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下辈子成佛,我不喜欢这辈子成佛,不是这个意思,字面上虽然是这样的一个文字,但是解释要看一下,至尊仁波切是怎么做解释,在391页第三行「又菩萨成佛,虽一生补处亦必来世,」所以前面「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应该这样做解释,菩萨要成就佛果的时候,「一生补处」就是这辈子是最后一世,下辈子成就佛果的那种菩萨,他也是还要停留这一辈子,「一生补处」就是在这一辈子上面停留一辈子,他也是要等到下辈子才会成佛的那种菩萨,是指这个意思。
这个把他当做有法,当做主题,那这样的一种人来当做第四种类型,不过这个说法要成佛的话,现在是当做最后一辈子,下辈子才会成佛,这个解释底下会谈到,在第六行「非无著菩萨自许如是」就是前面谈到的菩萨成佛,一生补处亦必等来世才会成佛,这种说法「非无著菩萨自许如是」不是他自己的主张,往前面那一行「此顺小乘教成佛道理」所以这里谈到的是小乘的主张,是《俱舍论》里面所谈到的主张,但不是无著菩萨自己的主张,在《俱舍论》,小乘的书里面谈到的类型,说成佛的话,怎么样子成就佛果呢?要经过三个无数劫,广大的累积资粮,资粮道走完了之后进入加行道,从加行道的暖位开始,就是在下一辈子成佛之前,下一辈子从加行道的暖位开始,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四道呢,在一座上面就完成了,这种说法就是小乘的主张,小乘成佛的道理这样做解释的。所以要经过三个无数劫成佛,可是三个无数劫都在资粮道,最后那一辈子「虽一生补处亦必来世,于最后有从加行道四道俱生,」最后来世的那个时候,从加行道的暖位开始,之后四道同时俱生,一起产生,就是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然后证得佛果。所以在成佛的那一辈子的前面,要经过三个无数劫,都在资粮道喔,这小乘解释成佛的方式是这样成佛的。
大乘不是这样的解释,成佛固然是经过三个无数劫,可是在大乘的解释里面,资粮道跟加行道要花掉一个无数劫的时间,之后不清净的七个地又要花一个无数劫的时间,清净的三个地又花一个无数劫的时间,所以经过三个无数劫的时间成就佛果,这是大乘的解释。但现在这里谈到的是按照小乘的说法来解释的。如果按照小乘的说法来解释,一生补处的这位菩萨,那意思就是指他在资粮道嘛!「菩萨成佛,虽一生补处」就是他还在资粮道的段落,等到他的下一世,就到加行道的暖位,暖位开始那个时候必定成就佛果。如果下世成佛的这样一个人,现在这一辈子他一生补处还没有成佛,那这辈子在什么段落呢?当然在资粮道的段落。所以这样的一位资粮道的人做为有法,那这种资粮道的人就跟前面第三个类型一样了,也可以说他是出世间道,也可以说他是世间的道路,为什么说他是世间的道路?因为他是资粮道位者嘛!他还在资粮道上面来做禅修的一个人,所以跟前面第三个段落的解释一样了,他也是属于世间的道路,但是这个世间的道路,不是指轮回世间跟解脱世间这样的一个世间的道路,不是指那个世间的道路,是指凡夫跟圣者两个对照之下凡夫部分的世间道路。
看一下至尊仁波切解释文字的内容,「又菩萨成佛,虽一生补处亦必来世,」一生补处的话,就这辈子还没有得到圣者位,「亦必来世」就是来世才要成佛,那这辈子就还是一个凡夫,还是在资粮道,「于最后有从加行道四道俱生,」最后有,就是最后那一辈子,成佛的那一辈子,他「从加行道四道俱生」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四道,就在那一辈子就会得到,「于一生补处时圣道不起,」在他这一生补处的时候,成佛前面的那一辈子,「圣道不起」这个时候当然没有得到圣者位,因为圣者位下辈子才会得到,下辈子得到圣者位的时候,下辈子就成佛。所以在一生补处的时候,最后那一辈子的时候,成佛之前的那一辈子,那「圣道不起」当然没有证得圣者位。
把那个「又菩萨成佛,虽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当做有法,「亦必来世,于最后有从加行道四道俱生,于一生补处时圣道不起」这个当做能立因,圣道不起之故,所以呢,「故“名”于现法唯往世间道,」加上一个「名」把他称为,这是所立宗。就是「菩萨成佛,虽一生补处」应可以把他称之为「现法唯往世间道」,因为前面「加行道四道俱生,于一生补处时圣道不起」之故。所以前面「圣道不起」那一段,当能立因,后面「现法唯往世间道」这个当所立宗,这样做解释的。要加一个「名」,「故名于现法唯往世间道」,加上一个「名」的意思就是指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世间道,因为他还没得到圣者位,要下一辈子才圣者位,然后「四道俱生」,所以这一辈子还在资粮道,没有得到圣者位,是不是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世间道?可以呀!可以把它名为是世间道的意思就是指,也可以把它名为是出世间道的路,所以第三种类型跟第四种类型都是一样的,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世间道,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出世间道,所以「非未通达真无我义。」不是指这个人还没有证悟无我的意义哦,他已经过三个无数劫广大的累积资粮,下一辈子即将成佛,这样的一个人,那不能说他这辈子没有证悟无我的意义嘛!
