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汉果有二种情况,一者是靠着静虑的正行得到之后,透过静虑的正行禅修得到阿罗汉果位,这是渐次者。另一种没有得到静虑的正行,仅仅靠着安止禅修而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这是顿时者。
倒数第三行,「如是当知」,如此应当要了解什么什么情况,这是附带说明的意思,不是主要的内容。附带说明预流的情况如何?一来的情况如何?断除所应断的顿时阿罗汉情况如何?附带说明一下这些情况,应当要如此来了解。
这个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透过安止要修胜观,而胜观又分成二种,一种是不是不能没有,缺少了也没有关系。一种是不能没有,缺少了就完蛋。所以得到安止要修胜观,有一种是粗静相道的观修,这仅仅只是把烦恼现前的部份灭掉而已,也有这种粗静相道的胜观,这是第一种胜观类型。这种就是不是不能欠缺的,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种,是把烦恼的种子一起全部都消灭掉,这是无我真实性的胜观,这个不能欠缺,不能没有,为什么呢?讲了二个能立的原因,这二个能立因解释完毕,这是上星期谈到的。又以《赞应赞》为其法源根据,这也都讲完了,讲完了之后,就附带说明一下,这种情况也应当了解,因此预流一来还有顿证的阿罗汉,他们的情况也是这样子,「如是当知」,就是应当要知道呢!「应当要知道」是要说明什么呢?
假设没有得到正行的话,一样得到圣者的道路,一样得到无学道阿罗汉果位,照样可以得到啊!就表示二种胜观的第二种,缘取无我真实义的胜观不能欠缺,把烦恼种子消灭掉的胜观,不能欠缺、不能没有,这是这个段落最主要的内容。之后「如是当知」预流、一来、阿罗汉的情况是附带说明的。
前面谈到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断掉烦恼的种子,断的方式谈到这二种类型,可能有些人就有疑问存在。对于断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就提出问题,因此在此作一个说明。
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但种子的部分还没有断掉,此处所谈断掉现前的部份是以粗静相道的禅修方式,把烦恼显露出来现前的部分断掉,因为没有观修无我的意义,此部分没有证悟,仅仅只有修粗静相道,但是靠着粗静相道就可以把烦恼浮现出来的(现前)部份断掉。譬如悦意的对境,可爱、美好的对境,对此对境会产生贪念之心,为了对治此贪念之心可修不净观,不断修此不净观到最后贪心不会产生,遇到悦意、可爱的对境贪心也是不会产生。
为什么遇到悦意的对境,贪心也能够不产生呢?就是靠着前面修的不净观,就可以达到此效果。所以贪心不会出现,现前的部分已经消灭掉了,但不是连根本灭掉,因为没有修无我的意义,那是怎么断除贪心现前的部份呢?去观修贪心有何毛病过失?是不好的?贪心的对境虽是悦意可爱,但是不如我(对治)贪心的思惟之下,那样的悦意可爱,因为我超越了、做了(对贪心的)非理作意,其实不是那个样子呢!所以不是如此的悦意可爱,去修不净观,不断再修再修,贪心不会产生,说断好像断掉了,因为现前的部分根本就不会出现了。
有人谈到贪心没有产生,譬如,我睡着了贪心也没出现,或是我一个人在深山,没有碰到任何悦意的对境,贪心也没有产生,断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这个好像不能称之为断,只能说那个时候没有贪心,不能说断,因为这种情况好像是把贪念之心跳过去了,暂时把它忽视、跳过去,只是那时候没有产生,此时不能称为断。
谈到断一定要靠对治,按照前面所讲的例子而言,要用什么方式去对治它呢?对治的方式就是去想贪念之心等等的烦恼是不好的,它是有毛病的、是粗糙的,所以称为粗静相道。
总体来讲,欲界的烦恼都是粗糙的、不好的,欲界的心也是粗糙的,特别是欲界的心,当烦恼出现干扰内心的时候,内心都是很混浊、粗糙的、是粗分的、毛病很多,这些情况想一想,再看、再看、再观察,所以比起欲界的内心而言,色界初静虑天内心就非常柔和,没有那么粗糙,而且也有静虑的正行,有此等持的住分,跟欲界的心比较起来,色界的心就非常好可以说是寂静的,所以是粗静相道。
因此再三观修、再三观修之后欲界的烦恼不会产生,是不是连根本都不会产生,连种子都一起灭掉呢?不是的。因为烦恼的根本是我执,要把我执灭掉,要修无我的意义,除了无我意义之外,其它的方式都不能把它灭掉。现在并没有修无我的意义,可是贪心还是没有出现、没有产生,那是暂时没有产生,目前的情况之下没有产生,不是连根本(种子)一起都把它灭掉,所以它的情况就类似在中间地带(现在没有出现,连根本一起灭掉也没有,不是这个样子),(只是)暂时现在没有产生,所以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
接着看后面的内容,倒数第二行,「故若身中未得前说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缘如所有或尽所有毗钵舍那真实证德(即胜观证悟不会产生),」前面已经谈到胜观有二种,即依于安止之后当然要修胜观,而所修的胜观有二种,就是仅仅只是把烦恼现行部分断掉灭掉的胜观,还有连烦恼种子根本一起究竟断掉,这是证悟无我真实义的胜观,这二种胜观前面已经解释说明。
