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下輩子成佛,我不喜歡這輩子成佛,不是這個意思,字面上雖然是這樣的一個文字,但是解釋要看一下,至尊仁波切是怎麼做解釋,在391頁第叁行「又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亦必來世,」所以前面「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應該這樣做解釋,菩薩要成就佛果的時候,「一生補處」就是這輩子是最後一世,下輩子成就佛果的那種菩薩,他也是還要停留這一輩子,「一生補處」就是在這一輩子上面停留一輩子,他也是要等到下輩子才會成佛的那種菩薩,是指這個意思。
這個把他當做有法,當做主題,那這樣的一種人來當做第四種類型,不過這個說法要成佛的話,現在是當做最後一輩子,下輩子才會成佛,這個解釋底下會談到,在第六行「非無著菩薩自許如是」就是前面談到的菩薩成佛,一生補處亦必等來世才會成佛,這種說法「非無著菩薩自許如是」不是他自己的主張,往前面那一行「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所以這裏談到的是小乘的主張,是《俱舍論》裏面所談到的主張,但不是無著菩薩自己的主張,在《俱舍論》,小乘的書裏面談到的類型,說成佛的話,怎麼樣子成就佛果呢?要經過叁個無數劫,廣大的累積資糧,資糧道走完了之後進入加行道,從加行道的暖位開始,就是在下一輩子成佛之前,下一輩子從加行道的暖位開始,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道呢,在一座上面就完成了,這種說法就是小乘的主張,小乘成佛的道理這樣做解釋的。所以要經過叁個無數劫成佛,可是叁個無數劫都在資糧道,最後那一輩子「雖一生補處亦必來世,于最後有從加行道四道俱生,」最後來世的那個時候,從加行道的暖位開始,之後四道同時俱生,一起産生,就是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然後證得佛果。所以在成佛的那一輩子的前面,要經過叁個無數劫,都在資糧道喔,這小乘解釋成佛的方式是這樣成佛的。
大乘不是這樣的解釋,成佛固然是經過叁個無數劫,可是在大乘的解釋裏面,資糧道跟加行道要花掉一個無數劫的時間,之後不清淨的七個地又要花一個無數劫的時間,清淨的叁個地又花一個無數劫的時間,所以經過叁個無數劫的時間成就佛果,這是大乘的解釋。但現在這裏談到的是按照小乘的說法來解釋的。如果按照小乘的說法來解釋,一生補處的這位菩薩,那意思就是指他在資糧道嘛!「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就是他還在資糧道的段落,等到他的下一世,就到加行道的暖位,暖位開始那個時候必定成就佛果。如果下世成佛的這樣一個人,現在這一輩子他一生補處還沒有成佛,那這輩子在什麼段落呢?當然在資糧道的段落。所以這樣的一位資糧道的人做爲有法,那這種資糧道的人就跟前面第叁個類型一樣了,也可以說他是出世間道,也可以說他是世間的道路,爲什麼說他是世間的道路?因爲他是資糧道位者嘛!他還在資糧道上面來做禅修的一個人,所以跟前面第叁個段落的解釋一樣了,他也是屬于世間的道路,但是這個世間的道路,不是指輪回世間跟解脫世間這樣的一個世間的道路,不是指那個世間的道路,是指凡夫跟聖者兩個對照之下凡夫部分的世間道路。
看一下至尊仁波切解釋文字的內容,「又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亦必來世,」一生補處的話,就這輩子還沒有得到聖者位,「亦必來世」就是來世才要成佛,那這輩子就還是一個凡夫,還是在資糧道,「于最後有從加行道四道俱生,」最後有,就是最後那一輩子,成佛的那一輩子,他「從加行道四道俱生」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四道,就在那一輩子就會得到,「于一生補處時聖道不起,」在他這一生補處的時候,成佛前面的那一輩子,「聖道不起」這個時候當然沒有得到聖者位,因爲聖者位下輩子才會得到,下輩子得到聖者位的時候,下輩子就成佛。所以在一生補處的時候,最後那一輩子的時候,成佛之前的那一輩子,那「聖道不起」當然沒有證得聖者位。
把那個「又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一生補處」當做有法,「亦必來世,于最後有從加行道四道俱生,于一生補處時聖道不起」這個當做能立因,聖道不起之故,所以呢,「故“名”于現法唯往世間道,」加上一個「名」把他稱爲,這是所立宗。就是「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應可以把他稱之爲「現法唯往世間道」,因爲前面「加行道四道俱生,于一生補處時聖道不起」之故。所以前面「聖道不起」那一段,當能立因,後面「現法唯往世間道」這個當所立宗,這樣做解釋的。要加一個「名」,「故名于現法唯往世間道」,加上一個「名」的意思就是指可以把它稱之爲是世間道,因爲他還沒得到聖者位,要下一輩子才聖者位,然後「四道俱生」,所以這一輩子還在資糧道,沒有得到聖者位,是不是可以把它稱之爲是世間道?可以呀!可以把它名爲是世間道的意思就是指,也可以把它名爲是出世間道的路,所以第叁種類型跟第四種類型都是一樣的,也可以把它稱之爲是世間道,也可以把它稱之爲出世間道,所以「非未通達真無我義。」不是指這個人還沒有證悟無我的意義哦,他已經過叁個無數劫廣大的累積資糧,下一輩子即將成佛,這樣的一個人,那不能說他這輩子沒有證悟無我的意義嘛!
