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64》
講授: 雪歌仁波2009-03-13
聞法意樂
思唯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無論如何要得到所能夠獲的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原因何在呢?因爲我們現在要得到佛果,就其能得方便而言,這個正法我們已經得到了、遇到了,有實修佛法的機會呢!因此得到圓滿的佛果,利益衆生等于是變成我們的責任,也可以去挑起這個責任呢!但是看看其它的一切如母有情衆生,都沒有遇到佛法,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首先他們所得到的身體,有一些是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一些投生在鬼道之中,如此投生在叁惡趣的情況之下,受到各種各類痛苦的逼迫,在受到痛苦逼迫的時候,那就沒有機會能夠實修佛法。相反的,現在就我們而言,卻有機會能夠實修佛法,因此也就有機會去利益如母有情衆生,那如何去運用這個機會呢?首先要對于能夠得到佛果的方法,它是沒有錯誤的,次第沒有錯亂的,完全齊備的這個法,先做聞思,之後迅速迅速成就圓滿的佛果,得到佛果之後,就能夠廣大的利益衆生。即使在沒有成就佛果之前,還在學習的階段裏面,也能夠順著自己的能力去利益衆生,而且就利益而言,是使他獲得正法産生的幫助,是能夠使他得到究竟的利益,如此思唯之後,調整自己的動機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首先如何去成辦安止,這個成辦的方法、得到安止的方法已經講解完畢了,但是得到安止之後,要運用這個安止,所趣入的道路就有世間的道路以及出世間的道路兩種情況,因此就總體總體一般來講,如何趣入于道路,這個要先做一個說明,之後個別個別而言,世間的道路如何而行,分成這兩項,這其中我們進行到總體來講,一般總體來講,這個道路怎麼樣子來進行,做一個總說,391頁倒數第一行「此叁摩地極其寬廣,」我們講到這個段落。
故叁摩地極其寬廣,等持的內容是非常廣泛廣大的,這個叁摩地是指前面這麼多的篇幅內容所談到、討論到的安止,或者說等持的這些內容是非常寬廣、非常廣大的。廣大的原因是世間者而言要實修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間者而言要實修的道路,例如小乘,或者是出世間之中大乘的道路,或者是大乘之中密咒乘的道路,做這些實修的時候,一切都要修等持,所以可以說要走一切道路的時候,任何道路要禅修的時候,都要靠這個等持,把這個等持得到了之後,可以運用到各種的道路上面,應用到世間的道路也好,應用到出世間的道路也好,都可以運用上去的,等持的範圍就變得非常的廣大,因此「此叁摩地極其寬廣」,這是前面已經說明的。
「故《解深密經》」了解到這一點之後,《解深密經》就開示說(「密義宣說:『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觀叁摩地攝。』」)大小乘門的一切,大乘跟小乘一切的等持,都可以歸納在安止跟勝觀的等持之中,就講了這麼一句話。「故《解深密經》密義宣說」那個「密義」是一個動詞,了解了「此叁摩地極其寬廣」這麼一件事情之後,因此之故,《解深密經》裏面就這樣子開示,可是這裏沒有用開示的引文,只有講它的意思,大乘跟小乘一切的等持,都是止觀叁摩地所攝,都可以歸納在安止跟勝觀裏面的意思。不過這個經文,在我們前面卻有引用到,前面第二個大綱,奢摩他要分成六個大綱,六個大綱裏面的第二個大綱,馬上就引用到這個經文了,就在奢摩他一開始的地方,(336頁)「此中分六」是不是分成六項?「一.修習止觀之勝利. 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第二項的解釋在337頁倒數第五行,「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叁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這是《解深密經》的經文,直接引用經文,但是這個經文的大意,它的意思就在391頁最後這一行講的,所以《解深密經》裏面就有討論到「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觀叁摩地攝」,因此了解到止跟觀非常重要之故,「故欲善巧諸叁摩地,應當善巧止觀二法。」因爲大乘小乘各種的等持,全部都是止觀的等持所攝之故,因此如果想要善巧專精等持的話,無論如何一定要先把安止跟勝觀這兩項,一定要好好的先專精。不管是世間的道路、出世間的道路,出世間的道路之中小乘跟大乘,一切密咒乘的實修,禅修的基礎,就在止觀這兩個項目上面,所以無論如何要先把止跟觀這兩個項目,要先好好的善巧專精。
應當要善巧的是安止跟勝觀這兩個項目,其中爲什麼要産生安止呢?它的必要性何在?總體來講,必須要得到安止,必要性是很多的,其中主要的必要性,就是因爲要引發勝觀的證悟,有這個必要性之故,所以後面就談到(392頁第二行)「生此叁摩地奢摩他作意,義雖多種,」很多的必要性,不過主要的必要性「然主要者是爲引發毗缽舍那之證徳。」前面談到,有必要去善巧精通安止跟勝觀這兩個項目,爲什麼有必要去善巧專精它呢?其中必須要善巧專精安止的必要性何在?很多種了,譬如說得到安止之後,我就可以獲得身心方面的輕安,那這個也可以當做是安止的必要性。可是有必要得到安止,它主要的必要性是因爲要引發內心得到勝觀的證悟,爲了這個必要性之故,所以有必要去得到安止。
