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後也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心就成爲九心者,九心者是此意。
從九心者一直到未得作意時,此作意要如何解釋呢?作意有不同的解釋方式,假設以八個作意的理論方式來算,從第二個作意開始,即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了相作意),如果是從第二個作意開始的話,作意的解釋方式不一樣,其解釋方式是指:內心作意思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靜。如果以此方式解釋作意,則得到安止之時,沒有這個能力,還沒有這樣做,所以在九心者得到安止的時候(九心者),此時它的內心還不能去作意思惟,一邊是粗糙,一邊是寂靜,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後面到了第二個了相作意的時候,就可以如此作意了,中間有一段距離,所以九心者安止得到之後,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的部分還沒有得到,這中間的階段稱爲作意初修業者。
前面有談到安止也用九心去取名,現在所談的也是如此。故393頁第八行,謂得前說第九住心,應當也是九心者,即得到前面所說的安止(九心者)還有伴隨著輕安,之後,這個已經得到了,可是乃至未得作意,此「作意」要解釋成作意思惟一邊是粗糙,一邊是寂靜,能如此作意是從了相作意開始,所以乃至未得作意是指未得了相作意,這中間都稱爲作意初修業者。
(「從得作意,爲淨煩惱修習了相作意時,名淨煩惱初修業者。」)從得作意開始爲了淨煩惱故,就要觀修了相作意,此時才名爲淨煩惱初修業者。從得作意之「作意」要解釋成作意初修業者,即從前面的安止得到的時候,一直到未得了相作意之間。這個已經得到了,得此之時,爲了清淨煩惱,要開始修了相作意,清淨煩惱要解釋成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斷掉,不是連種子一起斷掉,目標是爲了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滅掉故修粗靜相道。
修粗靜相道最初的道路是什麼呢?假設現在得到作意初修業者,已經得到作意了,目標放在要清淨煩惱,此是指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消滅掉,故要修粗靜相道。粗靜相道最初是何時開始呢?即要修了相作意時(個別性相的了解作意)。當修此作意(了相作意)時又取名爲「淨煩惱初修業者」。前面的「作意初修業者」是初修業者,此了相作意亦是初修業者,不過此是是指淨(消滅)煩惱而言他是開始了。
393頁,由了相門修粗靜相道,須得前說的安止。此是引用《莊嚴經論》談到由第九住心之後會得到一個安止,得此安止之時,即是第一個作意,所以稱爲作意初修業者。經文談到前面要先得到一個安止。此部分在381頁第六行也有談到,「《莊嚴經論》雲:『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名爲有作意。』」得到輕安後,在輕安攝持下的等持即是安止,因此安止又稱爲作意,「此說作意即奢摩他(安止)」。所以作意也稱安止,安止也用作意這個名稱。《莊嚴經論》之意是指透過九住心的禅修,得到之後還要再得到輕安,在輕安攝持之下所得到的殊勝等持即是安止,並名爲作意。此作意即指作意初修業者,即最初得到的作意。
就作意初修業者而言,是指已經超出欲界的心,因爲在前面修九住心之時,由第一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到第九住心爲止都還是屬于欲界的心,過了第九住心,靠著第九住心所得到的果就得到安止,此安止不屬于欲界的心,是上界地所攝心之中最初(最前面)的心,才剛得到。所以這個作意就是不同的內容,這是作意最初得到的時候,所以稱爲作意初修業者,已經超出欲界的心,他才剛得到呢!初修業是這個意思。
後面又有一個淨煩惱初修業者,此是指清淨煩惱從此開始,因爲在安止得到的時候,得到作意初修業者,有沒有去清淨煩惱、滅掉煩惱呢?沒有啊!那時候還沒有開始。因爲由得到作意初修業者之後到底要走滅除煩惱現前部分或走滅除煩惱種子的道路,都還沒有開始呢!所以只是作意初修業者。現在是指已經走上滅除煩惱現前的部份的道路,已經開始要去滅掉煩惱(現前的部份),此時即稱爲淨煩惱的初修業者,即已經開始去作滅掉煩惱的部份,此是由何時開始的呢?從了相作意就已經開始去做這個工作(滅掉煩惱現前的部份),故取名爲淨煩惱初修業者,是從第二個了相作意才開始,所以也稱爲初修業者。
所謂作意初修業者,是從最初得到安止之後有二條道路可以選,其中如果是走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消滅掉,就要修了相作意。所以就了相作意要清淨煩惱而言他是初學者,故是淨煩惱初修業者(了相作意)。所以初學者就有二種情況,一是作意之中最早的得到者(初學者),一者是清淨煩惱方面來講最初的初學者。
(「故修了相是先已得作意。」)總之,要先得到作意初修業者,然後才會得到淨煩惱的初修業者,所以了相作意雖然是(淨煩惱)初修業者,不過在他的前面還有一個初修業者,那個就是作意初修業者,意即在了相作意得到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因爲得到安止之後才開始去修了相作意。
宗大師所開示的這些內容引經據典有根據,393頁倒數第四行,引用《聲聞地》《第四瑜伽卷首》這二部都是聖者無著所開示。「如《聲聞地》雲:『雲何作意初修業者?謂專注一緣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業者。』這是第一種初修業者。「雲何淨煩惱初修業者?謂已證得所修作意,于諸煩惱欲淨其心,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已證得所修作意是指前面的初作意修業者已經得到之後才作的。《聲聞地》的經文談到二種作意初修業者,第一個雲何作意初修業者?另一個是雲何淨煩惱的初修業者?因此共界定二種初修業者,首先要得到的是作意初修業者,之後才觀修淨煩惱作意初修業者(即進行了相作意之觀修)。二種初修業者,作意初修業者要在前面才會得到淨煩惱初修業者(才開始修了相作意)。總而言之,修了相作意去清淨煩惱的淨煩惱作意初修業者,前面也是要先得到一個安止(的人),才可以去進行。
