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故于现法亦唯能往世间之道」应该是于现法,现法是这辈子,应该是于这辈子只能走世间的道路。再过来能立因、原因,「以」就是因为,「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静行相毗钵舍那故」因为他只有修住分,或者只有修粗静相道的胜观,这都是世间的道路。因此之故,以这个能立因,去成立他的这辈子只能走世间的道路,之后「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静行相毗钵舍那故」这个当能立因,那么又说应该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除了这二者之外,那他不能修出世间的道路吗?应该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就除了这二种方式之外,这个有法本身,应该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不乐修于无我义观慧思择,或虽乐修,然不能了真无我义」之故,以这个来做为前面原因的支持,所以除了修住分或修粗静相道之外,他没有办法修出世间的道路。没有办法修出世间的道路的原因何在?要嘛对于无我意义的观慧思择,他不喜欢,钝根嘛!不能真正的了知无我的意义。所以前面那个不乐修或者是没有能力,来支持他只能修住分或者是粗静相道。以只能修住分或粗静相道来成立出他这辈子只能走世间的道路。

  第三种人是什么样子呢?看《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三. 根性虽利善跟未熟」,至尊仁波切字面上做一个解释,391页第二行「又诸利根佛弟子众,虽能悟解真无我义,」那个「根性虽利」意思是指利根佛弟子了悟无我的意义,「善跟未熟」的意思是「若谛现观善根未熟,」谛现观的善根还没有成熟,这样做解释。《声闻地》的经文里面,利根什么意思呢?未成熟又是什么意思呢?利根是他已经证悟了无我的意义,未成熟是指谛现观(谛现智)的善根他还没有成熟。所以内道里面利根的弟子,对于无我的意义,很通彻的了解,但是对于无我的意义,又还没有得到现证,这种人做为有法。在现证的部分,我们地道里面有谈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共有五个道路,五个道路里面在见道的时候开始,对于无我的意义,会得到一个现证,此外在前面的资粮跟加行这二者,对无我的意义,都还没有得到现证。现在这里所谈到的,就是还没有证悟见道位的人,因为他还没有得到见道位,因为从得到见道位开始,那就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还没有得到见道位的话,前面就是资粮跟加行,资粮跟加行的话,是属于世间的道路,世间道路的段落,对无我的意义,了悟当然有了悟,只是还没有现证,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属于出世间的道路,只能是属于世间的道路。所以现在就在世间的道路上面,正在进行观修的这样一个人,来做为有法。可见这里谈到世间的道路指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指他是在轮回里面流转的道路,不是这个意思,是指把凡跟圣做一个相对的比较而言,可见这里谈到的世间道,跟前面就不太一样了。

  就前面谈到的,把这样的一个人当做主体,当做主词,当做有法,说他是走世间的道路,是因为谛现证的善根没有成熟,因此之故「则于现法亦不能生诸出世间无漏圣道,」在这辈子还没有证悟无漏圣道,还没有证悟到见道位,就是这辈子出世间的无漏圣者的道路他还不能够产生,出世间的无漏圣者的道路就是初地见道位。这样一个人呢,他这辈子还没有能力去得到见道位,因此就说他只是走世间的道路,但意思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去修无我的胜观,不是指这个意思的。不是说他没有办法去修无我的胜观,不是指这个意思,是指他这辈子没有证悟到,没有办法现证无我,得到圣者位,这辈子还没有这个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走的是世间的道路,不是出世间的道路,是这样子讲的。现在把世间的道路跟出世间的道路,分成两种类型,我们先这样子做一个解释了。出世间的道路,分成两种类型,就是观修无我的意义,从得到见道位开始,观修无我的意义之后,现证无我,现证空性,之后就得到见道位,从见道位开始,那变成出世间的道路,如果把见道位开始当做出世间的道路的话,那现在谈到的这个有法,第三种人,显然没有,因为他没有得到见道位,没有现证无我,这个显然没有,因为这个部分他没有之故,因此就把他说成是走世间的道路,所以这里「故名唯往世间道,」有没有?有一个「名」字,前面都没有讲「名」,是不是?前面都没有谈到「名」,只有这里讲,前面第一种讲「故唯能往世间之道」(390页倒数第二行),第二种人是(391页第一行)「故于现法亦唯能往世间之道」,都没有用「名」这个字,只有第三种人「故名唯往世间道」用「名」这个字。前面那两种都很肯定说它就是世间道,现在这里是说可以把他称之为世间道,所以这种人虽然是利根,可是对无我的意义还没有了悟,就是还没有现证(「非缘无我不能修习毗钵舍那。」),在没有现证的情况之下,他是不是修出世间的道路?当然是修出世间的道路是没有错,问题是他没有证得无我的意义,没有得到现证,因此之故,在没有得到现证的情况之下,把它称之为他走的是世间的道,可见这里谈到的世间道,是把它界定在哪里呢?凡夫跟圣者对照之下的世间道,因为凡夫跟圣者比较之下,这两种分类里面凡夫的道路,把它称之为世间的道路,圣者的道路呢,把它称之为出世间的道路。这个是世间道路的一种解释,就是得到见道位开始,称之为出世间的道路,没有得到见道位的话,前面资粮跟加行,也算是世间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把它称之为世间道,就是指这第三种人,是这种意思的。

