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4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經非常嚴重了,不能說我要連種子一起完全把它消滅掉,現在也沒有這個能力,也不能夠等待,所以現在的工作要做的是,花大的力氣,先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把它消滅掉,等到這個部分工作做完,再慢慢進行到去消滅種子的部分,必須按照這個方式來進行的。有這樣的一個根器,這是鈍根的。所以在小乘裏面,行者也是兩種情況了,大小乘裏面,行者也是兩種情況了。

  因此屬于鈍根類型的話,要先透過觀修,把煩惱現前的部分先滅掉,之後再逐漸逐漸的把煩惱的種子滅掉。但是就利根而言,煩惱現前這個部分威力不是非常強大,造成的傷害也不是非常嚴重,所以並不需要我先透過一個觀修,只是把現前的部分把它滅掉,這個工作並不需要做,現在禅修的時候,就是一起連現前的部分連種子的部分,一起把它滅掉,這個工作要做。可見這兩種類型不管怎麼講,滅掉種子,兩種類型都需要滅掉的。但是僅僅只是滅掉現前的這個部分,就利根而言,並不需要去做,現在我進行一個觀修,這個觀修,我僅僅單純只是要滅掉現前的部分,這種禅修對利根來講,不需要做。那利根者要做的是什麼?現在所進行的禅修是要把現前的部分、種子的部分,一起全部都斷掉,這個工作要做,這個禅修要做。但是說我現在進行的禅修,僅僅單純只是去對付現前的部分,就利根來講,這種禅修並不需要做。可是呢,就利根的禅修也好,鈍根的禅修也好,滅掉種子這個部分,顯然都要做,不管如何,哪一種類型都要做,爲什麼呢?因爲種子如果不滅掉的話,那根本不會得到解脫,所以後面的文字就談到了。

  「前是圓滿支分,」前者是什麼呢?就是共通的勝觀,滅掉煩惱現前的禅修,那個是屬于圓滿的支分,「非必不可少,」並不是說不能夠缺少的,就是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有的話就能夠産生圓滿的一些幫助,沒有的話,也沒有關系,可是「後是必不可少之支。」後者是不共的勝觀,內道佛教徒的勝觀,要滅掉煩惱種子的勝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缺少的。可見這兩種裏面,圓滿的支分有的話,再增加一些幫助,沒有的話,也不會有什麼關系。但是第二種,鈍根也好,利根也好,那顯然都需要,不管是誰都不能夠欠缺,所以後者是必不可少的分支。既然它是不能夠欠缺的分支,那就表示它非常重要,要很重視,因此之故,後面的文字就談到,因爲後者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分支,「故求解脫者,應生能證無我真實毗缽舍那。」它非常重要,所以「求解脫者」無我真實義的勝觀一定要有,不能夠欠缺。

  「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前面所討論、所開示的,僅僅只是把煩惱現前滅掉的這種粗靜相道,共通的部分就是非必不可少分支,不是不能夠沒有的那個分支,那個部分並不是說一定有需要,前面談到了嘛,那個部分不是說一定要有,它不是說必不可少的。可是無我的真實性了悟的這個勝觀,那就不可缺少,一定要有的,原因何在呢?爲什麼粗靜相道,共通勝觀的這個部分,它不是必不可少,可是後面的無我真實性了悟的這個勝觀,不共勝觀的這個部分,卻是不可欠缺、不能沒有的,爲什麼呢?這個部分要做一個說明,首先就是若得到前面所說的第一靜慮未到地所攝的正奢摩他,這個「正奢摩他」安止,安止就非常多種了,那麼多種裏面,初靜慮所攝的安止,二靜慮的安止,叁靜慮的安止,四靜慮的安止,再上去就是空無邊處的安止,識無邊處的安止,無所有處的安止跟有頂天的安止,這類型就非常的多。

  在這麼多的安止裏面,二靜慮天(二禅天)、叁靜慮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沒有得到,也沒有什麼關系,也不是說一定要得到,沒有也沒有關系的。所以至尊仁波切在這裏談到「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我們前面談到的這麼多,說要成辦安止,要得到安止,那個安止是哪個階段的安止?前面談到安止的類型這麼多嘛,是初靜慮的安止哦,得到前面所說的安止是第一靜慮(初靜慮)未到地所攝的正奢摩他,就是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得到這一個安止就可以了,所以前面這麼多的內容討論到的安止,講的都是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這個部分得到就可以了,因爲假設得到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二靜慮的安止沒有得到,叁靜慮的安止沒有得到,這個都沒有關系,因爲都不會障礙得到解脫,所以初靜慮的安止那當然就要得到,得到了也就可以了。

