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非常严重了,不能说我要连种子一起完全把它消灭掉,现在也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能够等待,所以现在的工作要做的是,花大的力气,先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把它消灭掉,等到这个部分工作做完,再慢慢进行到去消灭种子的部分,必须按照这个方式来进行的。有这样的一个根器,这是钝根的。所以在小乘里面,行者也是两种情况了,大小乘里面,行者也是两种情况了。
因此属于钝根类型的话,要先透过观修,把烦恼现前的部分先灭掉,之后再逐渐逐渐的把烦恼的种子灭掉。但是就利根而言,烦恼现前这个部分威力不是非常强大,造成的伤害也不是非常严重,所以并不需要我先透过一个观修,只是把现前的部分把它灭掉,这个工作并不需要做,现在禅修的时候,就是一起连现前的部分连种子的部分,一起把它灭掉,这个工作要做。可见这两种类型不管怎么讲,灭掉种子,两种类型都需要灭掉的。但是仅仅只是灭掉现前的这个部分,就利根而言,并不需要去做,现在我进行一个观修,这个观修,我仅仅单纯只是要灭掉现前的部分,这种禅修对利根来讲,不需要做。那利根者要做的是什么?现在所进行的禅修是要把现前的部分、种子的部分,一起全部都断掉,这个工作要做,这个禅修要做。但是说我现在进行的禅修,仅仅单纯只是去对付现前的部分,就利根来讲,这种禅修并不需要做。可是呢,就利根的禅修也好,钝根的禅修也好,灭掉种子这个部分,显然都要做,不管如何,哪一种类型都要做,为什么呢?因为种子如果不灭掉的话,那根本不会得到解脱,所以后面的文字就谈到了。
「前是圆满支分,」前者是什么呢?就是共通的胜观,灭掉烦恼现前的禅修,那个是属于圆满的支分,「非必不可少,」并不是说不能够缺少的,就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的话就能够产生圆满的一些帮助,没有的话,也没有关系,可是「后是必不可少之支。」后者是不共的胜观,内道佛教徒的胜观,要灭掉烦恼种子的胜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缺少的。可见这两种里面,圆满的支分有的话,再增加一些帮助,没有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第二种,钝根也好,利根也好,那显然都需要,不管是谁都不能够欠缺,所以后者是必不可少的分支。既然它是不能够欠缺的分支,那就表示它非常重要,要很重视,因此之故,后面的文字就谈到,因为后者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毗钵舍那。」它非常重要,所以「求解脱者」无我真实义的胜观一定要有,不能够欠缺。
「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前面所讨论、所开示的,仅仅只是把烦恼现前灭掉的这种粗静相道,共通的部分就是非必不可少分支,不是不能够没有的那个分支,那个部分并不是说一定有需要,前面谈到了嘛,那个部分不是说一定要有,它不是说必不可少的。可是无我的真实性了悟的这个胜观,那就不可缺少,一定要有的,原因何在呢?为什么粗静相道,共通胜观的这个部分,它不是必不可少,可是后面的无我真实性了悟的这个胜观,不共胜观的这个部分,却是不可欠缺、不能没有的,为什么呢?这个部分要做一个说明,首先就是若得到前面所说的第一静虑未到地所摄的正奢摩他,这个「正奢摩他」安止,安止就非常多种了,那么多种里面,初静虑所摄的安止,二静虑的安止,三静虑的安止,四静虑的安止,再上去就是空无边处的安止,识无边处的安止,无所有处的安止跟有顶天的安止,这类型就非常的多。
在这么多的安止里面,二静虑天(二禅天)、三静虑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没有得到,也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说一定要得到,没有也没有关系的。所以至尊仁波切在这里谈到「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我们前面谈到的这么多,说要成办安止,要得到安止,那个安止是哪个阶段的安止?前面谈到安止的类型这么多嘛,是初静虑的安止哦,得到前面所说的安止是第一静虑(初静虑)未到地所摄的正奢摩他,就是初静虑地所摄的安止,得到这一个安止就可以了,所以前面这么多的内容讨论到的安止,讲的都是初静虑地所摄的安止,这个部分得到就可以了,因为假设得到初静虑地所摄的安止,二静虑的安止没有得到,三静虑的安止没有得到,这个都没有关系,因为都不会障碍得到解脱,所以初静虑的安止那当然就要得到,得到了也就可以了。
那得到了这个安止之后,「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以上是初静虑以上,就算没有得到初静虑以上及无色界的奢摩他,没有得到以上的静虑,没有得到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还有四个无色界的安止,这个没有得到呢,都没有关系,但是「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依彼止」依彼初静虑地所摄的安止,就前面我们讲的这么多内容的安止,靠着这个安止去修习胜观,什么胜观呢?这里谈到的胜观,是不共的胜观,胜观不是两种类型吗?靠着初静虑的安止去修习不共的胜观,就是无我真实性的胜观,把这个胜观好好禅修之后,就能够把轮回的束缚完全灭掉了,就能够得到解脱,靠着这个方式就能够得到解脱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二静虑、三静虑甚至四无色界的安止,没有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没有,意思就是粗静相道没有禅修也可以,也没有关系,因为一样会得到解脱。