  除此之外,有一种解释是,世间的道路解释成在轮回里面的继续流转流转的那种道路,就称之为世间的道路。这两种里面呢,现在这里解释的世间道,是指凡夫跟圣者对照之下那个凡夫的道路,把它称之为世间的道路,见道位以上,把它称之为出世间的道路。这个人还没有得到见道位,没有现证无我,在这种情况之下,「故名」,就把它称之为他只是走在世间的道路,还没有走到出世间的道路,对不对?所以就算他是资粮跟加行,可是也不是出世间的道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圣者位,这是从凡夫跟圣者这两种类型来比较的,来讨论的。假设说是从脱离世间、脱离轮回的道路而言,有一种是在轮回里面流转的道路,世间的道路,脱离轮回的道路才称之为出世间的道路,如果是这种角度来看的话,那资粮跟加行都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因为透过这个道路可以脱离轮回,脱离世间嘛!所以如果是这种角度来看的话,资粮跟加行道,也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但是我们这里,是用凡夫跟圣者对照之下来看的话,那它是属于世间的道路。

  出世间的道路,我们把它用两种方式来做解释,会比较明了的,就是在轮回里面继续的流转流转,没有脱离轮回的世间,这样的一种道路,这个是世间的道路,但就算是这种道路,也还没有进入到资粮跟加行,它还是世间的道路,因为它是在轮回里面流转的道路。离开了这个之后,已经进入了资粮跟加行道之后,又是一个世间的道路,因为它是属于凡夫,凡夫异生的道路,是脱离轮回得到解脱的道路,可是还是称之为凡夫世间的道路,因为还没有得到圣者位嘛!因此之故,解脱轮回跟轮回流转这两种类型里面,这个是未入道者,这样的一个世间道路,解脱轮回跟在轮回里面流转,这两种类型里面的世间道路,是指未入道者,这个范围就要比较小。凡夫跟圣者两相对照底下的这一个未入道者,指的是凡夫。凡圣两种对照之下,那个世间道指的是凡夫。所以首先未入道者是世间的凡夫,轮回里面不断流转的,但是就算已经入道者,在凡圣之中,他还是属于凡夫,例如进入资粮跟加行,这是已经入道者哦,在资粮跟加行哦,可是他还是属于世间的道路,那就有分成这两种类型了,在凡圣之下的区分里面,他是世间的道路,已经入道者。在解脱跟轮回里面流转的道路而言,里面的世间道路呢,是未入道者,所以未入道者那个部分,范围比较小。

  这样子解释了,就是在凡夫跟圣者这两种类型里面的世间道,这个的范围要比较大一点。之后解脱跟轮回流转的道路里面的世间道呢,这个世间道范围要比较小一点点,因为凡是解脱跟轮回流转道路里面的凡夫道,一定是凡夫跟圣者两种分类里面的世间的道路,一定要这个样子。可是凡夫跟圣者分类里面的世间的道路,那就不一定是解脱跟轮回流转里面的世间道,不一并哦,举例而言,譬如说资粮跟加行是凡圣两种分类里面的世间的道路,可是他就不是解脱跟轮回流转里面的世间道路,就不是嘛!所以凡圣分类里面那个比较大,解脱跟轮回流转那个部分范围就比较小。

  因此资粮道跟加行道而言,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世间的道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说它是出世间的道路,因此就变成第三种类型跟第四种类型,所以第三种类型会把它称之为「故名唯往世间道」会加一个「名」,因此之故把它称为他是走在世间的道路呢!

  然后第四个应该也是「故」,「故于现法唯“名”往世间道」应该也是要加一个「名」,并不是他不能证悟无我的意义,那也要加一个「名」,「故于现法唯名往世间道」第四个也是这样子。

  在解脱跟轮回这两种类型的世间道路里面,把解脱当做出世间的道路,把轮回当做世间的道路。在解脱跟轮回这种类型里面的世间道路来讲的话,从凡夫跟圣者两种类型去看它的话,那百分之买肯定是世间的道路,因此不必说把它称之为世间的道路,它很肯定的是世间的道路,所以第一种类型跟第二种类型,都很明白的谈到「故唯能往世间之道」,都直接讲了它就是世间的道路。我们休息一下。

  第四种类型,看《声闻地》里面的经文谈到「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不是在这辈子呢!不过这个字面上的内容不要产生误会,这个菩萨他不乐来世证得佛果,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的!那个「乐」好像热切去追求,我喜欢这辈子成佛,我喜…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