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不可少」。再过来要引经据典来成立这个说明,「如赞应赞论中赞置答云:『为入佛正法,痴盲诸众生,乃至上有顶,仍苦感三有。』」这个颂文要成立的是后项,就是不共的胜观,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因为就算到达有顶天,「仍苦感三有」还是要堕入三有的轮回之中,这个要成立的是第二项,不共的胜观,无我真实义了悟的这个胜观,不能欠缺,如果这个部分没有的话,不管实修其它道路怎么做,一直到达有顶天,还是堕入三有的轮回之中。「『若随佛教行,虽未得本定,诸魔勤看守,而能断三有。』」这成立了前项,就是粗静相道的方式,并不是「非必不可少」,就是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的话照样可以脱离轮回。
所以就无我真实义的胜观而言,要把烦恼种子灭掉,这个部分一定要做,如果没有做的话,其它的道路,其它的禅修,不管怎么做,仍然在轮回之中,因为其它禅修不管怎么做,最后就算到达有顶天,那还是在轮回里面,因此不能够脱离轮回的。所以欠缺无我胜观,不共的胜观这个部分,不能够脱离轮回,它是一个不共的分支,第一个颂文是要成立出第二项。再过来第二个颂文「若随佛教行」这个颂文是指世间粗静相道共通的胜观,没有的话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照样可以脱离轮回得到解脱。我们休息一下。
我们现在这里所谈到的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再上面是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有顶天,这些都列在二静虑天以上,都是属于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前面谈到那些可以列在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我们有这样子谈到嘛,那有人就问了这个问题,我们简略的做一个答复,现在这里是欲界地,从欲界这个地方到初禅天,就是色界初静虑天的话,这中间中间还有许多的差别,就还要经过许多的过程了。那首先是在欲界的时候,有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有它现前的部分,已经发挥作用现前的部分,现在要先把它现前的部分消灭掉的话,要努力去把它断掉,那把这些现前的部分努力把它断除,已经断掉了之后,才会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但是呢,要怎样去把这些现前的部分断掉呢?努力努力要做什么呢?那就是要修粗静相道的方式,修的时候要先得到初静虑天的近分,这个要先得到。要把这些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的话,才会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当然要先得到它近分的部分。
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就近分而言,又有很多的次第,近分就很多种,那我们前面一直谈到这个安止,前面讲了这么多,这个安止是初静虑地所摄的一个安止,就是欲界的补特伽罗修这个安止,一直按照前面讲的做禅修禅修,之后他得到安止,他所得到安止就列入初静虑的近分里面,那就是我们这里一直谈到的这个安止。所以假设一个人,他是欲界的补特伽罗,他修修修,得到这个安止的时候,这样子的内心,具有这种安止的一个内心的人,虽然他是欲界的补特伽罗,可是他的内心算不算是欲界的内心呢?不是的。因为他已经得到初静虑地所摄的近分了嘛!所以他的心是属于初静虑的内心,不是属于欲界的心。这个时候得到了安止,初静虑地所摄的近分已经得到了,那安止后面是什么呢?后面的情形就又有很多了,他可以继续修粗静相道,就是把这个安止得到之后,近分得到之后,后面他观修初静虑地是寂静的,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这样子继续观修,就是前面谈到的共通胜观的方式。
或者是不要这样修,(近分)之后直接去缘取无我的意义而做观修,这样修的话,是修不共胜观的方式,之所以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内心的住分已经得到了,就是虽然他是一个欲界的人,可是因为他经由前面的禅修,得到初静虑地所摄的近分之后,就得到了安止,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是已经得到安止的住分,得到安止住分之后,他当然可以去缘取无我的意义而来做禅修。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超越了,虽然他是欲界的补特伽罗,可是已经超越了欲界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属于初静虑天所摄的内心,在这样的一个内心之下,他运用这个内心,后面还要做实修的道路,那他要运用去修,也可以去修粗静相道,或者要去修无我的意义的不共胜观,那就要看情况了。看情况就是我们谈到的钝根跟利根的差别,假设他是一个利根的的话,就不必修粗静相道,因为现在烦恼已经现前了,造成很强烈的伤害,我要先把他灭掉,这个部分不需要做嘛!这个部分的伤害不是很大,所以把这个现前的部分消灭掉这个工作不需要做,所以不必去修粗静相道,他要做的努力是连烦恼的种子一起消灭掉,这个工作他直接去做就可以,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并不需要把烦恼现前的部分破坏掉,这个部分并不需要去努力。
但假设不是这个根器,钝根的话,就要把烦恼现前这个部分灭掉,他就要好好的去努力,继续去努力的时候,如果按照这个粗静相道继续去努力的话,那前面谈到的是安止已经得到之后,安止本身当然也是一个近分,可是安止后面还要继续做的时候,后面还有六种作意,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安止,安止是近分,后面还有六种作意,从第一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到最后一个加行最后际的作意,一共有六个,这样按照顺序,还有很多次第,按照顺序得到之后,再得到一个加行最后际的果作意,加行际果作意得到了之后,就得到正行,这是初静虑的正行,这个是粗静相道的方式来做禅修,这样的一个方式。
仁波切说我们现在讲的内容,如果做成一个表格的话,大家会很容易明白了解,会比较有帮助,现在没有表格,所以大家如果前面讲的内容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发问。
问:392页第五行「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这个第一静虑未到地就是他还没有到初静虑,是得了还是没?
