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于現法亦唯能往世間之道」應該是于現法,現法是這輩子,應該是于這輩子只能走世間的道路。再過來能立因、原因,「以」就是因爲,「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靜行相毗缽舍那故」因爲他只有修住分,或者只有修粗靜相道的勝觀,這都是世間的道路。因此之故,以這個能立因,去成立他的這輩子只能走世間的道路,之後「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靜行相毗缽舍那故」這個當能立因,那麼又說應該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除了這二者之外,那他不能修出世間的道路嗎?應該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就除了這二種方式之外,這個有法本身,應該是不能修其它的道路,爲什麼呢?因爲「不樂修于無我義觀慧思擇,或雖樂修,然不能了真無我義」之故,以這個來做爲前面原因的支持,所以除了修住分或修粗靜相道之外,他沒有辦法修出世間的道路。沒有辦法修出世間的道路的原因何在?要嘛對于無我意義的觀慧思擇,他不喜歡,鈍根嘛!不能真正的了知無我的意義。所以前面那個不樂修或者是沒有能力,來支持他只能修住分或者是粗靜相道。以只能修住分或粗靜相道來成立出他這輩子只能走世間的道路。
第叁種人是什麼樣子呢?看《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叁. 根性雖利善跟未熟」,至尊仁波切字面上做一個解釋,391頁第二行「又諸利根佛弟子衆,雖能悟解真無我義,」那個「根性雖利」意思是指利根佛弟子了悟無我的意義,「善跟未熟」的意思是「若谛現觀善根未熟,」谛現觀的善根還沒有成熟,這樣做解釋。《聲聞地》的經文裏面,利根什麼意思呢?未成熟又是什麼意思呢?利根是他已經證悟了無我的意義,未成熟是指谛現觀(谛現智)的善根他還沒有成熟。所以內道裏面利根的弟子,對于無我的意義,很通徹的了解,但是對于無我的意義,又還沒有得到現證,這種人做爲有法。在現證的部分,我們地道裏面有談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一共有五個道路,五個道路裏面在見道的時候開始,對于無我的意義,會得到一個現證,此外在前面的資糧跟加行這二者,對無我的意義,都還沒有得到現證。現在這裏所談到的,就是還沒有證悟見道位的人,因爲他還沒有得到見道位,因爲從得到見道位開始,那就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還沒有得到見道位的話,前面就是資糧跟加行,資糧跟加行的話,是屬于世間的道路,世間道路的段落,對無我的意義,了悟當然有了悟,只是還沒有現證,在這個時候,還不能屬于出世間的道路,只能是屬于世間的道路。所以現在就在世間的道路上面,正在進行觀修的這樣一個人,來做爲有法。可見這裏談到世間的道路指的是什麼呢?並不是指他是在輪回裏面流轉的道路,不是這個意思,是指把凡跟聖做一個相對的比較而言,可見這裏談到的世間道,跟前面就不太一樣了。
就前面談到的,把這樣的一個人當做主體,當做主詞,當做有法,說他是走世間的道路,是因爲谛現證的善根沒有成熟,因此之故「則于現法亦不能生諸出世間無漏聖道,」在這輩子還沒有證悟無漏聖道,還沒有證悟到見道位,就是這輩子出世間的無漏聖者的道路他還不能夠産生,出世間的無漏聖者的道路就是初地見道位。這樣一個人呢,他這輩子還沒有能力去得到見道位,因此就說他只是走世間的道路,但意思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去修無我的勝觀,不是指這個意思的。不是說他沒有辦法去修無我的勝觀,不是指這個意思,是指他這輩子沒有證悟到,沒有辦法現證無我,得到聖者位,這輩子還沒有這個能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走的是世間的道路,不是出世間的道路,是這樣子講的。現在把世間的道路跟出世間的道路,分成兩種類型,我們先這樣子做一個解釋了。出世間的道路,分成兩種類型,就是觀修無我的意義,從得到見道位開始,觀修無我的意義之後,現證無我,現證空性,之後就得到見道位,從見道位開始,那變成出世間的道路,如果把見道位開始當做出世間的道路的話,那現在談到的這個有法,第叁種人,顯然沒有,因爲他沒有得到見道位,沒有現證無我,這個顯然沒有,因爲這個部分他沒有之故,因此就把他說成是走世間的道路,所以這裏「故名唯往世間道,」有沒有?有一個「名」字,前面都沒有講「名」,是不是?前面都沒有談到「名」,只有這裏講,前面第一種講「故唯能往世間之道」(390頁倒數第二行),第二種人是(391頁第一行)「故于現法亦唯能往世間之道」,都沒有用「名」這個字,只有第叁種人「故名唯往世間道」用「名」這個字。前面那兩種都很肯定說它就是世間道,現在這裏是說可以把他稱之爲世間道,所以這種人雖然是利根,可是對無我的意義還沒有了悟,就是還沒有現證(「非緣無我不能修習毗缽舍那。」),在沒有現證的情況之下,他是不是修出世間的道路?當然是修出世間的道路是沒有錯,問題是他沒有證得無我的意義,沒有得到現證,因此之故,在沒有得到現證的情況之下,把它稱之爲他走的是世間的道,可見這裏談到的世間道,是把它界定在哪裏呢?凡夫跟聖者對照之下的世間道,因爲凡夫跟聖者比較之下,這兩種分類裏面凡夫的道路,把它稱之爲世間的道路,聖者的道路呢,把它稱之爲出世間的道路。這個是世間道路的一種解釋,就是得到見道位開始,稱之爲出世間的道路,沒有得到見道位的話,前面資糧跟加行,也算是世間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之下把它稱之爲世間道,就是指這第叁種人,是這種意思的。
