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4》
讲授: 雪歌仁波2009-03-13
闻法意乐
思唯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要得到所能够获的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现在要得到佛果,就其能得方便而言,这个正法我们已经得到了、遇到了,有实修佛法的机会呢!因此得到圆满的佛果,利益众生等于是变成我们的责任,也可以去挑起这个责任呢!但是看看其它的一切如母有情众生,都没有遇到佛法,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首先他们所得到的身体,有一些是投生在地狱之中,有一些投生在鬼道之中,如此投生在三恶趣的情况之下,受到各种各类痛苦的逼迫,在受到痛苦逼迫的时候,那就没有机会能够实修佛法。相反的,现在就我们而言,却有机会能够实修佛法,因此也就有机会去利益如母有情众生,那如何去运用这个机会呢?首先要对于能够得到佛果的方法,它是没有错误的,次第没有错乱的,完全齐备的这个法,先做闻思,之后迅速迅速成就圆满的佛果,得到佛果之后,就能够广大的利益众生。即使在没有成就佛果之前,还在学习的阶段里面,也能够顺着自己的能力去利益众生,而且就利益而言,是使他获得正法产生的帮助,是能够使他得到究竟的利益,如此思唯之后,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首先如何去成办安止,这个成办的方法、得到安止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了,但是得到安止之后,要运用这个安止,所趣入的道路就有世间的道路以及出世间的道路两种情况,因此就总体总体一般来讲,如何趣入于道路,这个要先做一个说明,之后个别个别而言,世间的道路如何而行,分成这两项,这其中我们进行到总体来讲,一般总体来讲,这个道路怎么样子来进行,做一个总说,391页倒数第一行「此三摩地极其宽广,」我们讲到这个段落。
故三摩地极其宽广,等持的内容是非常广泛广大的,这个三摩地是指前面这么多的篇幅内容所谈到、讨论到的安止,或者说等持的这些内容是非常宽广、非常广大的。广大的原因是世间者而言要实修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间者而言要实修的道路,例如小乘,或者是出世间之中大乘的道路,或者是大乘之中密咒乘的道路,做这些实修的时候,一切都要修等持,所以可以说要走一切道路的时候,任何道路要禅修的时候,都要靠这个等持,把这个等持得到了之后,可以运用到各种的道路上面,应用到世间的道路也好,应用到出世间的道路也好,都可以运用上去的,等持的范围就变得非常的广大,因此「此三摩地极其宽广」,这是前面已经说明的。
「故《解深密经》」了解到这一点之后,《解深密经》就开示说(「密义宣说:『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观三摩地摄。』」)大小乘门的一切,大乘跟小乘一切的等持,都可以归纳在安止跟胜观的等持之中,就讲了这么一句话。「故《解深密经》密义宣说」那个「密义」是一个动词,了解了「此三摩地极其宽广」这么一件事情之后,因此之故,《解深密经》里面就这样子开示,可是这里没有用开示的引文,只有讲它的意思,大乘跟小乘一切的等持,都是止观三摩地所摄,都可以归纳在安止跟胜观里面的意思。不过这个经文,在我们前面却有引用到,前面第二个大纲,奢摩他要分成六个大纲,六个大纲里面的第二个大纲,马上就引用到这个经文了,就在奢摩他一开始的地方,(336页)「此中分六」是不是分成六项?「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第二项的解释在337页倒数第五行,「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这是《解深密经》的经文,直接引用经文,但是这个经文的大意,它的意思就在391页最后这一行讲的,所以《解深密经》里面就有讨论到「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观三摩地摄」,因此了解到止跟观非常重要之故,「故欲善巧诸三摩地,应当善巧止观二法。」因为大乘小乘各种的等持,全部都是止观的等持所摄之故,因此如果想要善巧专精等持的话,无论如何一定要先把安止跟胜观这两项,一定要好好的先专精。不管是世间的道路、出世间的道路,出世间的道路之中小乘跟大乘,一切密咒乘的实修,禅修的基础,就在止观这两个项目上面,所以无论如何要先把止跟观这两个项目,要先好好的善巧专精。
应当要善巧的是安止跟胜观这两个项目,其中为什么要产生安止呢?它的必要性何在?总体来讲,必须要得到安止,必要性是很多的,其中主要的必要性,就是因为要引发胜观的证悟,有这个必要性之故,所以后面就谈到(392页第二行)「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义虽多种,」很多的必要性,不过主要的必要性「然主要者是为引发毗钵舍那之证徳。」前面谈到,有必要去善巧精通安止跟胜观这两个项目,为什么有必要去善巧专精它呢?其中必须要善巧专精安止的必要性何在?很多种了,譬如说得到安止之后,我就可以获得身心方面的轻安,那这个也可以当做是安止的必要性。可是有必要得到安止,它主要的必要性是因为要引发内心得到胜观的证悟,为了这个必要性之故,所以有必要去得到安止。
