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4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必不可少」。再過來要引經據典來成立這個說明,「如贊應贊論中贊置答雲:爲入佛正法,癡盲諸衆生,乃至上有頂,仍苦感叁有。』」這個頌文要成立的是後項,就是不共的勝觀,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因爲就算到達有頂天,「仍苦感叁有」還是要墮入叁有的輪回之中,這個要成立的是第二項,不共的勝觀,無我真實義了悟的這個勝觀,不能欠缺,如果這個部分沒有的話,不管實修其它道路怎麼做,一直到達有頂天,還是墮入叁有的輪回之中。「『若隨佛教行,雖未得本定,諸魔勤看守,而能斷叁有。』」這成立了前項,就是粗靜相道的方式,並不是「非必不可少」,就是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沒有的話照樣可以脫離輪回。

  所以就無我真實義的勝觀而言,要把煩惱種子滅掉,這個部分一定要做,如果沒有做的話,其它的道路,其它的禅修,不管怎麼做,仍然在輪回之中,因爲其它禅修不管怎麼做,最後就算到達有頂天,那還是在輪回裏面,因此不能夠脫離輪回的。所以欠缺無我勝觀,不共的勝觀這個部分,不能夠脫離輪回,它是一個不共的分支,第一個頌文是要成立出第二項。再過來第二個頌文「若隨佛教行」這個頌文是指世間粗靜相道共通的勝觀,沒有的話也沒有什麼關系,因爲照樣可以脫離輪回得到解脫。我們休息一下。

  我們現在這裏所談到的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四靜慮天,再上面是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有頂天,這些都列在二靜慮天以上,都是屬于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前面談到那些可以列在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我們有這樣子談到嘛,那有人就問了這個問題,我們簡略的做一個答複,現在這裏是欲界地,從欲界這個地方到初禅天,就是色界初靜慮天的話,這中間中間還有許多的差別,就還要經過許多的過程了。那首先是在欲界的時候,有欲界的煩惱。欲界的煩惱有它現前的部分,已經發揮作用現前的部分,現在要先把它現前的部分消滅掉的話,要努力去把它斷掉,那把這些現前的部分努力把它斷除,已經斷掉了之後,才會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但是呢,要怎樣去把這些現前的部分斷掉呢?努力努力要做什麼呢?那就是要修粗靜相道的方式,修的時候要先得到初靜慮天的近分,這個要先得到。要把這些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的話,才會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要得到初靜慮天的正行,當然要先得到它近分的部分。

  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就近分而言,又有很多的次第,近分就很多種,那我們前面一直談到這個安止,前面講了這麼多,這個安止是初靜慮地所攝的一個安止,就是欲界的補特伽羅修這個安止,一直按照前面講的做禅修禅修,之後他得到安止,他所得到安止就列入初靜慮的近分裏面,那就是我們這裏一直談到的這個安止。所以假設一個人,他是欲界的補特伽羅,他修修修,得到這個安止的時候,這樣子的內心,具有這種安止的一個內心的人,雖然他是欲界的補特伽羅,可是他的內心算不算是欲界的內心呢?不是的。因爲他已經得到初靜慮地所攝的近分了嘛!所以他的心是屬于初靜慮的內心,不是屬于欲界的心。這個時候得到了安止,初靜慮地所攝的近分已經得到了,那安止後面是什麼呢?後面的情形就又有很多了,他可以繼續修粗靜相道,就是把這個安止得到之後,近分得到之後,後面他觀修初靜慮地是寂靜的,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這樣子繼續觀修,就是前面談到的共通勝觀的方式。

  或者是不要這樣修,(近分)之後直接去緣取無我的意義而做觀修,這樣修的話,是修不共勝觀的方式,之所以可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爲他內心的住分已經得到了,就是雖然他是一個欲界的人,可是因爲他經由前面的禅修,得到初靜慮地所攝的近分之後,就得到了安止,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內心是已經得到安止的住分,得到安止住分之後,他當然可以去緣取無我的意義而來做禅修。所以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超越了,雖然他是欲界的補特伽羅,可是已經超越了欲界的內心,他的內心是屬于初靜慮天所攝的內心,在這樣的一個內心之下,他運用這個內心,後面還要做實修的道路,那他要運用去修,也可以去修粗靜相道,或者要去修無我的意義的不共勝觀,那就要看情況了。看情況就是我們談到的鈍根跟利根的差別,假設他是一個利根的的話,就不必修粗靜相道,因爲現在煩惱已經現前了,造成很強烈的傷害,我要先把他滅掉,這個部分不需要做嘛!這個部分的傷害不是很大,所以把這個現前的部分消滅掉這個工作不需要做,所以不必去修粗靜相道,他要做的努力是連煩惱的種子一起消滅掉,這個工作他直接去做就可以,所以在這個時候他並不需要把煩惱現前的部分破壞掉,這個部分並不需要去努力。