既然安止的目標主要放在要引發內心的勝觀,那勝觀又是哪一些呢?簡單來講,勝觀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把它斷除掉,已經出現了,現前的部分,這個部分把它斷除掉,這是屬于是共通的勝觀。另外一種,是把煩惱的種子究竟徹底的把它斷除掉,這種不共的勝觀。這種不共的勝觀只有內道佛教徒裏面才有呢!只有內道佛教才能夠做這個實修,所以在課本裏面談到「毗缽舍那又有兩種,一.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毗缽舍那,」能夠暫時降伏煩惱現前的部分,這個是粗靜相道的勝觀–毗缽舍那。第二種是只有佛道,內道徒個別個別的法,特別的法「二.唯佛弟子內道別法,畢竟斷除煩惱種子,」這個要靠觀修無我真實行相的勝觀「修習無我真實行相毗缽舍那。」所以第二種是無我的勝慧,第一種是共通的勝觀。第二種就是要把種子究竟斷滅掉的話,要靠無我的勝觀。就分成這兩種。
這其中把煩惱現前出現的部分,把它斷除掉,要用的方式是粗靜相道的勝觀,這個勝觀所要觀修的對境是什麼呢?觀想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不好的,觀修上面的世界是寂靜的、是好的,以這種行相來做觀修,這種觀修的方式,它的對境就是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寂靜,這是觀修的對境,以這種方式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把它斷除掉。可是假設要把煩惱的種子究竟斷除掉的這種勝觀,它所要修的對境是什麼呢?這種勝觀修的對境就是空性。可見兩者不一樣,這兩種勝觀,共通跟不共,所要修的對境不一樣。首先觀修粗靜相道而言,就一般來講,粗靜相道禅修的方式,外道徒也修這個道路,內道佛教徒也一樣修這個道路,但是外道徒修這個道路跟內道佛教徒修這個道路,禅修的方式有一點點不太一樣,因爲當外道去修粗靜相道的時候,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的、不好的,上方的世界是寂靜的、是好的,把上方的世界寂靜而且好的部分,當做是究竟所得,究竟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它是寂靜、是好的。可是內道佛教徒修粗靜相道的時候,卻不是把上方的世界當做是究竟所得的目標,但是它是寂靜的、是好的,爲什麼呢?因爲上方的世界跟下方的世界比較起來,上方的世界當然更加寂靜、更加的好,當然是這個樣子嘛!所以僅僅把他當做是寂靜,確實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來做觀修。這種情況之下來觀修粗靜相道的方式,內道佛教徒裏面修粗靜相道,小乘也這樣觀修,大乘也這樣觀修。
我們看字面上,裏面就談到,(392頁第叁行)「又有兩種,一.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毗缽舍那,」對不對?這個字面上已經講了,外道也修粗靜相道,內道也修粗靜相道,內道裏面小乘也修粗靜相道,大乘也修粗靜相道,所以稱之爲共通嘛!首先稱之爲共通的原因是外道跟內道共通,其次在內道裏面大小乘門也共通去修它,所已是共通的「內外大小乘所共」,大家都可以修嘛!不過說大小乘門內道都可以修,是不是小乘要完整的去實修這個道路?而且一定要實修這個道路?那倒不是的。爲什麼不是呢?那意思就是說有些人會去修這個道路,有些人不必去修這個道路,爲什麼有些人要修有些人不要修?我們就了解了,一般來講,行者的根器大致上都會有兩種類型。在小乘裏面的行者,根器也是兩種類型,大乘的行者,根器也是兩種類型,有一種是鈍根,有一種是利根,就是內心的煩惱它現前出現的這個部分,並不是說力量非常的強大,而且再叁産生、再叁産生,它不是這個樣子。
就是他內心的煩惱會比較薄弱,不是說力量很強大,而且再叁出現、再叁出現。因此之故,受到煩惱現前出現這個部分的損害、侵犯,沒有那麼嚴重,因此在暫時上,並不是很迫切需要把煩惱現前這個部分所造成的侵犯、傷害,先把它消滅掉,目前而言,這個部分好像不是很迫切需要的一個工作,因爲煩惱現前之後造成一個很強烈的傷害,這個部分沒有嘛!因此之故,去努力的時候就把煩惱現前的部分、種子的部分,一起努力把它斷掉就好了,以這種方式來進行,不必說我先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斷掉,花很大的力氣,逐漸逐漸後面再把煩惱的種子滅掉,這樣子一段一段的來做,不需要!一開始花力氣就連煩惱現前跟種子一起滅掉,這樣子來做禅修也就可以了。
但是有一種不是這個樣子,鈍根的類型,現在煩惱很粗糙,現前的部分很粗糙,力量很強大,因此再叁傷害自己、再叁傷害自己,那不能夠一直等說我要把煩惱的種子一起斷掉嘛!也沒有這個能力,目前煩惱就已經現前了,造成了侵犯、傷害,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