《聲聞地》裏面的內容有談到,「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于現法」那這樣的說明,不是聖者無著的主張,所以至尊仁波切在後面要去除疑問,因爲有人會這樣子想:《聲聞地》裏面所寫的,是聖者無著的主張嗎?大概是他的主張哦,應該是這個樣子。不是的!後面至尊仁波切就要去除疑問,說這不是聖者無著的主張,「如《俱舍論》雲:『佛麟喻菩提,依邊定一坐,前順解脫分。』」現在談到第四種類型,是順著小乘主張成佛的道理來做說明,不是聖者無著他自己的主張。(「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非無著菩薩自許如是。」)
前面的四種類型都修安止,修安止的四種補特伽羅,那這四種類型講解完畢。這四種類型的人都在觀修安止,這裏面外道也有,內道也有,四種類型裏面第一種是外道,後面那叁種是內道,內道裏面未入道者也有,已經入道者也有,即將成佛者也有,不過即將成佛的這一部分的說明是屬于隨順于小乘的主張,這並不是大乘的主張。總之,歸納起來就是一切的這四種類型的人都要觀修安止,觀修安止都是他的基礎,外道也需要,內道也需要;內道裏面未入道者也需要,已入道者也需要。全部都需要安止,因此之故,「由是」就是由前面所談到的道理,「外道修粗靜相道伏煩惱現行,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斷煩惱根本,」把煩惱斷掉,連根本都斷掉,「皆須先得如前所說奢摩他定(安止)。故前所說此奢摩他,是內外道諸瑜伽師伏斷煩惱所依根本。」所以實在是非常的重要。
「又大小乘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叁摩地,即大乘中若顯密乘諸瑜伽師,一切皆須修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觀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共通都要走的道路,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本。因此安止的這個部分,也不能說只有外道修,也不能說只有內道修;也不能說只有共通乘門修,也不能說只有密咒乘門修,也不能說只有顯教乘門修,爲什麼?因爲全部都要修,每一個走道路的人,凡是只要修道,要進步的話,這一切道路的基礎就是安止,這一點一定要了解的,就是第六行那個「由是」由前面我們談到的這幾個道理,四種類型的講解,由前面的道理,就可以了解後面這一點,歸納出來的意思,可以了解到「共所行道」,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觀的行者共通要行的道路,是最爲根本的部分,這個意義就可以了解的。
底下又有一些疑問,就是觀于密咒乘門的情況,密咒乘門的階段,難道也是這個樣子嗎?所以又有疑問存在,就前面談到大乘跟小乘,大乘裏面顯教跟密咒乘門,那這些全部都要靠這個等持安止,做爲道路進步的一個基礎,因此它是非常重要,前面就這樣開示了「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觀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把這個做了一個說明。那前面至尊仁波切「此奢摩他」是怎樣一個奢摩他呢?就前面談了很多的內容,就這樣的一個安止、等持,這些的內容就解釋了,解釋的是「共所行道最要根本」,這樣解釋之後,那是不是就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呢?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安止的內容,密咒乘門的時候,恐怕大概不是這個樣子吧?密咒乘門的禅修,應該有一些特別之處,可能不是這個樣子吧?就這樣提出來了,就有一個疑問,所以要把這個疑問去除掉。
「又咒教所說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緣差別,謂緣形像或緣叁昧耶相,或緣種子字等,及除少份生定方便差別而外,」這個顯教乘門修安止跟密咒乘門大概一點點小小的差別總是會有的,就是這裏談到的「謂緣形像或緣叁昧耶相」。首先觀修空性,空性之中出現種子字,由種子字轉變成爲法器,那個「或緣叁昧耶相」是法器,代表性質的法器,再由法器轉變成爲本尊身。就是緣取本尊身的形象,這一種方式;還有緣取前面法器的形象,一種方式;或者更往前面還有一個種子字,緣取種子字來做觀修,又有一種方式。這個只是所緣對境有所差別,「唯除少分所緣差別」少分對象有所差別嘛,這個部分在顯教乘門裏面就沒有談到了。緣取種子字、法器、本尊身,這個顯教乘門沒有談到,不過這個僅僅只是所緣對境有所差別而已。其次産生禅定等持的方法,也許有一些差別,「及除少份生定方便差別」這個有一點點的差別,譬如說觀修脈輪,心安住在什麼地方?因爲心氣同轉之故,所以心專住在脈輪上面,粗分的氣收攝,當然粗分的心就會收攝,妄念減少,容易産生禅定,這個是一些禅修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除此之外,整體都是一樣的。
整體的方式是什麼?《辨中邊分別論》裏面談到的,「其斷懈怠等叁摩地五種過失,即能對治依止正念(憶念)及正知等。」那個「等」就是八斷行,憶念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