  那得到了這個安止之後,「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以上是初靜慮以上,就算沒有得到初靜慮以上及無色界的奢摩他,沒有得到以上的靜慮,沒有得到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還有四個無色界的安止,這個沒有得到呢,都沒有關系,但是「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依彼止」依彼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就前面我們講的這麼多內容的安止,靠著這個安止去修習勝觀,什麼勝觀呢?這裏談到的勝觀,是不共的勝觀,勝觀不是兩種類型嗎?靠著初靜慮的安止去修習不共的勝觀,就是無我真實性的勝觀,把這個勝觀好好禅修之後,就能夠把輪回的束縛完全滅掉了,就能夠得到解脫,靠著這個方式就能夠得到解脫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二靜慮、叁靜慮甚至四無色界的安止,沒有也沒有關系,也可以沒有,意思就是粗靜相道沒有禅修也可以,也沒有關系,因爲一樣會得到解脫。

  二靜慮天以上,叁靜慮天以上,這些安止沒有、不觀修、沒有得到,也可以的!總之,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沒有得到,也沒有關系,也可以的。意思就是說,爲了要得到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精勤努力去做實修,這些實修沒有做,也沒有關系。那爲了要得到這些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要很勤快努力去做什麼工作?做什麼禅修?那就粗靜相道,要觀修下方的世界粗糙、不好,上方的世界寂靜、好,繼續繼續不斷的做觀修,這樣繼續持續的觀修下去,慢慢就會得到二靜慮天的安止,叁靜慮天的安止,一直到四無色界的安止,就逐漸逐漸都會得到的。所以說這些安止,沒有也沒有關系,沒有得到也沒有什麼關系,也可以,意思就是指粗靜相道的觀修,就算沒有觀修,也可以的,這個實修不做,也沒有關系,也可以的。不做的情況之下,是靠著我們前面這麼多篇幅所討論到的安止,這初靜慮天的安止,只要這個部分得到了之後,靠著這個安止去修了悟無我的勝觀,靠著這個觀修,照樣可以脫離輪回,一樣的可以得到解脫。

  總而言之,僅僅只是針對煩惱的現前部分,要修粗靜相道的勝觀,共通的勝觀,這個部分不做也沒有什麼關系,它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分支,就是少了它也沒有什麼關系,少了它照樣可以得到解脫的意思,因此在我得到解脫上面,不是一定要靠它,少了它沒有關系,解脫照樣可以得到,原因是因爲二禅天以上的安止,如果想要得到的話,那必須透過粗靜相道的禅修,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寂靜,這個部分要繼續的努力,很勤快去做禅修,禅修之後逐漸逐漸慢慢的二靜慮天的安止得到了,再慢慢的叁靜慮天的安止又得到了,這樣一步一步上去的,所以這些安止,後面二靜慮天以上的安止,假設要得到的話,一定要靠粗靜相道,就是共通的勝觀,這樣一步一步修上去的。但是二禅天以上的安止就算沒有,也可以,也沒有什麼關系,那就是說粗靜相道的觀修,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不用修,那也可以的。

  所以這個段落,是要成立第一項,因爲前面談到有兩項,就392頁的第四行「前是圓滿支分」圓滿支分就是能夠産生幫助,有的話能夠有更多的幫助,這稱之爲「圓滿支分,非必不可少」,我們剛剛是解釋這一項目。但是後者,不共的勝觀是「必不可少」,對不對?一個是「非必不可少」,一個是「必不可少」,這裏談到「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這個內容一直到「系縛而得解脫」,就過了叁行「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到這裏爲止,是要成立第一項,就是粗靜相道是一個「非必不可少」的,不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也沒有什麼關系的,這個解釋要成立出這一項。

  其次要說明後面那一項,爲什麼是「必不可少」,就是第二項不共的勝觀,無我的勝觀,這不能欠缺啊!這個不能沒有的,不能沒有的原因何在?「若未通達未能修習無我真實,僅由前說正奢摩他,及依彼所發世間毗缽舍那,斷無所有下現行煩惱得有頂心,然終不能脫離生死。」這個要成立出第二項,就是後者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原因何在?「若未通達」通達是首先無我真實義要證悟,證悟之後那還不夠,接下來要不斷的串習,那個「修習」是串習,所以若未通達無我真實義,未能串習無我真實義,要這樣連在一起。要先通達,通達之後要串習,假設這個不做的話,要跳到隔壁,然終不能脫離輪回,假設這個不做的話,就不能脫離輪回了。這個不做,僅僅靠著前面所說的正奢摩他,前面這麼多篇幅討論的初靜慮天的安止,僅僅得到這個安止,不能夠脫離輪回的。再過去靠著這個安止引發世間的毗缽舍那,就是引發世間的勝觀,粗靜相道的世間勝觀,斷無所有天(就是有頂天)以下的一切的煩惱現行,得到有頂天的內心的話,無所有世界以下的一切煩惱現行就全部斷掉了嘛,就算到達這裏,也是不能脫離輪回。假設欠缺了無我真實義的證悟、串習,那始終就不能脫離輪回了。因此之故,無我真實義串習的這個部分,是屬于一個不可少的分支。

  392頁第五行「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一直到「如贊應贊」前面那裏「然終不能脫離輪回」,這四行的內容就是要成立前面講的兩項,就是前項粗靜相道共通的勝觀,是「非必不可少」,還有要成立出第二項,就是後面不共的勝觀,不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