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所以出世间道的断烦恼与世间道的压伏烦恼差别很大。所以,远离作意时压伏欲界上品的三个烦恼,也是压伏非常粗的欲界烦恼,可是那时候也一样用无间道、解脱道、非彼二根本定的名字,但是它对治的方式只是暂时压伏(且所压伏的烦恼也不是整体、也不是种子,只是非常粗的烦恼暂时不让它现行而已),因此运用对治的时候称为无间道,压伏的时候就称为解脱道,所以名字虽然一样,但是是属于世间道。
问:了解走出世间道是最究竟,如果已经得到安止,并决定要走出世间道,那还要不要走了相作意等七个作意?
答:了相作意是世间道才会用,出世间道完全没有用。所以,生起奢摩他之后,就要选择走世间道或出世间道。世间道是从了相作意开始,所以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些名称只有世间道才用,出世间道完全没有用。
可能你们会想了相作意是随顺胜观,胜解作意是真正的胜观,此中所谓随顺胜观是指相随顺世间道的胜观,胜解作意真正的胜观是指世间的胜观,不是出世间的胜观。所以,并不是修出世间道也要修了相作意、胜解作意。
因此,了相作意一定是世间道,了相就是指下界、上界个别的性相(即粗静行相),这一定是世间道,所以,出世间道不可以用这些。(修出世间道没有用这些名字,但是也用这些相随顺的出世间道胜观),生起出世间的毗钵舍那(胜观)的时候,就同时进入加行道。加行道修无我、空性,要现证无我与空性,才能够对治烦恼。所以,虽然已经生起胜观,但因为义共相还在,所了解的空性,并不是那么清净、完整,还是存有很多自己的意思,所以,还要把自己的意思清净,要如水溶入水,对境实相是什么,有境就是什么,唯有现证无我、空性,才会有此种水溶入水的情况。已经去除了自己的意思(义共相),现证空性、无我,此即是见道,「见」是完全清楚法的实相是什么,好像亲自看见,没有自己的意思存在。所以见道开始就对治烦恼,然后断烦恼的种子。
一个行者要不要修了相作意?端视个人的情况,譬如,住在寺庙或山洞,也不会有什么打扰,心里也不会有很粗的烦恼,这样不修也可以,就直接修出世间道。出世间道的胜观还未生起,还是有很多出世间的法可以用,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闻思修这些法,也是可以压伏烦恼,也可以做到不让粗的烦恼现行,不是一定要修了相作意。所以,还是看个人的状况而定,有时候受烦恼严重的干扰,世间道是比较简单一点。譬如,外面有很多禅修是属于世间道,跟道次第比较好像那边(世间道)比较容易。有没有问题?
问:外道藉由修定就可得神通,此是属于奢摩他的定吗?
答:对啊!奢摩他的定加上世间道的胜观。
问:我们不一定要修世间道,譬如修出离心、菩提心、无常等道次第,回想以前学习道次第的过程,好像也是否定一者,成立另一者,此类似观下为粗上为寂静的方法,那我们是否可以靠着修中士道以前的法,压伏欲界的烦恼,只靠着修道次第能不能发挥那样的作用?因为我们修的时候,会看现世的不好,把目标放在来世,以及只追求人天果报不好,应该要追求解脱,只解脱不好,应该要追求成佛,类似这样,也是藉由否定一者成立另一者,这个跟走世间粗静相道是不是类似?
答:有点不一样。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些都是有关联,有前面的基础,才会有上面。世间道跟出世间道不是关联的,出世间道之前并不一定要世间道。
世间道的修行方法是否定下界粗糙,成立上界寂静。下士、中士不可以说否定,是指下士道不够好、不够圆满,还要更多,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要的意思。譬如,我已经修中士、上士道,还是要来世的暇满人身,但是只有这个不够圆满,我要解脱。我要解脱也不够圆满,众生也要解脱。所以,前面还是要,但是不够圆满的看法。而世间道来说好像有一点否定,这个完全不要,到了另一个地方,又不要这个,又要往上去,所以它下面并不是基础,这点不一样。
问:成就奢摩他一定是离开欲界心的状态,如此说来,不要受到欲的影响好像变得很重要,如果我们的心没变法从欲界往上调整,根本就不算在可以修的行列里面,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从欲界离开,就不能成就止,更不用说往上的东西?
答:我们是欲界的人,但是我们的心没有现行(种子)的部份有很多,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很多,要让这些生起,第一个就是奢摩他,此奢摩他不属于欲界,但我们人还是欲界,我们可以让细的种子现行、发芽,然后运用,此即是奢摩他。那时候欲界的心是不是同时存在?还在,不可以说(人)欲界的心都不存在,但此欲界之人以前只有欲界心(种子)现行,上界心的种子都不现行、发芽。现在上界的心就生起,那时候的三摩地(等持)就不属于欲界,因为欲界现行的心最高的、最好的就是欲界心一境性。所以,我们先要理解,已经生起奢摩他的人,他心中还是有很多欲界的心,他将来可能生到有顶天的根本定,那时候他心中还是有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所摄的根本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根本静虑、欲界的心都还在。现在科学说我们的头脑还没有用的还很多,即心里的种子有很多,只有用了一部份,其他部分都没有用到,没有用到表示心的种子都可以发芽、现行,我们可以使用,以前可以用现在当然可以用,以前只用一边,现在修行的结果全部都可以用。那就不能说达到有顶天的时候,欲界的心就不在,所有的心都在。譬如,睡觉时细的心也在,细的心出现,不能说粗的心不在,粗、细的心都在,欲界里粗细的心都在,同样的,达到有顶天的行者其内心也有有顶天的心(细),也有欲界的心(粗),所有的心都存在。
问:行者粗细的心都在,如果他修到二禅、三禅,那他的烦恼是不是已经压伏了?
答:对。虽已经压伏烦恼,但是欲界人的心还是在,欲界细的烦恼还在,欲界的感觉也都在(如不是很严重的情绪都还在)。
问:佛有没有欲界的心?
答:欲界的心,不可以说完全都是不好的,我们修了以后,可以用在好的地方,欲界心是有点粗的状态,粗的状态也可以用在好的地方,细的状态也可以用在好的地方,粗细各有其好处。粗细不一定从烦恼的角度来看,譬如,我粗略的看空性,或仔细的看空性,二者都是好的,所以粗细与好坏不可看成相等。
欲界的心、色界的心、无色界的心佛都有,不管世间或出世间任一个心,一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心。
生起奢摩他进入出世间的胜观(缘空性的毗钵舍那),这是属于初禅近分所摄。(你们前面可能没有好好看。按:在广论392页,第65讲)预流、一来、顿证阿罗汉,此三者所修的是初静虑–近分所摄的毗钵舍那,他们没有修世间的毗钵舍那,此三种类型的行者完全走出世间道路,他们是依靠奢摩他修现证空性的毗钵舍那,此现证空性的毗钵舍那跟前面的奢摩他一样还是属于初近分所摄,现证空性的毗钵舍那也有初近分所摄。
我们的心可以分成三界所摄,色界、无色界所摄的我们现在还没有用,欲界所摄已经有用了,用的地方不对就是烦恼,用的地方对就如佛、菩萨一样,他们的心也是一样分三块,欲界所摄、色界所摄、无色界所摄,「所摄」不代表是世间道,这个要区分。世间道与欲界所摄、色界所摄、无色界所摄不可以等于,出世间道的根本定也是欲界所摄、色界所摄、无色界所摄。看你们的表情好像不是很清楚,没有关系先听,慢慢再想。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