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漢果有二種情況,一者是靠著靜慮的正行得到之後,透過靜慮的正行禅修得到阿羅漢果位,這是漸次者。另一種沒有得到靜慮的正行,僅僅靠著安止禅修而得到阿羅漢的果位,這是頓時者。
倒數第叁行,「如是當知」,如此應當要了解什麼什麼情況,這是附帶說明的意思,不是主要的內容。附帶說明預流的情況如何?一來的情況如何?斷除所應斷的頓時阿羅漢情況如何?附帶說明一下這些情況,應當要如此來了解。
這個段落主要內容是什麼呢?透過安止要修勝觀,而勝觀又分成二種,一種是不是不能沒有,缺少了也沒有關系。一種是不能沒有,缺少了就完蛋。所以得到安止要修勝觀,有一種是粗靜相道的觀修,這僅僅只是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滅掉而已,也有這種粗靜相道的勝觀,這是第一種勝觀類型。這種就是不是不能欠缺的,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
第二種,是把煩惱的種子一起全部都消滅掉,這是無我真實性的勝觀,這個不能欠缺,不能沒有,爲什麼呢?講了二個能立的原因,這二個能立因解釋完畢,這是上星期談到的。又以《贊應贊》爲其法源根據,這也都講完了,講完了之後,就附帶說明一下,這種情況也應當了解,因此預流一來還有頓證的阿羅漢,他們的情況也是這樣子,「如是當知」,就是應當要知道呢!「應當要知道」是要說明什麼呢?
假設沒有得到正行的話,一樣得到聖者的道路,一樣得到無學道阿羅漢果位,照樣可以得到啊!就表示二種勝觀的第二種,緣取無我真實義的勝觀不能欠缺,把煩惱種子消滅掉的勝觀,不能欠缺、不能沒有,這是這個段落最主要的內容。之後「如是當知」預流、一來、阿羅漢的情況是附帶說明的。
前面談到斷掉煩惱現前的部份、斷掉煩惱的種子,斷的方式談到這二種類型,可能有些人就有疑問存在。對于斷的情況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就提出問題,因此在此作一個說明。
斷掉煩惱現前的部份但種子的部分還沒有斷掉,此處所談斷掉現前的部份是以粗靜相道的禅修方式,把煩惱顯露出來現前的部分斷掉,因爲沒有觀修無我的意義,此部分沒有證悟,僅僅只有修粗靜相道,但是靠著粗靜相道就可以把煩惱浮現出來的(現前)部份斷掉。譬如悅意的對境,可愛、美好的對境,對此對境會産生貪念之心,爲了對治此貪念之心可修不淨觀,不斷修此不淨觀到最後貪心不會産生,遇到悅意、可愛的對境貪心也是不會産生。
爲什麼遇到悅意的對境,貪心也能夠不産生呢?就是靠著前面修的不淨觀,就可以達到此效果。所以貪心不會出現,現前的部分已經消滅掉了,但不是連根本滅掉,因爲沒有修無我的意義,那是怎麼斷除貪心現前的部份呢?去觀修貪心有何毛病過失?是不好的?貪心的對境雖是悅意可愛,但是不如我(對治)貪心的思惟之下,那樣的悅意可愛,因爲我超越了、做了(對貪心的)非理作意,其實不是那個樣子呢!所以不是如此的悅意可愛,去修不淨觀,不斷再修再修,貪心不會産生,說斷好像斷掉了,因爲現前的部分根本就不會出現了。
有人談到貪心沒有産生,譬如,我睡著了貪心也沒出現,或是我一個人在深山,沒有碰到任何悅意的對境,貪心也沒有産生,斷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這個好像不能稱之爲斷,只能說那個時候沒有貪心,不能說斷,因爲這種情況好像是把貪念之心跳過去了,暫時把它忽視、跳過去,只是那時候沒有産生,此時不能稱爲斷。
談到斷一定要靠對治,按照前面所講的例子而言,要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呢?對治的方式就是去想貪念之心等等的煩惱是不好的,它是有毛病的、是粗糙的,所以稱爲粗靜相道。
總體來講,欲界的煩惱都是粗糙的、不好的,欲界的心也是粗糙的,特別是欲界的心,當煩惱出現幹擾內心的時候,內心都是很混濁、粗糙的、是粗分的、毛病很多,這些情況想一想,再看、再看、再觀察,所以比起欲界的內心而言,色界初靜慮天內心就非常柔和,沒有那麼粗糙,而且也有靜慮的正行,有此等持的住分,跟欲界的心比較起來,色界的心就非常好可以說是寂靜的,所以是粗靜相道。
因此再叁觀修、再叁觀修之後欲界的煩惱不會産生,是不是連根本都不會産生,連種子都一起滅掉呢?不是的。因爲煩惱的根本是我執,要把我執滅掉,要修無我的意義,除了無我意義之外,其它的方式都不能把它滅掉。現在並沒有修無我的意義,可是貪心還是沒有出現、沒有産生,那是暫時沒有産生,目前的情況之下沒有産生,不是連根本(種子)一起都把它滅掉,所以它的情況就類似在中間地帶(現在沒有出現,連根本一起滅掉也沒有,不是這個樣子),(只是)暫時現在沒有産生,所以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
接著看後面的內容,倒數第二行,「故若身中未得前說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緣如所有或盡所有毗缽舍那真實證德(即勝觀證悟不會産生),」前面已經談到勝觀有二種,即依于安止之後當然要修勝觀,而所修的勝觀有二種,就是僅僅只是把煩惱現行部分斷掉滅掉的勝觀,還有連煩惱種子根本一起究竟斷掉,這是證悟無我真實義的勝觀,這二種勝觀前面已經解釋說明。
