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63》
講授: 雪歌仁波2009-03-06
聞法意樂
今天是殊勝的節慶的日子,是神變月,特別是從初一到十五,是重要的節慶,所謂的神變月是指佛陀薄伽梵跟其他的導師,進行神變方面的比賽,在那個時候佛陀薄伽梵是一切智,因此從各個方面都打敗他們,不管跟哪一位導師比賽,佛陀薄伽梵在任何方面都能夠獲得勝利。因此之故,我們現在留下來的節慶來慶祝這個慶典。在慶祝這個慶典的時候,因爲是殊勝的慶典,那我們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以前傳統的習慣是從初一到十五號之間,一般來講當然都要廣大的積聚資糧,其次在這一段時間裏面,在寺廟裏面就是立宗,之後辯經,之後給予格西的學位。然後在念誦方面,要念很多的贊頌文,念詠佛陀的贊頌文,印度、西藏曆代有很多的大博士,寫了很多佛陀的贊頌文,在這段時間裏面,就要念誦各種各類的贊頌文,同時內心要好好的思惟一下,憶念以前佛陀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打敗其他的導師,憶念佛陀薄伽梵的偉大。現在辯經的方式也是表示那時候打敗其他導師,也是這樣的一個代表,不過我們今天在這裏,當然沒有辦法進行辯經,可是我們學習廣論教法的講說跟聽聞,學習廣論裏面內容的時候,這裏面也有辯經的味道,仔細讀一讀廣論裏面有沒有談到呢?或有謂曰:有人這樣講,之後把這個講法破除掉,這個是辯經比賽的一個味道在裏面嘛!所以也等于是慶祝,類似像慶祝神變月呢!所以心理面要感到非常的高興,而且隨喜以前佛陀薄伽梵能夠戰勝一切其他的導師,在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勝利,在這一點感到非常的高興,同時內心也要贊歎佛陀薄伽梵的功德、事迹,以這個方式來慶祝,在教法的講說跟聽聞,也是慶祝這個慶典,因此我要追隨佛陀薄伽梵,正如佛陀薄伽梵斷掉一切的障礙之後,成就自他二利徹底圓滿的果位一樣,因此之故,我也要如此學習,之後證得佛果,如此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正講
科判上我們進行到390頁倒數第六行,現在進行到已經獲得安止之後,接下來靠著我所得到的安止,要去走世間的道路也好,出世間的道路也好,整體來做一個說明,現在我們就在這個段落,整體說明這個段落,整體說明是指就算是要進行世間的道路也要靠得到安止,要進行出世間的道路也要靠得到安止,這一點要先做一個說明。世間的道路要靠著安止之後來進行,那就表示有這麼一位行者,走世間道路這麼一個人。其次,出世間的道路也要靠安止,那就表示有一種補特伽羅,有一種人,他得到安止之後,他就趣入出世間的道路,那又一種人,所以有兩種人。這兩種人裏面,首先說明一下,走世間道路這樣一個行者,什麼樣子?先做一個說明,課本裏面390頁倒數第六行「若得前說奢摩他作意,有幾種補特伽羅,于現法中不趣出世間道而趣世間道?」就是得到安止之後,有走世間道路的人,也有走出世間道路的人,那走世間道路的這一位行者,這個部分先做一個說明。
「如《聲聞地》雲:」在《聲聞地》裏面有談到過,「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于現法樂往世間道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種,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指佛教)根性鈍劣先修止行,叁. 根性雖利善跟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于現法(不是這輩子)。」這個是《聲聞地》裏面談到有四種,這四種情況後面至尊仁波切要做一個解釋,「外道瑜伽師」那個句子開始是講第一種,倒數第二行「又正法中佛諸弟子」講的是第二種,391頁第二行「又諸利根佛弟子衆」是第叁種,第叁行「又菩薩成佛」是第四種,所以每一段都有解釋。
一項一項每一個段落做說明,「外道瑜伽師一切得如前說奢摩他者,」這個句子在《聲聞地》裏面講的非常簡略,《聲聞地》裏面講「略有四種,一.一切外道」可是一切外道這個字,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個解釋,他說在外道的瑜伽師之中,一切得到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安止(奢摩他),得到安止這樣一個外道,一切外道的話,當然不能解釋成所有的外道,不一定說所有的外道都修安止,沒有說所有的外道全部都得到安止,所有的外道全部都禅修瑜伽,也沒有這樣講,所以前面說一切的外道,這意思應該是指外道的瑜伽師裏面,凡是得到前面所說的安止的那種瑜伽師,那他們幹嘛呢?他們得到安止之後,可是「然于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如果說修出世間的道路,這個「然于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是指出世間的道路要修的話,要這個樣子修,可是他們沒有。所以如果走的是出世間的道路,那必須對于無我要用觀察慧觀擇而修,這個就變成出世間的道路,有必要這樣子做。可是他們沒有,他們對于無我沒有用觀察慧觀擇而修,爲什麼沒有這樣子修呢?因爲「彼于無我不信解故,」這是原因,「故」是講原因,爲什麼他們不這樣做呢?得到安止,他們爲什麼不用觀察慧去修無我?因爲不信解,因爲不喜歡,因爲于無我用觀察慧觀擇而修,要去觀修無我,可是外道主張有我,我是成立的,所以對于無我的這些教法,不信解,不喜歡,所以也不會去修無我,原因是因爲對于無我這個部分不信解,不喜歡之故。
