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5》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3-20
392页倒数第四行,「故预流一来,一切能得圣道毗钵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说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如是当知ㄧ切顿证诸阿罗汉,皆依前说正奢摩他而勤修习毗钵舍那证阿罗汉,」
「故」是因此之故,前面的内容是得到安止之后,不修胜观是不行的,必须要去做,引用二个经文来解释。
引用二个经文解释后,接下来主要的根据,又引用《赞应赞》论中赞置答云(392页倒数第六行),此解释上次已经讲解完毕,经文引用完毕之后,就谈到故预流果、一来果等等,「故」就是讲原因,因为什么原因之故,所以怎么样,表示前面有原因,前面的原因在哪里呢?
前面的原因在392页第五行,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原因(能立的原因)是《赞应赞》第二个颂文(392页第五行),「若随佛教行,虽未得本定(虽然未得静虑的正行),诸魔勤看守(在诸恶魔找麻烦的情况下),而能断三有(还是能够断除三有得到解脱呢!)」《赞应赞》第二个颂文就是解释前面「以若得前说…」的句子,即依于这二个原因之故。
这二个原因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呢?得到安止之后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仅仅只是单独得到安止,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喔!可是靠着所得到的安止,仍然可以去修胜观,在还没有得到静虑正行的情况之下,就算去修胜观照样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而且得到圣者果位的也有。
譬如预流、一来果这些圣道的获得者,当然要修胜观,但是就算他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无色界的正行,仅仅只是得到安止,在此情况下照样可以得到圣道。而且就断除所应断的顿悟者而言,也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可是照样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当然在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前面也要修胜观,可是在修胜观的时候,他也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只是前面得到安止之后修胜观,一样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呢!
因此之故,其中得到圣道者,譬如,「故预流一来,一切能得圣道毗钵舍那,」得到预流、一来的时候也不需要去得到静虑的正行,照样可以修圣道,此时也是要修胜观,不过所修的胜观是出世间的胜观,在此情况下,修出世间的胜观得到圣道,此胜观所依的安止,也就是前面所说近分所摄的安止,也就可以了,不必得到静虑的正行。不仅如此,就算顿证的阿罗汉,也是一样的,并不需要得到静虑的正行或无色界的正行,这些都不需要,仅仅靠着前面得到的安止,勤劳的去修出世间胜观,一样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这里谈到二个内容,392倒数第四行,一是讨论预流、一来,一是讨论真正的阿罗汉。首先预流和一来,得此要靠安止,透过安止达到圣道,所以圣道所要依靠之处就是安止,并不需要依靠静虑的正行。即先得到安止之后再修胜观,靠着胜观的禅修就得到圣道。故预流、一来之所以能够得到是透过安止去修胜观而得到。
得到的方式是最初缘取补特伽罗无我修安止,一样的道理,缘取补特伽罗无我修胜观,如此不断修习很长久的时间,最后即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也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以止观双运而修,可是那时候有没有现证呢?没有现证。
如果要得到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一定要得到圣者位,但在资粮、加行的时候,没有得到圣者位,所以那时候对补特伽罗无我也不会现证,在资粮、加行道的时候有没有了悟补特伽罗无我呢?有了悟。有没有现证呢?没有现证。
了悟的情形是如何呢?参杂(伴随)着义总去了悟它,伴随着义总是指心里想着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以内心所想到的是这个样子为主,以这个当作主要所了悟的内容,因为内心的了悟是伴随着义总之故,所以在禅修的时候一样也是伴随着义总。(想法伴随着义总,禅修的时候当然也是伴随着义总)在此情况下,观修当然没有得到现证,之后要经过长久的观修,资粮道、加行道时间要很久,在此情况下修胜观,不断的禅修最后总有一天得到现证补特伽罗无我。
在现证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就得到圣者的道路,因此预流、一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最后得到圣道,此种方式就是先得到安止,然后透过安止修胜观,胜观之后就得到圣者道,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所以在得到圣道的时候,内心有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呢?没有。
因为现在所谈到的有法,是指预流和一来,预流和一来有没有断掉欲界的烦恼呢?没有。为什么呢?一来还要再来欲界投生一次,表示欲界的烦恼没有断掉,假设欲界的烦恼都断掉的话,就不用再来欲界了。一来是比预流更高阶级、证悟还要更高,如果一来没有把欲界的烦恼断掉,预流就不用讲了,当然没有把欲界的烦恼断掉,连欲界烦恼现前的部分都没有断掉,因为欲界的烦恼没有断掉之故,就表示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得到静虑的正行,欲界的烦恼就断掉了,可是在没有得到静虑正行的情况下,竟然得到圣者道,怎么得到呢?
