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5講

  《廣論奢摩他65》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3-20

  392頁倒數第四行,「故預流一來,一切能得聖道毗缽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說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如是當知ㄧ切頓證諸阿羅漢,皆依前說正奢摩他而勤修習毗缽舍那證阿羅漢,」

  「故」是因此之故,前面的內容是得到安止之後,不修勝觀是不行的,必須要去做,引用二個經文來解釋。

  引用二個經文解釋後,接下來主要的根據,又引用《贊應贊》論中贊置答雲(392頁倒數第六行),此解釋上次已經講解完畢,經文引用完畢之後,就談到故預流果、一來果等等,「故」就是講原因,因爲什麼原因之故,所以怎麼樣,表示前面有原因,前面的原因在哪裏呢?

  前面的原因在392頁第五行,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這個原因(能立的原因)是《贊應贊》第二個頌文(392頁第五行),「若隨佛教行,雖未得本定(雖然未得靜慮的正行),諸魔勤看守(在諸惡魔找麻煩的情況下),而能斷叁有(還是能夠斷除叁有得到解脫呢!)」《贊應贊》第二個頌文就是解釋前面「以若得前說…」的句子,即依于這二個原因之故。

  這二個原因所講的內容是什麼呢?得到安止之後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僅僅只是單獨得到安止,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喔!可是靠著所得到的安止,仍然可以去修勝觀,在還沒有得到靜慮正行的情況之下,就算去修勝觀照樣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而且得到聖者果位的也有。

  譬如預流、一來果這些聖道的獲得者,當然要修勝觀,但是就算他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無色界的正行,僅僅只是得到安止,在此情況下照樣可以得到聖道。而且就斷除所應斷的頓悟者而言,也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可是照樣得到阿羅漢的果位,當然在得到阿羅漢果位的前面也要修勝觀,可是在修勝觀的時候,他也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只是前面得到安止之後修勝觀,一樣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呢!

  因此之故,其中得到聖道者,譬如,「故預流一來,一切能得聖道毗缽舍那,」得到預流、一來的時候也不需要去得到靜慮的正行,照樣可以修聖道,此時也是要修勝觀,不過所修的勝觀是出世間的勝觀,在此情況下,修出世間的勝觀得到聖道,此勝觀所依的安止,也就是前面所說近分所攝的安止,也就可以了,不必得到靜慮的正行。不僅如此,就算頓證的阿羅漢,也是一樣的,並不需要得到靜慮的正行或無色界的正行,這些都不需要,僅僅靠著前面得到的安止,勤勞的去修出世間勝觀,一樣得到阿羅漢的果位。

  這裏談到二個內容,392倒數第四行,一是討論預流、一來,一是討論真正的阿羅漢。首先預流和一來,得此要靠安止,透過安止達到聖道,所以聖道所要依靠之處就是安止,並不需要依靠靜慮的正行。即先得到安止之後再修勝觀,靠著勝觀的禅修就得到聖道。故預流、一來之所以能夠得到是透過安止去修勝觀而得到。

  得到的方式是最初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修安止,一樣的道理,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修勝觀,如此不斷修習很長久的時間,最後即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所以在最初的時候也是緣取補特伽羅無我以止觀雙運而修,可是那時候有沒有現證呢?沒有現證。

  如果要得到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一定要得到聖者位,但在資糧、加行的時候,沒有得到聖者位,所以那時候對補特伽羅無我也不會現證,在資糧、加行道的時候有沒有了悟補特伽羅無我呢?有了悟。有沒有現證呢?沒有現證。

  了悟的情形是如何呢?參雜(伴隨)著義總去了悟它,伴隨著義總是指心裏想著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以內心所想到的是這個樣子爲主,以這個當作主要所了悟的內容,因爲內心的了悟是伴隨著義總之故,所以在禅修的時候一樣也是伴隨著義總。(想法伴隨著義總,禅修的時候當然也是伴隨著義總)在此情況下,觀修當然沒有得到現證,之後要經過長久的觀修,資糧道、加行道時間要很久,在此情況下修勝觀,不斷的禅修最後總有一天得到現證補特伽羅無我。

  在現證補特伽羅無我的時候,就得到聖者的道路,因此預流、一來就是以這種方式最後得到聖道,此種方式就是先得到安止,然後透過安止修勝觀,勝觀之後就得到聖者道,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所以在得到聖道的時候,內心有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呢?沒有。

  因爲現在所談到的有法,是指預流和一來,預流和一來有沒有斷掉欲界的煩惱呢?沒有。爲什麼呢?一來還要再來欲界投生一次,表示欲界的煩惱沒有斷掉,假設欲界的煩惱都斷掉的話,就不用再來欲界了。一來是比預流更高階級、證悟還要更高,如果一來沒有把欲界的煩惱斷掉,預流就不用講了,當然沒有把欲界的煩惱斷掉,連欲界煩惱現前的部分都沒有斷掉,因爲欲界的煩惱沒有斷掉之故,就表示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得到靜慮的正行,欲界的煩惱就斷掉了,可是在沒有得到靜慮正行的情況下,竟然得到聖者道,怎麼得到呢?

