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3》
讲授: 雪歌仁波2009-03-06
闻法意乐
今天是殊胜的节庆的日子,是神变月,特别是从初一到十五,是重要的节庆,所谓的神变月是指佛陀薄伽梵跟其他的导师,进行神变方面的比赛,在那个时候佛陀薄伽梵是一切智,因此从各个方面都打败他们,不管跟哪一位导师比赛,佛陀薄伽梵在任何方面都能够获得胜利。因此之故,我们现在留下来的节庆来庆祝这个庆典。在庆祝这个庆典的时候,因为是殊胜的庆典,那我们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以前传统的习惯是从初一到十五号之间,一般来讲当然都要广大的积聚资粮,其次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在寺庙里面就是立宗,之后辩经,之后给予格西的学位。然后在念诵方面,要念很多的赞颂文,念咏佛陀的赞颂文,印度、西藏历代有很多的大博士,写了很多佛陀的赞颂文,在这段时间里面,就要念诵各种各类的赞颂文,同时内心要好好的思惟一下,忆念以前佛陀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打败其他的导师,忆念佛陀薄伽梵的伟大。现在辩经的方式也是表示那时候打败其他导师,也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不过我们今天在这里,当然没有办法进行辩经,可是我们学习广论教法的讲说跟听闻,学习广论里面内容的时候,这里面也有辩经的味道,仔细读一读广论里面有没有谈到呢?或有谓曰:有人这样讲,之后把这个讲法破除掉,这个是辩经比赛的一个味道在里面嘛!所以也等于是庆祝,类似像庆祝神变月呢!所以心理面要感到非常的高兴,而且随喜以前佛陀薄伽梵能够战胜一切其他的导师,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胜利,在这一点感到非常的高兴,同时内心也要赞叹佛陀薄伽梵的功德、事迹,以这个方式来庆祝,在教法的讲说跟听闻,也是庆祝这个庆典,因此我要追随佛陀薄伽梵,正如佛陀薄伽梵断掉一切的障碍之后,成就自他二利彻底圆满的果位一样,因此之故,我也要如此学习,之后证得佛果,如此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科判上我们进行到390页倒数第六行,现在进行到已经获得安止之后,接下来靠着我所得到的安止,要去走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整体来做一个说明,现在我们就在这个段落,整体说明这个段落,整体说明是指就算是要进行世间的道路也要靠得到安止,要进行出世间的道路也要靠得到安止,这一点要先做一个说明。世间的道路要靠着安止之后来进行,那就表示有这么一位行者,走世间道路这么一个人。其次,出世间的道路也要靠安止,那就表示有一种补特伽罗,有一种人,他得到安止之后,他就趣入出世间的道路,那又一种人,所以有两种人。这两种人里面,首先说明一下,走世间道路这样一个行者,什么样子?先做一个说明,课本里面390页倒数第六行「若得前说奢摩他作意,有几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不趣出世间道而趣世间道?」就是得到安止之后,有走世间道路的人,也有走出世间道路的人,那走世间道路的这一位行者,这个部分先做一个说明。
「如《声闻地》云:」在《声闻地》里面有谈到过,「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种,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指佛教)根性钝劣先修止行,三. 根性虽利善跟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不是这辈子)。」这个是《声闻地》里面谈到有四种,这四种情况后面至尊仁波切要做一个解释,「外道瑜伽师」那个句子开始是讲第一种,倒数第二行「又正法中佛诸弟子」讲的是第二种,391页第二行「又诸利根佛弟子众」是第三种,第三行「又菩萨成佛」是第四种,所以每一段都有解释。
一项一项每一个段落做说明,「外道瑜伽师一切得如前说奢摩他者,」这个句子在《声闻地》里面讲的非常简略,《声闻地》里面讲「略有四种,一.一切外道」可是一切外道这个字,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个解释,他说在外道的瑜伽师之中,一切得到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安止(奢摩他),得到安止这样一个外道,一切外道的话,当然不能解释成所有的外道,不一定说所有的外道都修安止,没有说所有的外道全部都得到安止,所有的外道全部都禅修瑜伽,也没有这样讲,所以前面说一切的外道,这意思应该是指外道的瑜伽师里面,凡是得到前面所说的安止的那种瑜伽师,那他们干嘛呢?他们得到安止之后,可是「然于无我无观察慧观择而修,」如果说修出世间的道路,这个「然于无我无观察慧观择而修」是指出世间的道路要修的话,要这个样子修,可是他们没有。所以如果走的是出世间的道路,那必须对于无我要用观察慧观择而修,这个就变成出世间的道路,有必要这样子做。可是他们没有,他们对于无我没有用观察慧观择而修,为什么没有这样子修呢?因为「彼于无我不信解故,」这是原因,「故」是讲原因,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呢?得到安止,他们为什么不用观察慧去修无我?因为不信解,因为不喜欢,因为于无我用观察慧观择而修,要去观修无我,可是外道主张有我,我是成立的,所以对于无我的这些教法,不信解,不喜欢,所以也不会去修无我,原因是因为对于无我这个部分不信解,不喜欢之故。