在不喜歡的情況之下,得到安止之後,那他們做什麼呢?「或唯修此無分別止,」這些外道的瑜伽師,已經得到安止的瑜伽師裏面,「或」就是有一些,有一些單獨只有修無分別的止,就是專一安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一心完全沒影散亂,只有修這樣一個止而已,一種。或者是還有另外一種,修勝觀,但不修無我的勝觀,「或更進修粗靜相道毗缽舍那,」毗缽舍那是勝觀,他更進一步的去修勝觀,但不是修無我的勝觀,那他修什麼勝觀?修粗靜相道,就是第二種。「故唯能往世間之道。」所以外道裏面就有兩種情形,因此之故,故就是因此,這兩種道路呢,都是只能走世間的道路。僅僅止是修無分別的止,也是世間的道路,修粗靜相道,也是世間的道路,所已用那個「故」,故只有純粹都是世間的道路。
這一個能修者是誰呢?外道瑜伽師裏面,一切得到安止的瑜伽師,他修的道路呢,要嘛只有單獨修專一不散亂的安止,或只是更進一步的修勝觀的話,只有修粗靜相道,因此之故,這兩種道路都是屬于世間的道路,所已得到一個結論「故」,不管走哪一條道路,都只是世間的道路。這是第一種類型。
第二種類型,要看一下《聲聞地》裏面的「二.于正法中根性鈍劣先修止行」在正法裏面,以前學過安止,但是根性遲鈍,鈍根者的意思,這個部分至尊仁波切怎麼解釋呢?「又正法中佛諸弟子,」正法就是指佛法,因爲前面第一項講的是外道,第二項開始講的是佛法,正法的意思就是指佛法、佛教,在佛教的弟子裏面,「若是鈍根」假設他是一個鈍根,于安止「于奢摩他先多修習,故不樂修于無我義觀慧思擇,或雖樂修,然不能了真無我義(不能真正的了悟的意義),故于現法亦唯能往世間之道(因此之故這一輩子只能往世間的道路),以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靜行相毗缽舍那故。」在佛陀的教法裏面,佛教徒,以前修安止的時候只有修安住修,在安止方面只有修專一安住,「于奢摩他先多修習」就是以前修安止,只有修安住修,專一安住來修,只有修這個樣子,而且在這個部分的觀修,串習的非常強烈,「先多修習」就是串習的非常強烈,在安住修的這個部分,再叁加強、再叁加強,只有安止的這個部分的安住修,非常的重視,特別的加強,只有靠這這個方式來禅修,串習的很強烈,但是他又是一個鈍根,這一個當做我們要談的有法,就是主體。
那這個有法,這個主體,他僅僅只有走世間的道路,爲什麼呢?後面就列出了兩個原因,「故不樂修于無我義觀慧思擇」第一個原因是這樣子一個鈍根者,用觀察慧去修無我這個部分的分析,要分析要做觀修,這個部分他不喜歡。第二個就算他喜歡的話,可是對無我的意義,他也沒有辦法了解,「或雖樂修,然不能了真無我義」他也沒有辦法了解無我的意義,沒有能力去了解,要嘛不喜歡,不喜歡用觀慧去思擇分析無我到底是什麼來做觀修。要嘛就算想要做,但是無我的意義很深奧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沒有辦法做。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爲這兩種原因,「故于現法亦唯能往世間之道」他只能走在世間的道路上。確實是這個樣子,對不對?我們看內道佛教徒裏面,類型很多種,有一種弟子僅僅只是喜歡作課誦,僅僅只是喜歡參加法會,要觀修空性呢,沒有!不喜歡。對于積集資糧的活動興致沖沖,很喜歡;要禅修,要分析空性的意義,不喜歡。那有一種喜歡做觀修也只是喜歡修安止的部分,就是對于分析思辨的這些思惟,他還是不喜歡。
如果是鈍根的話,很難了解無我的意義,無我的意義要做很多的思惟,這很難了解,所以現在要討論的,是這樣一個有法,這樣一個主體,就是像這樣子的一個鈍根的弟子,那這種鈍根的弟子,他只能走世間的道路。因爲不樂觀修無我的意義,或者只是喜歡也不能了解,因此他只能走世間的道路,那走世間的道路到底怎麼修呢,就跟前面一樣了,391頁第一行「以唯修住分」如果他這種人,鈍根弟子走世間道路的話,他就只有修住分,他就只有修安止住分的部分,好好的做一個觀修。或者說只有修粗靜相道的勝觀,也會這樣子修。所以修的話,不會修出世間的道路,只有修世間的道路。那修世間的道路怎麼修呢?只有修安止住分的部分,或者修粗靜相道的部分,只用這種方式來做禅修,那這兩種都是世間的道路,以這個方式來做的。
這個句子如果要解釋的話,「正法中佛諸弟子,若是鈍根」于奢摩他先多修習」做爲有法,就是于奢摩他先多修習之鈍根,這個做爲有法、主詞。然後立宗,立宗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