既然安止的目标主要放在要引发内心的胜观,那胜观又是哪一些呢?简单来讲,胜观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把它断除掉,已经出现了,现前的部分,这个部分把它断除掉,这是属于是共通的胜观。另外一种,是把烦恼的种子究竟彻底的把它断除掉,这种不共的胜观。这种不共的胜观只有内道佛教徒里面才有呢!只有内道佛教才能够做这个实修,所以在课本里面谈到「毗钵舍那又有两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毗钵舍那,」能够暂时降伏烦恼现前的部分,这个是粗静相道的胜观–毗钵舍那。第二种是只有佛道,内道徒个别个别的法,特别的法「二.唯佛弟子内道别法,毕竟断除烦恼种子,」这个要靠观修无我真实行相的胜观「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毗钵舍那。」所以第二种是无我的胜慧,第一种是共通的胜观。第二种就是要把种子究竟断灭掉的话,要靠无我的胜观。就分成这两种。
这其中把烦恼现前出现的部分,把它断除掉,要用的方式是粗静相道的胜观,这个胜观所要观修的对境是什么呢?观想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不好的,观修上面的世界是寂静的、是好的,以这种行相来做观修,这种观修的方式,它的对境就是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寂静,这是观修的对境,以这种方式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把它断除掉。可是假设要把烦恼的种子究竟断除掉的这种胜观,它所要修的对境是什么呢?这种胜观修的对境就是空性。可见两者不一样,这两种胜观,共通跟不共,所要修的对境不一样。首先观修粗静相道而言,就一般来讲,粗静相道禅修的方式,外道徒也修这个道路,内道佛教徒也一样修这个道路,但是外道徒修这个道路跟内道佛教徒修这个道路,禅修的方式有一点点不太一样,因为当外道去修粗静相道的时候,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不好的,上方的世界是寂静的、是好的,把上方的世界寂静而且好的部分,当做是究竟所得,究竟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它是寂静、是好的。可是内道佛教徒修粗静相道的时候,却不是把上方的世界当做是究竟所得的目标,但是它是寂静的、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方的世界跟下方的世界比较起来,上方的世界当然更加寂静、更加的好,当然是这个样子嘛!所以仅仅把他当做是寂静,确实是寂静、是好的,这样子来做观修。这种情况之下来观修粗静相道的方式,内道佛教徒里面修粗静相道,小乘也这样观修,大乘也这样观修。
我们看字面上,里面就谈到,(392页第三行)「又有两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毗钵舍那,」对不对?这个字面上已经讲了,外道也修粗静相道,内道也修粗静相道,内道里面小乘也修粗静相道,大乘也修粗静相道,所以称之为共通嘛!首先称之为共通的原因是外道跟内道共通,其次在内道里面大小乘门也共通去修它,所已是共通的「内外大小乘所共」,大家都可以修嘛!不过说大小乘门内道都可以修,是不是小乘要完整的去实修这个道路?而且一定要实修这个道路?那倒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呢?那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会去修这个道路,有些人不必去修这个道路,为什么有些人要修有些人不要修?我们就了解了,一般来讲,行者的根器大致上都会有两种类型。在小乘里面的行者,根器也是两种类型,大乘的行者,根器也是两种类型,有一种是钝根,有一种是利根,就是内心的烦恼它现前出现的这个部分,并不是说力量非常的强大,而且再三产生、再三产生,它不是这个样子。
就是他内心的烦恼会比较薄弱,不是说力量很强大,而且再三出现、再三出现。因此之故,受到烦恼现前出现这个部分的损害、侵犯,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在暂时上,并不是很迫切需要把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所造成的侵犯、伤害,先把它消灭掉,目前而言,这个部分好像不是很迫切需要的一个工作,因为烦恼现前之后造成一个很强烈的伤害,这个部分没有嘛!因此之故,去努力的时候就把烦恼现前的部分、种子的部分,一起努力把它断掉就好了,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不必说我先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断掉,花很大的力气,逐渐逐渐后面再把烦恼的种子灭掉,这样子一段一段的来做,不需要!一开始花力气就连烦恼现前跟种子一起灭掉,这样子来做禅修也就可以了。
但是有一种不是这个样子,钝根的类型,现在烦恼很粗糙,现前的部分很粗糙,力量很强大,因此再三伤害自己、再三伤害自己,那不能够一直等说我要把烦恼的种子一起断掉嘛!也没有这个能力,目前烦恼就已经现前了,造成了侵犯、伤害,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