除此之外,有一種解釋是,世間的道路解釋成在輪回裏面的繼續流轉流轉的那種道路,就稱之爲世間的道路。這兩種裏面呢,現在這裏解釋的世間道,是指凡夫跟聖者對照之下那個凡夫的道路,把它稱之爲世間的道路,見道位以上,把它稱之爲出世間的道路。這個人還沒有得到見道位,沒有現證無我,在這種情況之下,「故名」,就把它稱之爲他只是走在世間的道路,還沒有走到出世間的道路,對不對?所以就算他是資糧跟加行,可是也不是出世間的道路,因爲他還沒有得到聖者位,這是從凡夫跟聖者這兩種類型來比較的,來討論的。假設說是從脫離世間、脫離輪回的道路而言,有一種是在輪回裏面流轉的道路,世間的道路,脫離輪回的道路才稱之爲出世間的道路,如果是這種角度來看的話,那資糧跟加行都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因爲透過這個道路可以脫離輪回,脫離世間嘛!所以如果是這種角度來看的話,資糧跟加行道,也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但是我們這裏,是用凡夫跟聖者對照之下來看的話,那它是屬于世間的道路。
出世間的道路,我們把它用兩種方式來做解釋,會比較明了的,就是在輪回裏面繼續的流轉流轉,沒有脫離輪回的世間,這樣的一種道路,這個是世間的道路,但就算是這種道路,也還沒有進入到資糧跟加行,它還是世間的道路,因爲它是在輪回裏面流轉的道路。離開了這個之後,已經進入了資糧跟加行道之後,又是一個世間的道路,因爲它是屬于凡夫,凡夫異生的道路,是脫離輪回得到解脫的道路,可是還是稱之爲凡夫世間的道路,因爲還沒有得到聖者位嘛!因此之故,解脫輪回跟輪回流轉這兩種類型裏面,這個是未入道者,這樣的一個世間道路,解脫輪回跟在輪回裏面流轉,這兩種類型裏面的世間道路,是指未入道者,這個範圍就要比較小。凡夫跟聖者兩相對照底下的這一個未入道者,指的是凡夫。凡聖兩種對照之下,那個世間道指的是凡夫。所以首先未入道者是世間的凡夫,輪回裏面不斷流轉的,但是就算已經入道者,在凡聖之中,他還是屬于凡夫,例如進入資糧跟加行,這是已經入道者哦,在資糧跟加行哦,可是他還是屬于世間的道路,那就有分成這兩種類型了,在凡聖之下的區分裏面,他是世間的道路,已經入道者。在解脫跟輪回裏面流轉的道路而言,裏面的世間道路呢,是未入道者,所以未入道者那個部分,範圍比較小。
這樣子解釋了,就是在凡夫跟聖者這兩種類型裏面的世間道,這個的範圍要比較大一點。之後解脫跟輪回流轉的道路裏面的世間道呢,這個世間道範圍要比較小一點點,因爲凡是解脫跟輪回流轉道路裏面的凡夫道,一定是凡夫跟聖者兩種分類裏面的世間的道路,一定要這個樣子。可是凡夫跟聖者分類裏面的世間的道路,那就不一定是解脫跟輪回流轉裏面的世間道,不一並哦,舉例而言,譬如說資糧跟加行是凡聖兩種分類裏面的世間的道路,可是他就不是解脫跟輪回流轉裏面的世間道路,就不是嘛!所以凡聖分類裏面那個比較大,解脫跟輪回流轉那個部分範圍就比較小。
因此資糧道跟加行道而言,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世間的道路,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又可以說它是出世間的道路,因此就變成第叁種類型跟第四種類型,所以第叁種類型會把它稱之爲「故名唯往世間道」會加一個「名」,因此之故把它稱爲他是走在世間的道路呢!
然後第四個應該也是「故」,「故于現法唯“名”往世間道」應該也是要加一個「名」,並不是他不能證悟無我的意義,那也要加一個「名」,「故于現法唯名往世間道」第四個也是這樣子。
在解脫跟輪回這兩種類型的世間道路裏面,把解脫當做出世間的道路,把輪回當做世間的道路。在解脫跟輪回這種類型裏面的世間道路來講的話,從凡夫跟聖者兩種類型去看它的話,那百分之買肯定是世間的道路,因此不必說把它稱之爲世間的道路,它很肯定的是世間的道路,所以第一種類型跟第二種類型,都很明白的談到「故唯能往世間之道」,都直接講了它就是世間的道路。我們休息一下。
第四種類型,看《聲聞地》裏面的經文談到「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于現法」不是在這輩子呢!不過這個字面上的內容不要産生誤會,這個菩薩他不樂來世證得佛果,是不是這個意思呢?不是的!那個「樂」好像熱切去追求,我喜歡這輩子成佛,我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