  得到聖者道前面要修勝觀,怎麼去修勝觀呢?靠安止。僅僅靠著安止一樣得到聖者道。先得到安止,透過安止修勝觀,透過勝觀再叁修、再叁修,最後一樣得到聖者的道路。所以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可是一樣得到聖者的道路,這是預流和一來的情況。

  這裏只有談到預流、一來,沒有談到不來,爲什麼呢?因爲不來已斷掉欲界的煩惱,所以靜慮的正行已經得到了,這個現在這裏沒有討論。因爲現在的重點是放在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照樣可以得到聖者道。只要靠著安止的禅修,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照樣得到聖者的道路,也就是很高的證悟照樣可以得到,見道、修道、無學道等等高高的證悟一樣可以得到。

  這個部分是要說明解釋,假設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沒有關系,也不重要。所以在《贊應贊》談到(倒數第五行),雖未得本定(靜慮的正行),在諸魔找麻煩的情況之下,一樣脫離叁有輪回,所以有一個「雖」,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也不怎麼樣,照樣可以得到聖者道。

  前面第一個原因中至尊仁波切談到(第六行),「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是不是有加「縱未」,即就算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不重要,也不怎麼樣,照樣可以得到解脫、得到聖者道。在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得到安止的情況之下,一樣可以得到聖者道啊!例子就是預流和一來,一樣可以得到無學道的果位,那就是頓證(頓時)的阿羅漢。

  頓證的阿羅漢在斷除煩惱時,是頓時斷掉所應斷的煩惱,由此得到阿羅漢果位的類型。稱頓時者,是指把欲界的煩惱九種、色界的煩惱九種、無色界的煩惱九種,同時斷除掉的。在欲界煩惱的上品上品、色界煩惱的上品上品、無色界煩惱的上品上品,叁種一起斷掉。欲界煩惱裏上品的中品、色界煩惱上品的中品、無色界煩惱裏上品的中品,一起同時斷掉。欲界煩惱裏上品的下品、色界煩惱裏上品的下品、無色界煩惱裏上品的下品,一起同時斷掉。再過來一樣的,中品裏的上品、中品裏的中品、中品裏的下品,下品裏的上品、下品裏的中品、下品裏的下品,都是一樣的方式,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同樣的類型一起斷掉。在斷除所應斷的部份,是頓時發生的,這是應斷頓時阿羅漢的類型。即在斷掉欲界煩惱的同時,也把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一起斷掉,因爲叁界煩惱都斷除,故稱爲阿羅漢果(即滅敵)。

  要得到靜慮的正行,就要把欲界的煩惱斷掉,可是頓時的阿羅漢在欲界煩惱斷掉的同時,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因爲欲界煩惱斷掉的時候叁界的煩惱都同時斷掉,叁界煩惱都斷掉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滅敵,把叁界煩惱的仇敵都消滅掉了),所以在欲界煩惱斷掉的同時,叁界的煩惱也都斷掉,因此一定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可是在得到阿羅漢的果位的時候,有沒有得到(靜慮)正行呢?還沒有,因爲欲界的煩惱要斷掉後才會得到正行,可是在欲界煩惱斷掉的同時,他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位了。所以在得到阿羅漢的果位時,還沒有得到正行,因爲煩惱才剛滅掉,在滅掉那個時候已經得到果位了,後面才要得到正行,所以還沒有得到正行,即表示在得到阿羅漢果位的時候,靜慮的正行也還沒有得到呢!這是頓時阿羅漢斷除所應斷的情況。

  所以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煩惱同時斷除的時候,得到阿羅漢的果位,(而)欲界的煩惱斷掉之後才會得到(靜慮)正行,因此可以肯定他在得到阿羅漢的果位的時候,還沒有得到正行。如果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那他如何得到阿羅漢果位呢?就靠著前面所談到的安止去修勝觀,再修、再修,讓所修的勝觀能夠成爲叁界煩惱的正對治,透過此正對治把叁界的煩惱同時滅掉,因此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故稱爲頓時者。滅掉欲界煩惱的時候,後面才要産生靜慮正行,還沒有得到呢!可是阿羅漢的果位已經得到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這裏沒有談到漸次者,只有談到頓時的阿羅漢,沒有談到漸次的阿羅漢,因爲漸次的阿羅漢要先把欲界的煩惱斷掉,經過一段時間又把色界的煩惱斷掉,又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又把無色界煩惱斷掉,最後才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他是一步一步來的,按照漸次漸次去作的,這種稱爲漸次阿羅漢,現在所談的是頓時阿羅漢。

  漸次阿羅漢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之後,要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中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因爲欲界的煩惱斷掉,又經長久時間再斷掉色界的煩惱,又要很久很久再把無色界的煩惱斷掉。表示把欲界煩惱斷掉之後,在得到阿羅漢果位中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在經過很長久的時間,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之後,當然會得到靜慮的正行,然後靠著靜慮正行禅修去得到阿羅漢的果位,所以這裏只有談到頓時(頓證)的阿羅漢。

  證悟阿…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