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也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心就成为九心者,九心者是此意。

  从九心者一直到未得作意时,此作意要如何解释呢?作意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假设以八个作意的理论方式来算,从第二个作意开始,即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了相作意),如果是从第二个作意开始的话,作意的解释方式不一样,其解释方式是指:内心作意思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静。如果以此方式解释作意,则得到安止之时,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这样做,所以在九心者得到安止的时候(九心者),此时它的内心还不能去作意思惟,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后面到了第二个了相作意的时候,就可以如此作意了,中间有一段距离,所以九心者安止得到之后,而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部分还没有得到,这中间的阶段称为作意初修业者。

  前面有谈到安止也用九心去取名,现在所谈的也是如此。故393页第八行,谓得前说第九住心,应当也是九心者,即得到前面所说的安止(九心者)还有伴随着轻安,之后,这个已经得到了,可是乃至未得作意,此「作意」要解释成作意思惟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能如此作意是从了相作意开始,所以乃至未得作意是指未得了相作意,这中间都称为作意初修业者。

  (「从得作意,为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时,名净烦恼初修业者。」)从得作意开始为了净烦恼故,就要观修了相作意,此时才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从得作意之「作意」要解释成作意初修业者,即从前面的安止得到的时候,一直到未得了相作意之间。这个已经得到了,得此之时,为了清净烦恼,要开始修了相作意,清净烦恼要解释成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断掉,不是连种子一起断掉,目标是为了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故修粗静相道。

  修粗静相道最初的道路是什么呢?假设现在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已经得到作意了,目标放在要清净烦恼,此是指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故要修粗静相道。粗静相道最初是何时开始呢?即要修了相作意时(个别性相的了解作意)。当修此作意(了相作意)时又取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前面的「作意初修业者」是初修业者,此了相作意亦是初修业者,不过此是是指净(消灭)烦恼而言他是开始了。

  393页,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须得前说的安止。此是引用《庄严经论》谈到由第九住心之后会得到一个安止,得此安止之时,即是第一个作意,所以称为作意初修业者。经文谈到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此部分在381页第六行也有谈到,「《庄严经论》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得到轻安后,在轻安摄持下的等持即是安止,因此安止又称为作意,「此说作意即奢摩他(安止)」。所以作意也称安止,安止也用作意这个名称。《庄严经论》之意是指透过九住心的禅修,得到之后还要再得到轻安,在轻安摄持之下所得到的殊胜等持即是安止,并名为作意。此作意即指作意初修业者,即最初得到的作意。

  就作意初修业者而言,是指已经超出欲界的心,因为在前面修九住心之时,由第一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到第九住心为止都还是属于欲界的心,过了第九住心,靠着第九住心所得到的果就得到安止,此安止不属于欲界的心,是上界地所摄心之中最初(最前面)的心,才刚得到。所以这个作意就是不同的内容,这是作意最初得到的时候,所以称为作意初修业者,已经超出欲界的心,他才刚得到呢!初修业是这个意思。

  后面又有一个净烦恼初修业者,此是指清净烦恼从此开始,因为在安止得到的时候,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有没有去清净烦恼、灭掉烦恼呢?没有啊!那时候还没有开始。因为由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之后到底要走灭除烦恼现前部分或走灭除烦恼种子的道路,都还没有开始呢!所以只是作意初修业者。现在是指已经走上灭除烦恼现前的部份的道路,已经开始要去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此时即称为净烦恼的初修业者,即已经开始去作灭掉烦恼的部份,此是由何时开始的呢?从了相作意就已经开始去做这个工作(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故取名为净烦恼初修业者,是从第二个了相作意才开始,所以也称为初修业者。

  所谓作意初修业者,是从最初得到安止之后有二条道路可以选,其中如果是走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就要修了相作意。所以就了相作意要清净烦恼而言他是初学者,故是净烦恼初修业者(了相作意)。所以初学者就有二种情况,一是作意之中最早的得到者(初学者),一者是清净烦恼方面来讲最初的初学者。

  (「故修了相是先已得作意。」)总之,要先得到作意初修业者,然后才会得到净烦恼的初修业者,所以了相作意虽然是(净烦恼)初修业者,不过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初修业者,那个就是作意初修业者,意即在了相作意得到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因为得到安止之后才开始去修了相作意。

  宗大师所开示的这些内容引经据典有根据,393页倒数第四行,引用《声闻地》《第四瑜伽卷首》这二部都是圣者无着所开示。「声闻地云:云何作意初修业者?谓专注一缘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未能触证心一境性,是名作意初修业者。』这是第一种初修业者。「云何净烦恼初修业者?谓已证得所修作意,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已证得所修作意是指前面的初作意修业者已经得到之后才作的。《声闻地》的经文谈到二种作意初修业者,第一个云何作意初修业者?另一个是云何净烦恼的初修业者?因此共界定二种初修业者,首先要得到的是作意初修业者,之后才观修净烦恼作意初修业者(即进行了相作意之观修)。二种初修业者,作意初修业者要在前面才会得到净烦恼初修业者(才开始修了相作意)。总而言之,修了相作意去清净烦恼的净烦恼作意初修业者,前面也是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的人),才可以去进行。