答:未到地就是近分,后面是不是又讲近分?讲未到地也可以,讲近分也可以,第一静虑就是初静虑地、初禅天,初禅天的未到地就是近分,近分所摄的正奢摩他,就是等持、安止,这个如果得到的话,还没有得到正行,因为是近分嘛!近分之后才正行,所以还没有得到正行。
之后就要看钝根跟利根两种情况,但是无论如何,安止都有必要先做观修,要先修安止,修安止很勤快努力,逐渐逐渐就得到安止,但是在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欲界的内心已经改变了,所以这时候不是属于欲界地所摄的内心,他得到一个非欲界地所摄的内心,这样一个心识呢,他得到了,那这个心识不是欲界地所摄,是在什么地方呢?初静虑地所摄的内心,但是初静虑地所摄的内心,那还不是属于初静虑地的正行,因为得到初静虑地的正行的话,要把欲界的烦恼全部要断掉,但这个时候还没断掉嘛!因为才刚得到一个安止而已,哪里有断掉欲界的烦恼呢?没有,还没断掉嘛!所以正行都还没有得到,烦恼现前的部分都还没有断掉,初静虑地所摄的正行都还没有得到,因为那个时候才最初最初得到安止而已,那时候不是正行的内心,所以这里谈到的是「初静虑未到地所摄的正奢摩他」,这是指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是初静虑地的近分所摄的安止,这个是指还没有得到正行,得到正行的前面,还有一个未到定,就是近分,那个近分要先得到。所以近分要先得到,钝根也是要得到,利也是要得到,这都要得到。
得到了之后,要修胜观,我们前面讲了嘛,得到安止的必要性是什么?就是要修胜观,可是后面修胜观怎么做呢?那就看钝根跟利根了,也许修粗静相道的胜观,也许缘取无我真实性来修胜观。假设是利根的话,不必修粗静相道的胜观,就直接缘取无我空性的意义来修胜观,所以就靠着初静虑的未到地、静虑的近分,就前面所得到的安止,就只靠着这个安止去运用它,就能够把烦恼全部都消灭掉,之后他就会得到罗汉的果位。但是在得到罗汉果位的时候,正行都还没有得到呢!就算初静虑的正行都还没有得到,它一样得到罗汉的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得到正行的话,要把欲界的烦恼全部都消灭掉,要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但是因为现在这个人,他得到初静虑地所摄的安止,然后他又没有修粗静相道,它是直接缘取无我义来修胜观的一个人嘛,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跟种子的部分,同时断除掉了,在那个时候,他得到罗汉果位,在得到罗汉果位之后,他才把现前的部分跟种子的部分断掉,那个时候,他才得到正行。
所以还没有得到正行之前,先得到罗汉的果位,之后才把现前的部分、种子的部分一起全部都灭掉。所以在他得到罗汉果位的时后,那正行没有得到呢!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是利根的情况之下,他先得到罗汉果位,之后才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假设是钝根的话,那就不是了,这两者就有差别了,钝根的话呢,也得到初静虑所摄的安止,可是接下来,他不是缘取无我义来修胜观,他要先修粗静相道,修粗静相道的时候,就不能够把烦恼现前的部分跟种子的部分一起都断掉,就不是了。要先把现前的部分断掉,种子还没有断掉,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后面才断掉种子,在这中间中间,他会得到正行。已经得到正行了,可是种子都还没有断掉呢!所以要把种子断掉,那可能要得到很高很高的证悟。那现在先把现前的部分灭了就很容易了,他把现前的部分灭掉,就会得到正行,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这样子一直进步、一直进步上去。所以把现前的部分灭掉是很容易,要把种子灭掉,那很困难,要走到后面后面了!所以就算种子还没有灭掉,前面的正行,他照样会先得到。所以这两种就有差别。