二静虑天以上,三静虑天以上,这些安止没有、不观修、没有得到,也可以的!总之,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没有得到,也没有关系,也可以的。意思就是说,为了要得到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精勤努力去做实修,这些实修没有做,也没有关系。那为了要得到这些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要很勤快努力去做什么工作?做什么禅修?那就粗静相道,要观修下方的世界粗糙、不好,上方的世界寂静、好,继续继续不断的做观修,这样继续持续的观修下去,慢慢就会得到二静虑天的安止,三静虑天的安止,一直到四无色界的安止,就逐渐逐渐都会得到的。所以说这些安止,没有也没有关系,没有得到也没有什么关系,也可以,意思就是指粗静相道的观修,就算没有观修,也可以的,这个实修不做,也没有关系,也可以的。不做的情况之下,是靠着我们前面这么多篇幅所讨论到的安止,这初静虑天的安止,只要这个部分得到了之后,靠着这个安止去修了悟无我的胜观,靠着这个观修,照样可以脱离轮回,一样的可以得到解脱。
总而言之,仅仅只是针对烦恼的现前部分,要修粗静相道的胜观,共通的胜观,这个部分不做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分支,就是少了它也没有什么关系,少了它照样可以得到解脱的意思,因此在我得到解脱上面,不是一定要靠它,少了它没有关系,解脱照样可以得到,原因是因为二禅天以上的安止,如果想要得到的话,那必须透过粗静相道的禅修,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寂静,这个部分要继续的努力,很勤快去做禅修,禅修之后逐渐逐渐慢慢的二静虑天的安止得到了,再慢慢的三静虑天的安止又得到了,这样一步一步上去的,所以这些安止,后面二静虑天以上的安止,假设要得到的话,一定要靠粗静相道,就是共通的胜观,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但是二禅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没有,也可以,也没有什么关系,那就是说粗静相道的观修,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不用修,那也可以的。
所以这个段落,是要成立第一项,因为前面谈到有两项,就392页的第四行「前是圆满支分」圆满支分就是能够产生帮助,有的话能够有更多的帮助,这称之为「圆满支分,非必不可少」,我们刚刚是解释这一项目。但是后者,不共的胜观是「必不可少」,对不对?一个是「非必不可少」,一个是「必不可少」,这里谈到「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这个内容一直到「系缚而得解脱」,就过了三行「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到这里为止,是要成立第一项,就是粗静相道是一个「非必不可少」的,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解释要成立出这一项。
其次要说明后面那一项,为什么是「必不可少」,就是第二项不共的胜观,无我的胜观,这不能欠缺啊!这个不能没有的,不能没有的原因何在?「若未通达未能修习无我真实,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所发世间毗钵舍那,断无所有下现行烦恼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脱离生死。」这个要成立出第二项,就是后者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原因何在?「若未通达」通达是首先无我真实义要证悟,证悟之后那还不够,接下来要不断的串习,那个「修习」是串习,所以若未通达无我真实义,未能串习无我真实义,要这样连在一起。要先通达,通达之后要串习,假设这个不做的话,要跳到隔壁,然终不能脱离轮回,假设这个不做的话,就不能脱离轮回了。这个不做,仅仅靠着前面所说的正奢摩他,前面这么多篇幅讨论的初静虑天的安止,仅仅得到这个安止,不能够脱离轮回的。再过去靠着这个安止引发世间的毗钵舍那,就是引发世间的胜观,粗静相道的世间胜观,断无所有天(就是有顶天)以下的一切的烦恼现行,得到有顶天的内心的话,无所有世界以下的一切烦恼现行就全部断掉了嘛,就算到达这里,也是不能脱离轮回。假设欠缺了无我真实义的证悟、串习,那始终就不能脱离轮回了。因此之故,无我真实义串习的这个部分,是属于一个不可少的分支。
392页第五行「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一直到「如赞应赞」前面那里「然终不能脱离轮回」,这四行的内容就是要成立前面讲的两项,就是前项粗静相道共通的胜观,是「非必不可少」,还有要成立出第二项,就是后面不共的胜观,不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