得到圣者道前面要修胜观,怎么去修胜观呢?靠安止。仅仅靠着安止一样得到圣者道。先得到安止,透过安止修胜观,透过胜观再三修、再三修,最后一样得到圣者的道路。所以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可是一样得到圣者的道路,这是预流和一来的情况。
这里只有谈到预流、一来,没有谈到不来,为什么呢?因为不来已断掉欲界的烦恼,所以静虑的正行已经得到了,这个现在这里没有讨论。因为现在的重点是放在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照样可以得到圣者道。只要靠着安止的禅修,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照样得到圣者的道路,也就是很高的证悟照样可以得到,见道、修道、无学道等等高高的证悟一样可以得到。
这个部分是要说明解释,假设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没有关系,也不重要。所以在《赞应赞》谈到(倒数第五行),虽未得本定(静虑的正行),在诸魔找麻烦的情况之下,一样脱离三有轮回,所以有一个「虽」,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也不怎么样,照样可以得到圣者道。
前面第一个原因中至尊仁波切谈到(第六行),「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是不是有加「纵未」,即就算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不重要,也不怎么样,照样可以得到解脱、得到圣者道。在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得到安止的情况之下,一样可以得到圣者道啊!例子就是预流和一来,一样可以得到无学道的果位,那就是顿证(顿时)的阿罗汉。
顿证的阿罗汉在断除烦恼时,是顿时断掉所应断的烦恼,由此得到阿罗汉果位的类型。称顿时者,是指把欲界的烦恼九种、色界的烦恼九种、无色界的烦恼九种,同时断除掉的。在欲界烦恼的上品上品、色界烦恼的上品上品、无色界烦恼的上品上品,三种一起断掉。欲界烦恼里上品的中品、色界烦恼上品的中品、无色界烦恼里上品的中品,一起同时断掉。欲界烦恼里上品的下品、色界烦恼里上品的下品、无色界烦恼里上品的下品,一起同时断掉。再过来一样的,中品里的上品、中品里的中品、中品里的下品,下品里的上品、下品里的中品、下品里的下品,都是一样的方式,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同样的类型一起断掉。在断除所应断的部份,是顿时发生的,这是应断顿时阿罗汉的类型。即在断掉欲界烦恼的同时,也把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一起断掉,因为三界烦恼都断除,故称为阿罗汉果(即灭敌)。
要得到静虑的正行,就要把欲界的烦恼断掉,可是顿时的阿罗汉在欲界烦恼断掉的同时,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因为欲界烦恼断掉的时候三界的烦恼都同时断掉,三界烦恼都断掉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灭敌,把三界烦恼的仇敌都消灭掉了),所以在欲界烦恼断掉的同时,三界的烦恼也都断掉,因此一定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可是在得到阿罗汉的果位的时候,有没有得到(静虑)正行呢?还没有,因为欲界的烦恼要断掉后才会得到正行,可是在欲界烦恼断掉的同时,他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位了。所以在得到阿罗汉的果位时,还没有得到正行,因为烦恼才刚灭掉,在灭掉那个时候已经得到果位了,后面才要得到正行,所以还没有得到正行,即表示在得到阿罗汉果位的时候,静虑的正行也还没有得到呢!这是顿时阿罗汉断除所应断的情况。
所以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同时断除的时候,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而)欲界的烦恼断掉之后才会得到(静虑)正行,因此可以肯定他在得到阿罗汉的果位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正行。如果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那他如何得到阿罗汉果位呢?就靠着前面所谈到的安止去修胜观,再修、再修,让所修的胜观能够成为三界烦恼的正对治,透过此正对治把三界的烦恼同时灭掉,因此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故称为顿时者。灭掉欲界烦恼的时候,后面才要产生静虑正行,还没有得到呢!可是阿罗汉的果位已经得到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这里没有谈到渐次者,只有谈到顿时的阿罗汉,没有谈到渐次的阿罗汉,因为渐次的阿罗汉要先把欲界的烦恼断掉,经过一段时间又把色界的烦恼断掉,又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又把无色界烦恼断掉,最后才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他是一步一步来的,按照渐次渐次去作的,这种称为渐次阿罗汉,现在所谈的是顿时阿罗汉。
渐次阿罗汉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之后,要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中间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因为欲界的烦恼断掉,又经长久时间再断掉色界的烦恼,又要很久很久再把无色界的烦恼断掉。表示把欲界烦恼断掉之后,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中间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在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之后,当然会得到静虑的正行,然后靠着静虑正行禅修去得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这里只有谈到顿时(顿证)的阿罗汉。
证悟阿…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