在不喜欢的情况之下,得到安止之后,那他们做什么呢?「或唯修此无分别止,」这些外道的瑜伽师,已经得到安止的瑜伽师里面,「或」就是有一些,有一些单独只有修无分别的止,就是专一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一心完全没影散乱,只有修这样一个止而已,一种。或者是还有另外一种,修胜观,但不修无我的胜观,「或更进修粗静相道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胜观,他更进一步的去修胜观,但不是修无我的胜观,那他修什么胜观?修粗静相道,就是第二种。「故唯能往世间之道。」所以外道里面就有两种情形,因此之故,故就是因此,这两种道路呢,都是只能走世间的道路。仅仅止是修无分别的止,也是世间的道路,修粗静相道,也是世间的道路,所已用那个「故」,故只有纯粹都是世间的道路。
这一个能修者是谁呢?外道瑜伽师里面,一切得到安止的瑜伽师,他修的道路呢,要嘛只有单独修专一不散乱的安止,或只是更进一步的修胜观的话,只有修粗静相道,因此之故,这两种道路都是属于世间的道路,所已得到一个结论「故」,不管走哪一条道路,都只是世间的道路。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要看一下《声闻地》里面的「二.于正法中根性钝劣先修止行」在正法里面,以前学过安止,但是根性迟钝,钝根者的意思,这个部分至尊仁波切怎么解释呢?「又正法中佛诸弟子,」正法就是指佛法,因为前面第一项讲的是外道,第二项开始讲的是佛法,正法的意思就是指佛法、佛教,在佛教的弟子里面,「若是钝根」假设他是一个钝根,于安止「于奢摩他先多修习,故不乐修于无我义观慧思择,或虽乐修,然不能了真无我义(不能真正的了悟的意义),故于现法亦唯能往世间之道(因此之故这一辈子只能往世间的道路),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静行相毗钵舍那故。」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佛教徒,以前修安止的时候只有修安住修,在安止方面只有修专一安住,「于奢摩他先多修习」就是以前修安止,只有修安住修,专一安住来修,只有修这个样子,而且在这个部分的观修,串习的非常强烈,「先多修习」就是串习的非常强烈,在安住修的这个部分,再三加强、再三加强,只有安止的这个部分的安住修,非常的重视,特别的加强,只有靠这这个方式来禅修,串习的很强烈,但是他又是一个钝根,这一个当做我们要谈的有法,就是主体。
那这个有法,这个主体,他仅仅只有走世间的道路,为什么呢?后面就列出了两个原因,「故不乐修于无我义观慧思择」第一个原因是这样子一个钝根者,用观察慧去修无我这个部分的分析,要分析要做观修,这个部分他不喜欢。第二个就算他喜欢的话,可是对无我的意义,他也没有办法了解,「或虽乐修,然不能了真无我义」他也没有办法了解无我的意义,没有能力去了解,要嘛不喜欢,不喜欢用观慧去思择分析无我到底是什么来做观修。要嘛就算想要做,但是无我的意义很深奥没有办法了解,所以没有办法做。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这两种原因,「故于现法亦唯能往世间之道」他只能走在世间的道路上。确实是这个样子,对不对?我们看内道佛教徒里面,类型很多种,有一种弟子仅仅只是喜欢作课诵,仅仅只是喜欢参加法会,要观修空性呢,没有!不喜欢。对于积集资粮的活动兴致冲冲,很喜欢;要禅修,要分析空性的意义,不喜欢。那有一种喜欢做观修也只是喜欢修安止的部分,就是对于分析思辨的这些思惟,他还是不喜欢。
如果是钝根的话,很难了解无我的意义,无我的意义要做很多的思惟,这很难了解,所以现在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有法,这样一个主体,就是像这样子的一个钝根的弟子,那这种钝根的弟子,他只能走世间的道路。因为不乐观修无我的意义,或者只是喜欢也不能了解,因此他只能走世间的道路,那走世间的道路到底怎么修呢,就跟前面一样了,391页第一行「以唯修住分」如果他这种人,钝根弟子走世间道路的话,他就只有修住分,他就只有修安止住分的部分,好好的做一个观修。或者说只有修粗静相道的胜观,也会这样子修。所以修的话,不会修出世间的道路,只有修世间的道路。那修世间的道路怎么修呢?只有修安止住分的部分,或者修粗静相道的部分,只用这种方式来做禅修,那这两种都是世间的道路,以这个方式来做的。
这个句子如果要解释的话,「正法中佛诸弟子,若是钝根」于奢摩他先多修习」做为有法,就是于奢摩他先多修习之钝根,这个做为有法、主词。然后立宗,立宗就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