《声闻地》里面的内容有谈到,「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那这样的说明,不是圣者无着的主张,所以至尊仁波切在后面要去除疑问,因为有人会这样子想:《声闻地》里面所写的,是圣者无着的主张吗?大概是他的主张哦,应该是这个样子。不是的!后面至尊仁波切就要去除疑问,说这不是圣者无着的主张,「如《俱舍论》云:『佛麟喻菩提,依边定一坐,前顺解脱分。』」现在谈到第四种类型,是顺着小乘主张成佛的道理来做说明,不是圣者无着他自己的主张。(「此顺小乘教成佛道理,非无著菩萨自许如是。」)
前面的四种类型都修安止,修安止的四种补特伽罗,那这四种类型讲解完毕。这四种类型的人都在观修安止,这里面外道也有,内道也有,四种类型里面第一种是外道,后面那三种是内道,内道里面未入道者也有,已经入道者也有,即将成佛者也有,不过即将成佛的这一部分的说明是属于随顺于小乘的主张,这并不是大乘的主张。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切的这四种类型的人都要观修安止,观修安止都是他的基础,外道也需要,内道也需要;内道里面未入道者也需要,已入道者也需要。全部都需要安止,因此之故,「由是」就是由前面所谈到的道理,「外道修粗静相道伏烦恼现行,内佛弟子修无我义断烦恼根本,」把烦恼断掉,连根本都断掉,「皆须先得如前所说奢摩他定(安止)。故前所说此奢摩他,是内外道诸瑜伽师伏断烦恼所依根本。」所以实在是非常的重要。
「又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三摩地,即大乘中若显密乘诸瑜伽师,一切皆须修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共通都要走的道路,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因此安止的这个部分,也不能说只有外道修,也不能说只有内道修;也不能说只有共通乘门修,也不能说只有密咒乘门修,也不能说只有显教乘门修,为什么?因为全部都要修,每一个走道路的人,凡是只要修道,要进步的话,这一切道路的基础就是安止,这一点一定要了解的,就是第六行那个「由是」由前面我们谈到的这几个道理,四种类型的讲解,由前面的道理,就可以了解后面这一点,归纳出来的意思,可以了解到「共所行道」,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的行者共通要行的道路,是最为根本的部分,这个意义就可以了解的。
底下又有一些疑问,就是观于密咒乘门的情况,密咒乘门的阶段,难道也是这个样子吗?所以又有疑问存在,就前面谈到大乘跟小乘,大乘里面显教跟密咒乘门,那这些全部都要靠这个等持安止,做为道路进步的一个基础,因此它是非常重要,前面就这样开示了「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把这个做了一个说明。那前面至尊仁波切「此奢摩他」是怎样一个奢摩他呢?就前面谈了很多的内容,就这样的一个安止、等持,这些的内容就解释了,解释的是「共所行道最要根本」,这样解释之后,那是不是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呢?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安止的内容,密咒乘门的时候,恐怕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吧?密咒乘门的禅修,应该有一些特别之处,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吧?就这样提出来了,就有一个疑问,所以要把这个疑问去除掉。
「又咒教所说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缘差别,谓缘形像或缘三昧耶相,或缘种子字等,及除少份生定方便差别而外,」这个显教乘门修安止跟密咒乘门大概一点点小小的差别总是会有的,就是这里谈到的「谓缘形像或缘三昧耶相」。首先观修空性,空性之中出现种子字,由种子字转变成为法器,那个「或缘三昧耶相」是法器,代表性质的法器,再由法器转变成为本尊身。就是缘取本尊身的形象,这一种方式;还有缘取前面法器的形象,一种方式;或者更往前面还有一个种子字,缘取种子字来做观修,又有一种方式。这个只是所缘对境有所差别,「唯除少分所缘差别」少分对象有所差别嘛,这个部分在显教乘门里面就没有谈到了。缘取种子字、法器、本尊身,这个显教乘门没有谈到,不过这个仅仅只是所缘对境有所差别而已。其次产生禅定等持的方法,也许有一些差别,「及除少份生定方便差别」这个有一点点的差别,譬如说观修脉轮,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因为心气同转之故,所以心专住在脉轮上面,粗分的气收摄,当然粗分的心就会收摄,妄念减少,容易产生禅定,这个是一些禅修的方式不一样而已,除此之外,整体都是一样的。
整体的方式是什么?《辨中边分别论》里面谈到的,「其断懈怠等三摩地五种过失,即能对治依止正念(忆念)及正知等。」那个「等」就是八断行,忆念正…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