  但假設不是這個根器,鈍根的話,就要把煩惱現前這個部分滅掉,他就要好好的去努力,繼續去努力的時候,如果按照這個粗靜相道繼續去努力的話,那前面談到的是安止已經得到之後,安止本身當然也是一個近分,可是安止後面還要繼續做的時候,後面還有六種作意,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安止,安止是近分,後面還有六種作意,從第一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到最後一個加行最後際的作意,一共有六個,這樣按照順序,還有很多次第,按照順序得到之後,再得到一個加行最後際的果作意,加行際果作意得到了之後,就得到正行,這是初靜慮的正行,這個是粗靜相道的方式來做禅修,這樣的一個方式。

  仁波切說我們現在講的內容,如果做成一個表格的話,大家會很容易明白了解,會比較有幫助,現在沒有表格,所以大家如果前面講的內容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出來發問。

  :392頁第五行「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這個第一靜慮未到地就是他還沒有到初靜慮,是得了還是沒?

  :未到地就是近分,後面是不是又講近分?講未到地也可以,講近分也可以,第一靜慮就是初靜慮地、初禅天,初禅天的未到地就是近分,近分所攝的正奢摩他,就是等持、安止,這個如果得到的話,還沒有得到正行,因爲是近分嘛!近分之後才正行,所以還沒有得到正行。

  之後就要看鈍根跟利根兩種情況,但是無論如何,安止都有必要先做觀修,要先修安止,修安止很勤快努力,逐漸逐漸就得到安止,但是在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欲界的內心已經改變了,所以這時候不是屬于欲界地所攝的內心,他得到一個非欲界地所攝的內心,這樣一個心識呢,他得到了,那這個心識不是欲界地所攝,是在什麼地方呢?初靜慮地所攝的內心,但是初靜慮地所攝的內心,那還不是屬于初靜慮地的正行,因爲得到初靜慮地的正行的話,要把欲界的煩惱全部要斷掉,但這個時候還沒斷掉嘛!因爲才剛得到一個安止而已,哪裏有斷掉欲界的煩惱呢?沒有,還沒斷掉嘛!所以正行都還沒有得到,煩惱現前的部分都還沒有斷掉,初靜慮地所攝的正行都還沒有得到,因爲那個時候才最初最初得到安止而已,那時候不是正行的內心,所以這裏談到的是「初靜慮未到地所攝的正奢摩他」,這是指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是初靜慮地的近分所攝的安止,這個是指還沒有得到正行,得到正行的前面,還有一個未到定,就是近分,那個近分要先得到。所以近分要先得到,鈍根也是要得到,利也是要得到,這都要得到。

  得到了之後,要修勝觀,我們前面講了嘛,得到安止的必要性是什麼?就是要修勝觀,可是後面修勝觀怎麼做呢?那就看鈍根跟利根了,也許修粗靜相道的勝觀,也許緣取無我真實性來修勝觀。假設是利根的話,不必修粗靜相道的勝觀,就直接緣取無我空性的意義來修勝觀,所以就靠著初靜慮的未到地、靜慮的近分,就前面所得到的安止,就只靠著這個安止去運用它,就能夠把煩惱全部都消滅掉,之後他就會得到羅漢的果位。但是在得到羅漢果位的時候,正行都還沒有得到呢!就算初靜慮的正行都還沒有得到,它一樣得到羅漢的果位,爲什麼呢?因爲得到正行的話,要把欲界的煩惱全部都消滅掉,要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但是因爲現在這個人,他得到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然後他又沒有修粗靜相道,它是直接緣取無我義來修勝觀的一個人嘛,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跟種子的部分,同時斷除掉了,在那個時候,他得到羅漢果位,在得到羅漢果位之後,他才把現前的部分跟種子的部分斷掉,那個時候,他才得到正行。

  所以還沒有得到正行之前,先得到羅漢的果位,之後才把現前的部分、種子的部分一起全部都滅掉。所以在他得到羅漢果位的時後,那正行沒有得到呢!是這樣的一個人。這個是利根的情況之下,他先得到羅漢果位,之後才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假設是鈍根的話,那就不是了,這兩者就有差別了,鈍根的話呢,也得到初靜慮所攝的安止,可是接下來,他不是緣取無我義來修勝觀,他要先修粗靜相道,修粗靜相道的時候,就不能夠把煩惱現前的部分跟種子的部分一起都斷掉,就不是了。要先把現前的部分斷掉,種子還沒有斷掉,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後面才斷掉種子,在這中間中間,他會得到正行。已經得到正行了,可是種子都還沒有斷掉呢!所以要把種子斷掉,那可能要得到很高很高的證悟。那現在先把現前的部分滅了就很容易了,他把現前的部分滅掉,就會得到正行,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這樣子一直進步、一直進步上去。所以把現前的部分滅掉是很容易,要把種子滅掉,那很困難,要走到後面後面了!所以就算種子還沒有滅掉,前面的正行,他照樣會先得到。所以這兩種就有差別。