故若(但是)假设前面安止的部分没有得到的话,什么胜观都得不到,即缘如所有或缘尽所有所产生的胜观全部都不会得到,缘如所有是指证无我真实义的胜观,缘尽所有的胜观可以说是属于粗静相道胜观的类型,「后当广说。」后面才要详细的解释,因为毗钵舍那是胜观的部份,后面专门讨论胜观,在那个段落才要解释说明。
(粗静相道是世俗谛,但不可以说世俗谛是粗静相道。)
392页倒数第一行,「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虽不必生缘所有粗静行相毗钵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安止),然必须生一正奢摩他。」那是一定的,这是谈到粗静相道的胜观,因为它是非必不可少,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也可以的。
虽不必生缘所有粗静行相毗钵舍那(粗静相道的胜观),不一定要有,没有也可以,及彼(粗静相道)所引正安止(奢摩他),没有也可以。粗静相道胜观所引出的安止,举例而言就如前面所言二静虑地所摄的安止,这是粗静相道所引出来的安止,因为首先要得到初静虑地的近分(广论所说的安止),在还没有得到初静虑正行的时候,要先观欲界的烦恼是粗糙的,初静虑(上面的天)是寂静的、是好的,由此再三观修的情况下,运用对治去对治烦恼,再三对付、再三对付,此对付的力量即是初静虑的近分(未到定),透过初静虑的未到定(近分)(安止)当作一个力量,再去观修欲界不好,初静虑地是好的,由此再三观修会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但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后,是不是准备要去得到二静虑的正行?为了得此正行是不是要去修安止?也是一样的,把初静虑地当成不好的,二静虑地当作好的,然后逐渐产生二静虑的近分,用二静虑的近分,就如同前面观修的方式,再三去对付,初静虑不好,二静虑好,那时不是也有一个安止吗?此安止是由粗静相道的观修之后所引发的安止,所以在此安止得到的前面已经先修过粗静相道,由粗静相道的胜观才引发出此安止,即此所谈到的。
假设一位修无上瑜伽乘门的禅修者,就算没有产生粗静相道胜观,也没有产生粗静相道胜观所引生的安止,但是必须生一正奢摩他。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内心一定要产生一个安止,这是一定要有的。
总之,修无上瑜伽乘实修者而言,有二种胜观,第一种类型的胜观是属于非必不可少的项目,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即二静虑地以上的安止,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二静虑地以上的安止指的就是由粗静相道的胜观所成就的安止,这个部分没有也没有什关系。粗静相道的胜观没有都没什么关系,那由粗静相道所引发的安止当然就更不用啦!可是无论如何,他的内心里面一定要有安止,一定也要有胜观。
这二个项目首先要得到安止,由此安止去得到胜观,所以前面一定要得到一个安止,那安止在何时产生呢?作为一个无上瑜伽的禅修者,最初得到安止是在何时呢?然必须生一正奢摩他,他的内心一定要有一个安止,此安止最初在何时得到呢?
「初生之时,亦是生起圆满二次第中初次第时生。」最初次第是生起次第,这里谈到二个次第,我们经常谈到圆满次第有五个次第、六个次第、四个次第,计算方式有很多种,那时候所谈五个次第、六个次第都是在圆满次第里面。现在这里的次第不是这个样子,是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二个次第,在此二个次第里,首先当然是生起次第,故是在生圆二个次第里,首先生起次第的时候得到的。
至尊仁波切开示的菩提道次第和咒乘次第,以此方式来引导所调伏众。就菩提道次第来讲,先产生造作菩提心,产生造作菩提心之后,修安止和胜观,假设得到具足性相的安止和胜观当然最好,得到之后即可趣入密咒乘门;假设没有得到止和观,也可以趣入密咒乘门,亦即趣入密咒乘门之后,生起止和观,二种情况都可以的。
「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此处要讨论的是如果进入密咒乘门之后,才产生止和观的话,他的安止是何时得到?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的前面是谈到在还未进入密咒乘门,是如何得到安止?所调伏众有的是进入密咒乘门后来成办安止,有的是未进入密咒乘门,在前面就成办安止了,都可以。因为所调伏众各种类型很多,有的进入密咒乘门得到安止比较容易,有的还未进入密咒乘门之前先得到安止比较容易,所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体道轨」,解释说明依于安止之后所走的总体道路,讲解完毕。393页第一行,做一个归纳,「总应先生正奢摩他,」总而言之,应该先产生一个正确的安止,之后,就按照这个正确的安止,「次「即依彼(依靠正确的安止)或由粗静行相毗钵舍那(或走粗静相道的胜观),渐进诸道乃至有顶…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