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66》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3-27
聞法意樂
在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而言,有一完整的了解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須學習後面止觀的部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爲何有必要對道的整體先産生定解、要有一完整的了解呢?(因爲,假設對道的總體理論沒有完整的了解)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有談到,必須要先對道的整體産生定解,因爲有此必要性之故,所以首先要對道的整體有所了解,此部份不能沒有。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在大綱談到,叁士道修持的前面談到,要先對道的整體有所了解,因此就必須對菩提道次第有完整的了解,才有辦法對道的整體理論能夠産生定解,所以有必要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先對道的整體有一個概念;如果沒有的話,沒有辦法對叁士道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叁士道都還沒有修持之前,有必要先對止觀有所了解,不過這時候學習止觀,顯然不是要學得很徹底、很深入的了解,但總是要有一粗略的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階段先有一粗略的了解,以此方式對道的整體理論有一定解,然後就修持下士、中士、上士把道次第的實修好好的學習,最後到了上士道的部份,又還有一個止與觀,就可以更加深入産生了解,以此方式逐漸好好的學習,在內心産生菩提心、了空慧,將此當作目標,因此來進行講說與聽聞,如此好好的調整自己的動機來學習教法。
正行
上次談到作意的部份,「由了相門修粗靜相道」,此處所談到的作意,在《聲聞地》的經文談到有說六種、有說八種、有說七種,很多的解釋,如果我們用八種來解釋,大概每一項都可談到,所以可能用八種的方式比較方便。
請看395頁第五行,「何等爲七?」從了相開始共有七項,如果再加上前面初修業作意,則共有八項。393頁倒數第四行,雲何作意初修業者,把此當作第一項,再加上後面七項,則有八項,以此方式來解釋,每一項就都能解釋到。
首先,作意初修業者,在何時得到安止呢?即在作意初修業同時得到,但是爲了得到勝觀,還沒有花力氣去進行禅修而得勝觀,此階段還是作意初修業者。勝觀有二種類型,一種僅僅只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此是走粗靜相道的勝觀;另一種是爲了把煩惱種子消滅掉所修的勝觀。
假設僅僅只是要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斷掉,這種勝觀所要走的就是粗靜相道。若要進行粗靜相道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滅掉,那從作意初修業者得到之後,接下來就要進行後面的七項,即從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不斷的進行,所以得到安止也得到作意初修業者;但現在不進行粗靜相道,目標不是僅僅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滅掉,即不走這樣的道路,那從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就不用作了。
從作意初修業者,一直到後面七個作意,這些全部都僅僅只是屬于粗靜相道,其目標就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所以首先要得到作意初修業者,亦即要得到安止,得此之後,後面有二條道路可以走。因此,作意初修業者是不論走任何道路都要先得到,即目標僅僅只是要把煩惱現行的部份滅掉,爲達此目標故修粗靜相道勝觀,此是屬于共通的道路(世間的道路),走此種道路前面也是有必要先得到作意初修業者。或者選擇另外一條道路即出世間的道路,目標是爲了把煩惱的種子消滅掉,此是要緣取無我來禅修勝觀,但此種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作意初修業者,亦即二種道路前面都要先得作意初修業者。
得到作意初修業者,接下來就要進行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現在所談的內容是二個勝觀道路其中的一個,即目標僅僅只是放在把煩惱現前部份滅掉,這種粗靜相道的內容,這是外道、內道共通都可以作的道路,所以從作意初修業者、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所談的就是這樣的道路。
「第叁顯示別趣世間道軌分二,一顯往粗靜相道先須獲得正奢摩他,二依奢摩他離欲之理。今初。」
作意初修業者得到近分之後,要走的道路有二個,現在不談煩惱種子滅掉的出世間道路,現在只談其中個別的一個項目,即是把煩惱現前部分滅掉的世間道路,故言別趣世間道路,此道路分成二項。但爲何言各別趣世間道路呢?這是因爲就鈍根而言,目前受到煩惱的傷害非常嚴重,不能等到連同煩惱種子一起滅掉之時(利根者才如此做),因爲在等待煩惱種子滅掉的過程當中,煩惱現前部分的傷害都非常強烈,所以暫時沒有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滅掉,道路上的實修都不會作得好的,因此不能等到種子滅掉,暫時眼前立刻就要先把現前的部份滅掉,此是鈍根者要作的工作,所以先把現前的部份滅掉,後面再把種子滅掉,鈍根是用此種方式。就鈍根者而言,把煩惱現前部分滅掉的觀修非常重要,因此要個別、特別的把此部分解釋說明,故稱爲別。