  現在的情況是由欲界到達初靜慮天,我們前面談到了,可是假設從初靜慮天要到二靜慮天,就初禅到二禅,那他的方式是什麼樣子呢?就煩惱而言,欲界有欲界的煩惱,初靜慮天有初靜慮天的煩惱,二靜慮天有二靜慮天那個地方的煩惱,叁靜慮天有叁靜慮天那個地方他自己的煩惱,這種情況就譬如說,我們人類來講的話,人類有人類的煩惱,旁生動物道有它自己的煩惱。人裏面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煩惱,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煩惱,內心的想法各自不同,煩惱不同,粗細都有差別,是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欲界有欲界自己的煩惱,初靜慮天也有初靜慮天的煩惱,等到他到二靜慮天,二靜慮天又有二靜慮天的煩惱,是這樣一個情況的。因此之故,假設要得到上面那一個天的正行的話,要把下面那一個天煩惱現前的部分都要滅掉。什麼是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呢?得到二靜慮天正行的意思,就是指把初靜慮天煩惱現前的部分都完全滅掉了,在初靜慮天的煩惱現前的部分滅掉的同時,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但是我現在正在做滅掉的工作,正在做的那個時候,當然沒有得到正行,可是正在做的那個時候,他的心是不是已經發生改變了?正在逐漸逐漸的把現行的部分逐漸消滅掉,逐漸滅掉,完全滅掉就得到正行,可是還沒有完全滅掉,逐漸逐漸去對付它,讓它逐漸逐漸的減少,正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這時候內心不是逐漸改變了嗎?所以會先改變成爲上面那一個天的近分的部分,這個時候內心已經發生改變了。我們前面講,由欲界到初靜慮天來講的話,這個時候他不是欲界的心,他是屬于初靜慮地所攝的近分的心,對不對?這個時候他把現前的部分正在進行斷滅的工作,可是還沒有滅掉,假設滅掉的話,那初靜慮天的正行。但是現在正在進行消滅的工作,那個時候就是近分的段落。

  近分前面講了嘛,有六個作意,到第七個的話,就是正行了。跟這個情況一模一樣,從二靜慮天要到叁靜慮天,也是一樣的,二靜慮天的補特伽羅本身,他的內心也要先發生改變,就是比他原來二靜慮天的心還要更加微細,那得到叁靜慮天近分的部分,叁靜慮天的正行沒有得到哦,他先得到近分的部分,然後這樣子一步一步的升上去,完全一模一樣的方式。那現在假設是初靜慮地、初禅天的補特伽羅,他現在修一修,他進入二禅天的時候,二禅天近分的安止已經得到了,他會不會運用這個安止去去修出世間的道路?緣取無我而修不共的勝觀?不會的,他只會修粗靜相道,如果修粗靜相道的話,就二禅天的近分,前面不是講了,從第一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一直到第六個加行際(究竟)作意,再過去就得到加行際(究竟)果作意,得到加行際果作意的時候,就把初禅天煩惱現前的部分全部都斷掉了,他就會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

  那爲什麼前面談到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得到的時候,也許走粗靜相道,也許緣取無我的意義,可是到了初靜慮的正行已經得到了,要到二靜慮天的時候,二靜慮天近分所攝的安止得到之候,不會緣取無我的意義?因爲要緣取無我的意義來做禅修的話,他不必等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嘛!初靜慮的正行沒有得到,前面的近分所攝的安止得到之候,他就選無我的意義去禅修了,他不用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所以現在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之候,當然更不會緣取無我的意義,他只會修粗靜相道,繼續修上去,那繼續修上去的話,就我們前面談到的,就初靜慮的正行已經得到之候,他的心更加微細,得到二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二靜慮地所攝的安止得到之候,後面就有六個作意,就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一直到第六個加行際作意,加行際作意又得到之候,再過去就得到加行際的果作意,加行際的果作意就二靜慮的正行,那時候把初靜慮天煩惱現前的部分都滅掉了,就得到二靜慮的正行。

  好了,現在得到二靜慮的正行,再上去就叁靜慮的正行,叁靜慮的正行沒有得到的時候,先得到叁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這個時候他的內心又變成叁靜慮地所攝的安止的內心,比二靜慮地的內心又更加微細,那得到這個安止之候,後面又六個作意,那又到叁靜慮的正行,這樣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最後到達有頂天。到了無所有處,再上去就到達有頂天。就這樣一步一步上去,這種方式就是粗靜相道的禅修方式。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4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