  「《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次修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故。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第四瑜伽卷首「亦说已得作意,」是指已得作意初修业者得到安止之后,才修世间及出世间的离欲道路。修世间道路是指粗静相道,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的道路,或者是修出世间的道路,把烦恼的种子根本都灭掉的道路,即是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得到安止)之后,就有此二条道路可以选择。若修世间道路,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即从了相作意开始修习。无论如何,二种道路的前面都要得到作意初修业者(即得到安止)。

  在《第四瑜伽卷首》谈到修世间道路及出世间道路,二个道路前面都要先得到作意,所以亦说已得作意,都要先得到作意(安止),就世间道路而言,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作意)。世间道路的前面即指了相作意(净烦恼初修业)的前面要先得到安止,即表示作意初修业者在前面,此即是《第四瑜伽卷首》的经文为何能够当为能立因的原因。

  此段落的科判,开示往粗静相道也是要先得到一个安止,至此已经说明完毕粗静相道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粗静相道是由了相作意开始,了相作意是净烦恼的初修业者,所以粗静相道开始的前面也要先得到安止,至此为止已经很明白解释说明完毕。可是后面《第四瑜伽卷首》又引了一段经文,跟这个词句相关的部份,宗大师又解释说明,《第四瑜伽卷首》说到世间道、出世间道之前都要先得到一个安止,再修世间道或出世间的这种禅修方式,要如何做?而且以世间道路断除烦恼,断除的方式又是如何进行呢?

  「又先具足如前所说正奢摩他,次修世间及出世间毗钵舍那,暂伏永断烦恼之理,于余对法论中未见明显如此广说。」在对法论里都没有详细解释说明,亦即只有《声闻地》详细说明解释,因此就有必要把《声闻地》深入好好学习,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昔善巧大小对法诸先觉等,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摩他及依此故,暂伏永断烦恼之理皆未能显。」都没有详细说明,圣者无着之后的解释者很多博士,也都没有详细解释说明,意指除了《声闻地》之外可能没有其他的书籍可以参考了。所以(要了解)粗静相道将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的方式,应该要非常重视《声闻地》这本书。

  在文字上谈到,以前善巧大小对法的诸前辈圣者,对此(于此先修专住一缘正奢摩他),依靠此方式来暂伏烦恼与永断烦恼的道理也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所以《声闻地》好好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假设没有好好了解会如何呢?对《声闻地》没有好好学习会产生误解,产生什么误解呢?把了相作意当作最初的作意,将其当成最初的近分,认为前面不需要安止了,就了相作意而言是胜观,因为了相作意并不是像最初作意(安止)专ㄧ安住在对境上的样子。因为了相作意要观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上方的世界是寂静的。因此如果讨论七个作意,第一个是了相作意,如果它当成静虑最初得到的第一个近分,所以在它前面用得到近分,会产生这种误解。

  看394页第三行,「若未善解声闻地义,便觉静虑无色最下之道,是初静虑之近分,于彼说有六种作意,初是了相。故起误解谓初生近分摄心,即了相作意(就会想最初得到的近分就是了相作意)。」

  我们是钝根,从钝根的角度来讲,应该要重视的是世间的道路,即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把它消灭掉,这个恐怕是当务之急,因为要等着用出世间的道路把烦恼连同种子断掉,中间会吃很大的亏,所以恐怕要先重视世间的道路,先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但就算要走此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到安止,在未得到安止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来进行粗静相道的禅修,没有办法观察一边粗糙,一边寂静,没有办法做此动作。

  先要得到一个安止,得到安止之后,靠着这个安止,可以进行观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静,因为靠着安止所发挥的威力,在安止的威力下就可以来进行观察和分析,观修一个特别的胜观,以此方式能够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所以基本上还是有必要要先得到一个安止。但是得到安止之后,修粗静相道暂时消灭烦恼现前的部份,在此之前要先对菩提心产生一个定解,假设对菩提心没有产生定解,没有认识的话,恐怕也是不行,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做这样的禅修,可能变成真的确实的外道,因为没有菩提心去修粗静相道,去观察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初静虑天是寂静的,会把初静虑天当成是真的寂静的地方,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当作更好,当作究竟所要得到的果位,如此去努力,那就变成真的是外道啦!那这样子不行,所以在前面要先学习菩提心,对菩提心产生一个认识,此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广论的次序,还没有谈到禅修安止的前面,就先讲菩提心,菩提心的前面先讲了出离心,出离心的前面讲下士道的禅修,有这样的过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