「《第四瑜伽卷首》亦說已得作意,次修世間及出世間離欲道故。又先具足如前所說正奢摩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毗缽舍那,第四瑜伽卷首「亦說已得作意,」是指已得作意初修業者得到安止之後,才修世間及出世間的離欲道路。修世間道路是指粗靜相道,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滅掉的道路,或者是修出世間的道路,把煩惱的種子根本都滅掉的道路,即是得到作意初修業者(得到安止)之後,就有此二條道路可以選擇。若修世間道路,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滅掉,即從了相作意開始修習。無論如何,二種道路的前面都要得到作意初修業者(即得到安止)。
在《第四瑜伽卷首》談到修世間道路及出世間道路,二個道路前面都要先得到作意,所以亦說已得作意,都要先得到作意(安止),就世間道路而言,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作意)。世間道路的前面即指了相作意(淨煩惱初修業)的前面要先得到安止,即表示作意初修業者在前面,此即是《第四瑜伽卷首》的經文爲何能夠當爲能立因的原因。
此段落的科判,開示往粗靜相道也是要先得到一個安止,至此已經說明完畢粗靜相道前面要先得到一個安止。粗靜相道是由了相作意開始,了相作意是淨煩惱的初修業者,所以粗靜相道開始的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至此爲止已經很明白解釋說明完畢。可是後面《第四瑜伽卷首》又引了一段經文,跟這個詞句相關的部份,宗大師又解釋說明,《第四瑜伽卷首》說到世間道、出世間道之前都要先得到一個安止,再修世間道或出世間的這種禅修方式,要如何做?而且以世間道路斷除煩惱,斷除的方式又是如何進行呢?
「又先具足如前所說正奢摩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毗缽舍那,暫伏永斷煩惱之理,于余對法論中未見明顯如此廣說。」在對法論裏都沒有詳細解釋說明,亦即只有《聲聞地》詳細說明解釋,因此就有必要把《聲聞地》深入好好學習,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昔善巧大小對法諸先覺等,于此先修專住一緣正奢摩他及依此故,暫伏永斷煩惱之理皆未能顯。」都沒有詳細說明,聖者無著之後的解釋者很多博士,也都沒有詳細解釋說明,意指除了《聲聞地》之外可能沒有其他的書籍可以參考了。所以(要了解)粗靜相道將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的方式,應該要非常重視《聲聞地》這本書。
在文字上談到,以前善巧大小對法的諸前輩聖者,對此(于此先修專住一緣正奢摩他),依靠此方式來暫伏煩惱與永斷煩惱的道理也都沒有明顯的說明,所以《聲聞地》好好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假設沒有好好了解會如何呢?對《聲聞地》沒有好好學習會産生誤解,産生什麼誤解呢?把了相作意當作最初的作意,將其當成最初的近分,認爲前面不需要安止了,就了相作意而言是勝觀,因爲了相作意並不是像最初作意(安止)專ㄧ安住在對境上的樣子。因爲了相作意要觀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上方的世界是寂靜的。因此如果討論七個作意,第一個是了相作意,如果它當成靜慮最初得到的第一個近分,所以在它前面用得到近分,會産生這種誤解。
看394頁第叁行,「若未善解聲聞地義,便覺靜慮無色最下之道,是初靜慮之近分,于彼說有六種作意,初是了相。故起誤解謂初生近分攝心,即了相作意(就會想最初得到的近分就是了相作意)。」
我們是鈍根,從鈍根的角度來講,應該要重視的是世間的道路,即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把它消滅掉,這個恐怕是當務之急,因爲要等著用出世間的道路把煩惱連同種子斷掉,中間會吃很大的虧,所以恐怕要先重視世間的道路,先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但就算要走此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到安止,在未得到安止的情況下,沒有辦法來進行粗靜相道的禅修,沒有辦法觀察一邊粗糙,一邊寂靜,沒有辦法做此動作。
先要得到一個安止,得到安止之後,靠著這個安止,可以進行觀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靜,因爲靠著安止所發揮的威力,在安止的威力下就可以來進行觀察和分析,觀修一個特別的勝觀,以此方式能夠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消滅掉,所以基本上還是有必要要先得到一個安止。但是得到安止之後,修粗靜相道暫時消滅煩惱現前的部份,在此之前要先對菩提心産生一個定解,假設對菩提心沒有産生定解,沒有認識的話,恐怕也是不行,因爲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那做這樣的禅修,可能變成真的確實的外道,因爲沒有菩提心去修粗靜相道,去觀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初靜慮天是寂靜的,會把初靜慮天當成是真的寂靜的地方,二靜慮天、叁靜慮天當作更好,當作究竟所要得到的果位,如此去努力,那就變成真的是外道啦!那這樣子不行,所以在前面要先學習菩提心,對菩提心産生一個認識,此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廣論的次序,還沒有談到禅修安止的前面,就先講菩提心,菩提心的前面先講了出離心,出離心的前面講下士道的禅修,有這樣的過程(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