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3-27
闻法意乐
在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而言,有一完整的了解实在是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须学习后面止观的部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何有必要对道的整体先产生定解、要有一完整的了解呢?(因为,假设对道的总体理论没有完整的了解)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有谈到,必须要先对道的整体产生定解,因为有此必要性之故,所以首先要对道的整体有所了解,此部份不能没有。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在大纲谈到,三士道修持的前面谈到,要先对道的整体有所了解,因此就必须对菩提道次第有完整的了解,才有办法对道的整体理论能够产生定解,所以有必要在下士道修持的前面,先对道的整体有一个概念;如果没有的话,没有办法对三士道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三士道都还没有修持之前,有必要先对止观有所了解,不过这时候学习止观,显然不是要学得很彻底、很深入的了解,但总是要有一粗略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阶段先有一粗略的了解,以此方式对道的整体理论有一定解,然后就修持下士、中士、上士把道次第的实修好好的学习,最后到了上士道的部份,又还有一个止与观,就可以更加深入产生了解,以此方式逐渐好好的学习,在内心产生菩提心、了空慧,将此当作目标,因此来进行讲说与听闻,如此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学习教法。
正行
上次谈到作意的部份,「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此处所谈到的作意,在《声闻地》的经文谈到有说六种、有说八种、有说七种,很多的解释,如果我们用八种来解释,大概每一项都可谈到,所以可能用八种的方式比较方便。
请看395页第五行,「何等为七?」从了相开始共有七项,如果再加上前面初修业作意,则共有八项。393页倒数第四行,云何作意初修业者,把此当作第一项,再加上后面七项,则有八项,以此方式来解释,每一项就都能解释到。
首先,作意初修业者,在何时得到安止呢?即在作意初修业同时得到,但是为了得到胜观,还没有花力气去进行禅修而得胜观,此阶段还是作意初修业者。胜观有二种类型,一种仅仅只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此是走粗静相道的胜观;另一种是为了把烦恼种子消灭掉所修的胜观。
假设仅仅只是要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断掉,这种胜观所要走的就是粗静相道。若要进行粗静相道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那从作意初修业者得到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后面的七项,即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不断的进行,所以得到安止也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但现在不进行粗静相道,目标不是仅仅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即不走这样的道路,那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就不用作了。
从作意初修业者,一直到后面七个作意,这些全部都仅仅只是属于粗静相道,其目标就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所以首先要得到作意初修业者,亦即要得到安止,得此之后,后面有二条道路可以走。因此,作意初修业者是不论走任何道路都要先得到,即目标仅仅只是要把烦恼现行的部份灭掉,为达此目标故修粗静相道胜观,此是属于共通的道路(世间的道路),走此种道路前面也是有必要先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或者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即出世间的道路,目标是为了把烦恼的种子消灭掉,此是要缘取无我来禅修胜观,但此种道路前面也是要先得作意初修业者,亦即二种道路前面都要先得作意初修业者。
得到作意初修业者,接下来就要进行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现在所谈的内容是二个胜观道路其中的一个,即目标仅仅只是放在把烦恼现前部份灭掉,这种粗静相道的内容,这是外道、内道共通都可以作的道路,所以从作意初修业者、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果作意所谈的就是这样的道路。
「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一显往粗静相道先须获得正奢摩他,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今初。」
作意初修业者得到近分之后,要走的道路有二个,现在不谈烦恼种子灭掉的出世间道路,现在只谈其中个别的一个项目,即是把烦恼现前部分灭掉的世间道路,故言别趣世间道路,此道路分成二项。但为何言各别趣世间道路呢?这是因为就钝根而言,目前受到烦恼的伤害非常严重,不能等到连同烦恼种子一起灭掉之时(利根者才如此做),因为在等待烦恼种子灭掉的过程当中,烦恼现前部分的伤害都非常强烈,所以暂时没有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道路上的实修都不会作得好的,因此不能等到种子灭掉,暂时眼前立刻就要先把现前的部份灭掉,此是钝根者要作的工作,所以先把现前的部份灭掉,后面再把种子灭掉,钝根是用此种方式。就钝根者而言,把烦恼现前部分灭掉的观修非常重要,因此要个别、特别的把此部分解释说明,故称为别。