现在的情况是由欲界到达初静虑天,我们前面谈到了,可是假设从初静虑天要到二静虑天,就初禅到二禅,那他的方式是什么样子呢?就烦恼而言,欲界有欲界的烦恼,初静虑天有初静虑天的烦恼,二静虑天有二静虑天那个地方的烦恼,三静虑天有三静虑天那个地方他自己的烦恼,这种情况就譬如说,我们人类来讲的话,人类有人类的烦恼,旁生动物道有它自己的烦恼。人里面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烦恼,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烦恼,内心的想法各自不同,烦恼不同,粗细都有差别,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欲界有欲界自己的烦恼,初静虑天也有初静虑天的烦恼,等到他到二静虑天,二静虑天又有二静虑天的烦恼,是这样一个情况的。因此之故,假设要得到上面那一个天的正行的话,要把下面那一个天烦恼现前的部分都要灭掉。什么是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呢?得到二静虑天正行的意思,就是指把初静虑天烦恼现前的部分都完全灭掉了,在初静虑天的烦恼现前的部分灭掉的同时,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但是我现在正在做灭掉的工作,正在做的那个时候,当然没有得到正行,可是正在做的那个时候,他的心是不是已经发生改变了?正在逐渐逐渐的把现行的部分逐渐消灭掉,逐渐灭掉,完全灭掉就得到正行,可是还没有完全灭掉,逐渐逐渐去对付它,让它逐渐逐渐的减少,正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这时候内心不是逐渐改变了吗?所以会先改变成为上面那一个天的近分的部分,这个时候内心已经发生改变了。我们前面讲,由欲界到初静虑天来讲的话,这个时候他不是欲界的心,他是属于初静虑地所摄的近分的心,对不对?这个时候他把现前的部分正在进行断灭的工作,可是还没有灭掉,假设灭掉的话,那初静虑天的正行。但是现在正在进行消灭的工作,那个时候就是近分的段落。
近分前面讲了嘛,有六个作意,到第七个的话,就是正行了。跟这个情况一模一样,从二静虑天要到三静虑天,也是一样的,二静虑天的补特伽罗本身,他的内心也要先发生改变,就是比他原来二静虑天的心还要更加微细,那得到三静虑天近分的部分,三静虑天的正行没有得到哦,他先得到近分的部分,然后这样子一步一步的升上去,完全一模一样的方式。那现在假设是初静虑地、初禅天的补特伽罗,他现在修一修,他进入二禅天的时候,二禅天近分的安止已经得到了,他会不会运用这个安止去去修出世间的道路?缘取无我而修不共的胜观?不会的,他只会修粗静相道,如果修粗静相道的话,就二禅天的近分,前面不是讲了,从第一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一直到第六个加行际(究竟)作意,再过去就得到加行际(究竟)果作意,得到加行际果作意的时候,就把初禅天烦恼现前的部分全部都断掉了,他就会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
那为什么前面谈到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得到的时候,也许走粗静相道,也许缘取无我的意义,可是到了初静虑的正行已经得到了,要到二静虑天的时候,二静虑天近分所摄的安止得到之候,不会缘取无我的意义?因为要缘取无我的意义来做禅修的话,他不必等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嘛!初静虑的正行没有得到,前面的近分所摄的安止得到之候,他就选无我的意义去禅修了,他不用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所以现在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之候,当然更不会缘取无我的意义,他只会修粗静相道,继续修上去,那继续修上去的话,就我们前面谈到的,就初静虑的正行已经得到之候,他的心更加微细,得到二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二静虑地所摄的安止得到之候,后面就有六个作意,就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一直到第六个加行际作意,加行际作意又得到之候,再过去就得到加行际的果作意,加行际的果作意就二静虑的正行,那时候把初静虑天烦恼现前的部分都灭掉了,就得到二静虑的正行。
好了,现在得到二静虑的正行,再上去就三静虑的正行,三静虑的正行没有得到的时候,先得到三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又变成三静虑地所摄的安止的内心,比二静虑地的内心又更加微细,那得到这个安止之候,后面又六个作意,那又到三静虑的正行,这样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最后到达有顶天。到了无所有处,再上去就到达有顶天。就这样一步一步上去,这种方式就是粗静相道的禅修方式。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4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