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3講▪P4

  ..續本文上一頁知等等八斷行。所以要斷掉的是五種過失,然後對治是八斷行,這個做好了之後,就會逐漸的得到九住心,慢慢的把五種毛病斷除掉,用什麼去斷除五種毛病?用八斷行,憶念正知等等的八斷行。這樣把毛病斷除掉之後,當然逐漸的就得到九住心了(「其次獲得第九住心,」),這都是《辨中邊分別論》裏面所談到的。到了得到九住心之後,從九住心那個時後,先産生心輕安,身輕安,然後得到身輕安之樂,心輕安之樂。身輕安之樂跟心輕安之樂的時後,這個樂本身的力量都很強大,樂的力量強大的時後,對等持都會造成傷害,所以這時後要運用對治,讓這個樂逐漸逐漸的減少,到這個樂變成對等持有所幫助,不會造成妨害,適當的情況之下,在這種適當的身心輕安之樂的攝持之下,去得到這個安止,這樣的一個過程是共通的軌則,一切皆共「從此引發妙輕安等,一切皆共。」這些都是共通的軌則,顯教乘門也是如此,密咒乘門也是如此。這個部分,《辨中邊分別論》裏面所談到的,這個共通的軌則,這個部分,顯乘、密咒乘門沒有差別的,這個都是需要的,因此這樣子的一個叁摩地(安止)的內容,那範圍很廣大(「此叁摩地極其寬廣,」)。

  不僅如此,安止的産生要靠九住心,依于九住心的方式,最後逐漸的産生安止,可是在九住心的前面,還要靠一個無過失等持,所以我們看前面的大綱,大家還記得的話,前面先講引發無過失等持之理,再過來靠無過失等持引發住心次第,是不是分成這兩項?這兩項裏面,就算是前面無過失等持部份的內容,也是顯教跟密咒乘門共通的,所以那個部分談到引發無過失的等持方法的部分,也是顯密共通的,也不是顯教乘門而已,顯密共通的,這個要看第一個大綱,無過失的等持要結束的時候,349頁,「引生無過叁摩地法」那個部分結束的地方就有談到,應該在374頁倒數第二行「此乃一切以念正知遠離沈掉修叁摩地心一境性共同教授」有沒有?前面談到「故廣抉擇」,這個是引生無過叁摩地,怎麼樣去引生無過叁摩地,這是靠憶念跟正知遠離沈掉,修叁摩地心一境性共同的教授,這是共同的教授哦!「不應執此」是性相乘門個別的法,不能把無過叁摩地這個部分觀修,當做是「相乘」就是性相乘門個別的法,就是顯教乘門需要,密咒乘門不需要,不能這麼想「非咒所須」,因爲「無上瑜伽續中」也談到「是所共故」。

  所以連無過失等持那個部分,都還是顯密共通的,之後「如叁補止初章第二品」這個地方是能立因,用經文來支持,當能立因。我們今天的講述到此。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

  :剛才在四類補特伽羅當中的最後一類,那宗大師說「非未通達真無我義」這裏的通達指的是現證嗎?

  :(無中文翻譯)

  :那如果這樣子的話,第叁項跟第四項的差別只是在大小乘宗義主張裏面再做解釋,是嗎?就是它跟第叁類、第四類補特伽羅的差別裏面,是不是大小乘的差別?

  :第叁項跟第四項的差別,或者是可以這樣子講的,因爲第四項裏面談到的就是菩薩成佛,所以講的是大乘,因此講的是大乘資糧道,第四項講的是大乘資糧道呢,那我們就可以了解,第叁項應該就是講小乘的資糧道跟加行道,小乘的資糧道跟加行道是世間的道路嘛,這樣子來講的話,也是合理的呢!

  :我想請問一下,就是剛剛那個《俱舍論》,那叁句看不太懂,請仁波切解釋一下,就是「佛麟喻菩提,依邊定一坐,前順解脫分。」

  :那個《俱舍論》裏面談到的,第一個是佛,其次麟喻菩提,「麟喻」是骐麟喻(獨覺)。佛是第一個;「麟喻」是指獨覺,獨覺的類型裏面,像骐麟一樣的獨覺,所以叫骐麟喻,用骐麟來做比喻,所以骐麟喻的獨覺。「菩提」是得到自己的菩提,成就佛果的話,得到佛的菩提,成就獨覺的話,得到獨覺的菩提。所以他們要得到菩提的時候,怎麼得到提呢?「依邊定一坐」,依邊呢,邊邊是第四靜慮的正行,就是最後就得到第四靜慮,就在第四靜慮的那個時候,四靜慮的正行那個時候,那就是禅定的邊邊,「一坐」就在那一坐裏面,得到他的菩提的。

  「前順解脫分」,在那個前面,「順解脫分」是資糧道,假設是骐麟喻獨覺的話,要經過一百劫累積資糧,在的資糧道裏面,假設是導師佛陀的話,在祂的前面順解脫分,要經過叁個無數劫累積資糧,當做祂的資糧道,之後在祂成就菩提的時候,就在第四靜慮的邊邊,第四靜慮正行的那個時候,一坐裏面,一坐就是同時得到的意思,就是加行道的暖位,後面的四個道路同時得到,一坐裏面就得到,同時就得到,可是在得到自己的菩提的前面,那就有「順解脫分」資糧道,獨覺要一百劫,如果是導師佛果的話,前面要經過叁個無數劫。

  但是這裏面沒有談到聲聞,因爲聲聞裏面有談到二十僧伽,二十種類型的僧伽,聲聞裏面從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到最後羅漢果,這每一個階段裏面,經常有談到四向四住,即使是預流果裏面,都還有好幾種類型,有的還要投生七次呢,來七次的,這種類型很多,因此之故,就聲聞而言,就算是得到聲聞的聖者果位之後,都還要再投生好幾次,這種類型都還有很多,各種各類類型很多,因此在聲聞裏面,不能講從加行道的暖位到成就自己的菩提之間,一坐就得到,沒有這種說法,但是獨覺跟成佛,就跟他們不一樣,獨覺跟得到究竟的佛果的話,那就是加行道的暖位到無學道,這可以一坐之中就得到,所以這裏才講佛跟麟喻的獨覺,沒有講聲聞,因爲聲聞就算得到預流果聖者之後,投生好幾次,都還有很多呢!很多種類型。不過現在談到這整個的說法呢,都是《俱舍論》裏面的主張,是屬于小乘的宗義。我們今天的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3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