最初先得到安止就是作意初修业者,之后就要进行二种道路。现在所谈的是粗静相道,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得到一个安止,即是作意初修业者。粗静相道的道路其入门是何时开始的呢?最初得到安止之时,还不是粗静相道,因为在得到安止时,缘取对境、一心专住,没有粗静相道的观修。因为粗静相道要观察一个部分是寂静的,一个部分是粗糙的,在安止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得到近分作意初修业者,然后,要选择二个道路,假设是走把现前烦恼的部分断掉的道路,就要从后面第二个作意一直修到第八个作意。从第二个作意至第八个作意全部都属于粗静相道,因为在这些作意里要作的工作都是观察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微细(寂静),如此来做观察分析,所以在安止的时候不算是粗静相道,因为安止没有做这样的观察分析。那何时才开始做如此的观察分析呢?从第二个作意开始一直到第八个作意,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所以在这些作意(粗静相道)开始之前,有必要先得到安止,此即第一个大纲,显往粗静相道先须获得正奢摩他(安止),这是有必要的。
已经得到安止(作意初修业者)之后,靠着此安止就能够把对于欲界的贪心消灭掉,即是用粗静相道的观修方式来消灭这些烦恼,所能灭除者是谁呢?就要看(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依于奢摩他修粗静相道,运用粗静相道的观修就能够把对欲界的贪念之心消灭掉,因此第二个大纲就要谈离欲之理,如何把贪心消灭掉。
「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用了相作意的方式修粗静相道,有必要先得到安止(奢摩他),为何有必要呢?引经据典,如《庄严经论》。「了相门」相是性相,个别性相了解作意。个别来讲欲界的性相是粗糙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寂静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粗糙的,二静虑天的性相是寂静的,个别性相不一样,欲界的性相、初静虑天的性相、二静虑天的性相,各自各自的性相不一样,所以称为个别性相。要去了解这些个别的性相是什么?即了解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性相是寂静的,之后来进行观修,观修一边是粗糙一边是寂静,此种粗静相道的观修从何时开始呢?中间经过哪些呢?就八个作意,第一个作意才刚得到安止,那时候不是粗静相道,所以粗静相道的开始即从了相作意(个别性相了解作意),即对于个别性相去做了解而观修,由此开始一直到最后第八个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个阶段即是粗静相道的观修。
作此粗静相道观修者,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何处有此说明呢?「如《庄严经论》云:『由此令彼增,由增极远行,而得根本住。』」(393页第七行)「由此令彼增」的「此」是指先得到欲界专一心,之后会得到轻安,轻安之后会得到安止,由得到安止的这个人,他没有把安止放下来,还让安止增长增广,因此靠着此安止努力去禅修而得到根本定(初静虑的正行),因为目标放在把欲界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掉,能消灭此的当然是初静虑的正行,因此在初静虑的正行好好的去努力,那他要如何努力做呢?即在得到安止之后,把目标放在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消灭,因此所要修的道路就是从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此部份要好好的去做禅修,最后的成效就是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以《庄严经论》字面上看起来实际上讲的,就是由了相作意观修之后,可以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灭掉,意指这个禅修的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
(「谓得前说第九住心及诸轻安,由此增长彼三摩地,依此引发根本静虑。」)经文之意为前说第九住心(欲界专一心)得到轻安,由此轻安增长增广,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根本静虑即初静虑的正行就会得到。又从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时,(说名作意初修业者。)」「又」是指能得的方式是什么?能得的方式是指前面所说的:先得到一个安止,得到安止之后就修粗静相道,按照此次第逐渐的观修,如此就能依此引发根本静虑,就能靠着粗静相道的观修而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以在《经庄严论》的经文也谈到「而得根本住」就是由此而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又从第九心」开始,详细作说明,得到安止的时候亦即是作意初修业者,从得到安止作意初修业者之后一直到未得作意时,此「作意」又如何解释呢?要从了相作意开始来解释,即八个作意中第二个开始才算作意,所以从第九心得到之后,一直到得到作意开始即第二个作意,这中间都取名为作意初修业者。
此处的第九心并非第九住心,前面谈到修等持要修九住心,最后一个是第九住心。但这里所谈的是由第九而得到的心,这个第九心恐怕也不是第九心,译为九心者比较好,譬如功德是对境,拥有功德者谓功德者。又从九心者乃至未得作意时,此九心者是指安止,而安止为何称为九心者?因为他得到第九心,从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他都已经得到了,所以他拥有这九种心的功德能力,之后他就是得到安止,靠着九住心的禅修,一直到第九住心都得到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