觀就産生,此即是勝解作意。
接著,更進一步培養止觀雙運的修行,待此力量愈來愈強大,就是遠離作意。由此就開始壓伏欲界上品的叁個煩惱,此時也有用到無間道、解脫道的名字,但這並不是出世間道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階段的無間道、解脫道及非彼二根本定。故所用的名字雖然一樣,但是實際上完全不一樣,因爲一個是究竟斷除煩惱的方法,一個只是(暫時)壓伏煩惱不讓它現行,而且不讓它現行的煩惱也不是一切的煩惱,只是很粗的煩惱不讓它現行,欲界的煩惱仍舊存在,譬如,我執及常法的執著這些細的煩惱都還在。世間道是連外道都有修,外道主張有(常一自在)的我,因此,一個主張常一自在的欲界行者也可以生起初禅的根本靜慮,雖然已經壓伏欲界粗的煩惱,但是,欲界細的煩惱還是會現行,譬如常法的執著心、我執也會生起(現行),只是色聲香味觸等比較粗的煩惱不現行而…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