故若(但是)假設前面安止的部分沒有得到的話,什麼勝觀都得不到,即緣如所有或緣盡所有所産生的勝觀全部都不會得到,緣如所有是指證無我真實義的勝觀,緣盡所有的勝觀可以說是屬于粗靜相道勝觀的類型,「後當廣說。」後面才要詳細的解釋,因爲毗缽舍那是勝觀的部份,後面專門討論勝觀,在那個段落才要解釋說明。
(粗靜相道是世俗谛,但不可以說世俗谛是粗靜相道。)
392頁倒數第一行,「故修無上瑜伽觀行師,雖不必生緣所有粗靜行相毗缽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安止),然必須生一正奢摩他。」那是一定的,這是談到粗靜相道的勝觀,因爲它是非必不可少,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也可以的。
雖不必生緣所有粗靜行相毗缽舍那(粗靜相道的勝觀),不一定要有,沒有也可以,及彼(粗靜相道)所引正安止(奢摩他),沒有也可以。粗靜相道勝觀所引出的安止,舉例而言就如前面所言二靜慮地所攝的安止,這是粗靜相道所引出來的安止,因爲首先要得到初靜慮地的近分(廣論所說的安止),在還沒有得到初靜慮正行的時候,要先觀欲界的煩惱是粗糙的,初靜慮(上面的天)是寂靜的、是好的,由此再叁觀修的情況下,運用對治去對治煩惱,再叁對付、再叁對付,此對付的力量即是初靜慮的近分(未到定),透過初靜慮的未到定(近分)(安止)當作一個力量,再去觀修欲界不好,初靜慮地是好的,由此再叁觀修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但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後,是不是准備要去得到二靜慮的正行?爲了得此正行是不是要去修安止?也是一樣的,把初靜慮地當成不好的,二靜慮地當作好的,然後逐漸産生二靜慮的近分,用二靜慮的近分,就如同前面觀修的方式,再叁去對付,初靜慮不好,二靜慮好,那時不是也有一個安止嗎?此安止是由粗靜相道的觀修之後所引發的安止,所以在此安止得到的前面已經先修過粗靜相道,由粗靜相道的勝觀才引發出此安止,即此所談到的。
假設一位修無上瑜伽乘門的禅修者,就算沒有産生粗靜相道勝觀,也沒有産生粗靜相道勝觀所引生的安止,但是必須生一正奢摩他。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內心一定要産生一個安止,這是一定要有的。
總之,修無上瑜伽乘實修者而言,有二種勝觀,第一種類型的勝觀是屬于非必不可少的項目,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即二靜慮地以上的安止,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二靜慮地以上的安止指的就是由粗靜相道的勝觀所成就的安止,這個部分沒有也沒有什關系。粗靜相道的勝觀沒有都沒什麼關系,那由粗靜相道所引發的安止當然就更不用啦!可是無論如何,他的內心裏面一定要有安止,一定也要有勝觀。
這二個項目首先要得到安止,由此安止去得到勝觀,所以前面一定要得到一個安止,那安止在何時産生呢?作爲一個無上瑜伽的禅修者,最初得到安止是在何時呢?然必須生一正奢摩他,他的內心一定要有一個安止,此安止最初在何時得到呢?
「初生之時,亦是生起圓滿二次第中初次第時生。」最初次第是生起次第,這裏談到二個次第,我們經常談到圓滿次第有五個次第、六個次第、四個次第,計算方式有很多種,那時候所談五個次第、六個次第都是在圓滿次第裏面。現在這裏的次第不是這個樣子,是指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二個次第,在此二個次第裏,首先當然是生起次第,故是在生圓二個次第裏,首先生起次第的時候得到的。
至尊仁波切開示的菩提道次第和咒乘次第,以此方式來引導所調伏衆。就菩提道次第來講,先産生造作菩提心,産生造作菩提心之後,修安止和勝觀,假設得到具足性相的安止和勝觀當然最好,得到之後即可趣入密咒乘門;假設沒有得到止和觀,也可以趣入密咒乘門,亦即趣入密咒乘門之後,生起止和觀,二種情況都可以的。
「故修無上瑜伽觀行師」,此處要討論的是如果進入密咒乘門之後,才産生止和觀的話,他的安止是何時得到?故修無上瑜伽觀行師的前面是談到在還未進入密咒乘門,是如何得到安止?所調伏衆有的是進入密咒乘門後來成辦安止,有的是未進入密咒乘門,在前面就成辦安止了,都可以。因爲所調伏衆各種類型很多,有的進入密咒乘門得到安止比較容易,有的還未進入密咒乘門之前先得到安止比較容易,所以有各種不同的類型。
「第二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體道軌」,解釋說明依于安止之後所走的總體道路,講解完畢。393頁第一行,做一個歸納,「總應先生正奢摩他,」總而言之,應該先産生一個正確的安止,之後,就按照這個正確的安止,「次「即依彼(依靠正確的安止)或由粗靜行相毗缽舍那(或走粗靜相道的勝觀),漸進諸道乃至有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