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这是一种类型。
总之,归纳来讲,先得到安止,得到安止之后修胜观就二种,一种是走粗静相道的道路,此会经过一级一级不断的进步到达有顶天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或由无我真实行相毗钵舍那,」或者是得到安止之后不修粗静相道,直接立刻缘取无我真实义修胜观,靠着这个胜观的道路,就会得到「渐行五道而趣解脱,」经过五道之后慢慢就得到解脱「或一切智,」的佛果。
得到安止之后,总体的趣入道路就这二种类型,一是粗静相道(世间的道路)一直走会到有顶天,一是不必走粗静相道,直接缘取无我真实义修胜观,此会走入解脱及一切智的佛果。这「是佛教的总印所印(总纲、总体的印章)。故随修何种瑜伽皆不应违越,」不管是走哪一种瑜伽的道路,得到一个共通的安止是不可避免,绝对不能少的。所以一者是佛教中的总印,一者是得到安止后共通的走世间(粗静相道)的道路,可是佛教里有一种跟世间不共的道路,只有佛教才有的,即出世间的道路,靠着这个道路可以脱离轮回得到解脱,这是不共的。
佛教总体里谈到这个次第有这样(不同)的类型,可依不同的方式走,但是无论如何不管选择哪一条道路,安止都不能够欠缺。就算是钝根者修粗静相道的胜观或修无我真实义的胜观都不能够欠缺安止,但是,假设以利根来讲,因为烦恼力量损害不是很大,不必再修粗静相道,就算在此情况下还是要修安止。所以随修何种瑜伽皆不应违越,都不能超过它,不能没有它的意思,「是谓总显依奢摩他趣上道轨。」此段落是总体说明依靠安止趣上道路。
「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即说明粗静相道的方式,此是指钝根类型者,就像我们这个样子,钝根类型者目前的情况是受烦恼干扰伤害很严重,在此情况下迫不及待要赶快解除现在的危害,即现在烦恼现前伤害的部份一定要先解决,此部分的方法即粗静相道,所以马上先讲解粗静相道。
前面谈到胜观分成二种,安止之后要走的道路就二种,一种是必不可少的分支,缘取无我真实义而修的胜观;一种是非必不可少的分支,没有也没有关系,此是世间的道路,粗静相道的禅修方式。现在马上要先讲解此段落,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路的轨则,为何马上要讲这段呢?因为像我们这种类型的钝根者来讲,目前的情况是受到烦恼的伤害很严重、很强烈,所以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再等到证悟无我真实义(空性),那要等很久,因为是钝根。所以在无我真实义没有证悟前,先把烦恼伤害的部份减少,如何做呢?就是粗静相道的方式,所以马上就讲解粗静相道的实修方式。
(「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一显往粗静相道先须获得正奢摩他,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今初。)
显示别趣世间道路轨则分成二项,首先要说明往粗静相道禅修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第二个段落要讲依于此安止,离开贪欲的道理何在?首先解释第一项,得到安止的时候,还没有得到粗静相道的胜观,因为安止是专一安住在一个对境之上,所以安住在一个对境上的等持已经得到了,但这个显然不是粗静相道,因为看粗静相道这个名词上就有粗、静这二个对境,所以不是缘取一个对境,要缘取二个对境,不仅缘取二个对境,而且就粗糙的对境来讲,为何是粗糙的、不好的?原因何在?要分析。然后一个对境是寂静的、是好的、是快乐的,为什么?原因何在?还要作分析。所以不只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面,因此这不是安止,还要深入的做分析,如果要深入做分析,这是胜观,只有胜观才能够深入的做分析,所以粗静相道是属于深入分析性质的胜观。因此前面要先得到安止,原因何在呢?所以第一项先做说明,要修粗静相道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
「今初,」为何粗静相道的禅修前面要先得到一个安止,「由了相门修粗静相道,须得前说正奢摩他,」了相是什么意思呢?要先说明,不解释的话这句就看不懂,为何用了相这个名称呢?解释说明请看395页第四行,「《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离开欲界的贪欲之心)。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一个了相、第二个胜解、第三个远离、第四个摄乐、第五个观察、第六个加行究竟、第七个加行究竟果作意,共有此七种作意。
从了相开始前面六个是属于净(消灭)烦恼的实修,是属于近分的部份,最后的加行究竟果作意是属于正行。作意的理论有说七种作意、有说六种作意、有说八种作意,有不同的说法。假设谈到六种作意,即排除加行究竟果作意,只有前面六个;但有时谈到七种作意,就是把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加进去;但有时又说八种作意,即这七个都还未产生之前,还有一个初修业者作意,再加上这个就变成八个。
总之,静虑分成正行和近分(靠近的部份)(未到定),以近分、正行来解释的话,加行究竟果作意当作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的前面全部都是属于近分,这个要先了解,之后再来解释前面393页的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5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