最初先得到安止就是作意初修業者,之後就要進行二種道路。現在所談的是粗靜相道,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得到一個安止,即是作意初修業者。粗靜相道的道路其入門是何時開始的呢?最初得到安止之時,還不是粗靜相道,因爲在得到安止時,緣取對境、一心專住,沒有粗靜相道的觀修。因爲粗靜相道要觀察一個部分是寂靜的,一個部分是粗糙的,在安止的時候並沒有這樣做。所以得到近分作意初修業者,然後,要選擇二個道路,假設是走把現前煩惱的部分斷掉的道路,就要從後面第二個作意一直修到第八個作意。從第二個作意至第八個作意全部都屬于粗靜相道,因爲在這些作意裏要作的工作都是觀察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微細(寂靜),如此來做觀察分析,所以在安止的時候不算是粗靜相道,因爲安止沒有做這樣的觀察分析。那何時才開始做如此的觀察分析呢?從第二個作意開始一直到第八個作意,都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所以在這些作意(粗靜相道)開始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此即第一個大綱,顯往粗靜相道先須獲得正奢摩他(安止),這是有必要的。
已經得到安止(作意初修業者)之後,靠著此安止就能夠把對于欲界的貪心消滅掉,即是用粗靜相道的觀修方式來消滅這些煩惱,所能滅除者是誰呢?就要看(二)依奢摩他離欲之理,依于奢摩他修粗靜相道,運用粗靜相道的觀修就能夠把對欲界的貪念之心消滅掉,因此第二個大綱就要談離欲之理,如何把貪心消滅掉。
「由了相門修粗靜相道,」用了相作意的方式修粗靜相道,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奢摩他),爲何有必要呢?引經據典,如《莊嚴經論》。「了相門」相是性相,個別性相了解作意。個別來講欲界的性相是粗糙的,初靜慮天的性相是寂靜的;初靜慮天的性相是粗糙的,二靜慮天的性相是寂靜的,個別性相不一樣,欲界的性相、初靜慮天的性相、二靜慮天的性相,各自各自的性相不一樣,所以稱爲個別性相。要去了解這些個別的性相是什麼?即了解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性相是寂靜的,之後來進行觀修,觀修一邊是粗糙一邊是寂靜,此種粗靜相道的觀修從何時開始呢?中間經過哪些呢?就八個作意,第一個作意才剛得到安止,那時候不是粗靜相道,所以粗靜相道的開始即從了相作意(個別性相了解作意),即對于個別性相去做了解而觀修,由此開始一直到最後第八個加行究竟果作意,這個階段即是粗靜相道的觀修。
作此粗靜相道觀修者,前面要先得到一個安止,何處有此說明呢?「如《莊嚴經論》雲:『由此令彼增,由增極遠行,而得根本住。』」(393頁第七行)「由此令彼增」的「此」是指先得到欲界專一心,之後會得到輕安,輕安之後會得到安止,由得到安止的這個人,他沒有把安止放下來,還讓安止增長增廣,因此靠著此安止努力去禅修而得到根本定(初靜慮的正行),因爲目標放在把欲界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消滅掉,能消滅此的當然是初靜慮的正行,因此在初靜慮的正行好好的去努力,那他要如何努力做呢?即在得到安止之後,把目標放在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消滅,因此所要修的道路就是從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此部份要好好的去做禅修,最後的成效就是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所以《莊嚴經論》字面上看起來實際上講的,就是由了相作意觀修之後,可以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滅掉,意指這個禅修的前面要先得到一個安止。
(「謂得前說第九住心及諸輕安,由此增長彼叁摩地,依此引發根本靜慮。」)經文之意爲前說第九住心(欲界專一心)得到輕安,由此輕安增長增廣,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根本靜慮即初靜慮的正行就會得到。又從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時,(說名作意初修業者。)」「又」是指能得的方式是什麼?能得的方式是指前面所說的:先得到一個安止,得到安止之後就修粗靜相道,按照此次第逐漸的觀修,如此就能依此引發根本靜慮,就能靠著粗靜相道的觀修而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所以在《經莊嚴論》的經文也談到「而得根本住」就是由此而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又從第九心」開始,詳細作說明,得到安止的時候亦即是作意初修業者,從得到安止作意初修業者之後一直到未得作意時,此「作意」又如何解釋呢?要從了相作意開始來解釋,即八個作意中第二個開始才算作意,所以從第九心得到之後,一直到得到作意開始即第二個作意,這中間都取名爲作意初修業者。
此處的第九心並非第九住心,前面談到修等持要修九住心,最後一個是第九住心。但這裏所談的是由第九而得到的心,這個第九心恐怕也不是第九心,譯爲九心者比較好,譬如功德是對境,擁有功德者謂功德者。又從九心者乃至未得作意時,此九心者是指安止,而安止爲何稱爲九心者?因爲他得到第九心,從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他都已經得到了,所以他擁有這九種心的功德能力,之後他就是得到安止,靠著九住心的禅修,一直到第九住心都得到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