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P3

  ..續本文上一頁長久的話,那要靠有輕安,如果說得到輕安的話,那要安住在對境上面,要安住多久都可以達成,因爲已經有輕安嘛!因此之故,假設不繼續實修的話,這裏談到「皆于先得奢摩他道應多修習」就是要再叁觀修,再叁觀修,假設不繼續持續觀修的話,沒有辦法得到輕安,那就表示長久安住的能力慢慢沒有了,這個時候安止會衰損掉。

  所以得到安止之後,安止會造成衰損的,假設不繼續持續觀修的話,安止會衰損掉的,所以要繼續持續,再叁的持續。再叁的持續持續之後,會得到什麼好處嗎?會能夠得到輕安,要安住多久就可以安住多久,而且這個專一安住的能力,還會越來越增強,越來越增強的。之後靠這這兩個條件,就是靠著前面輕安跟專一安住的心一境性,這兩個條件增長增廣之故,所以安止就會得到極堅固,安止本身就會到達非常的堅固。那就是說,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安止會逐漸逐漸的衰損掉,修安止的目標是朝向以後要修勝觀,所以安止得到之後,進入勝觀做禅修,進入勝觀做禅修的時候就說,我已經到勝觀了,前面安止不用再修了吧?把他丟掉了,那這是不對的,不可以的,要再叁再叁的做觀修呢!

  不僅如此,之後對安止跟勝觀的相,也要善巧精通,「又應善巧(精通)止觀衆相,」這個「相」要把他解釋成原因。我們談到叁解脫門的時候,有沒有談到?叁解脫門:空性的解脫門,還有一個無相的解脫門,無願求的解脫門,那個無相就是原因的部分,所以這個「相」要把他解釋成爲原因,那就是說對于止跟觀「又應善巧止觀衆相」它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這些成份也要非常重視去精通它,也不可以把它丟掉。說我在修勝觀了,對于止跟觀的那些原因是什麼,這些不重視把它丟掉,這也是不可以的。「又」,這裏面所談到的「又」,「又應善巧止觀衆相」,誰應善巧止觀衆相呢?就是前面談到那個「已得正奢摩他」的這一個人,他要修世間的道路,或者出世間的道路,那個人都應該對于先得到的安止,不斷的再多修習,有沒有?應該再叁觀修、再叁觀修,這樣的一個人,又應該要去善巧止的原因,勝觀的原因,這些他都要精通。

  所以對已經得到安止的人,他去修勝觀的時候,這樣的一個人,他要把安止再叁觀修、再叁觀修,這樣的一個人,他也有必要把安止的原因深入的了解,勝觀的原因深入的了解,這些都有必要的。不能說我現在修勝觀的這個段落,這是已經到勝觀的段落嘛,我在修勝觀的段落,對于安止的原因是什麼,這個沒有關系,不重要,把它丟掉了,勝觀的原因是什麼,沒關系,不重要,把它丟掉了,這個都不可以,也要去重視原因的部分,要善巧精通。因此之故,現在的這一個人,現在哦,他正式實修的時候,正式要做的是勝觀的段落,就正在觀修勝觀這麼一個段落,可是除了他正式觀修的部分是勝觀之外,不是正式的事情,很多都要做呢!首先就是前面已經得到的安止,還要複習,再叁做、再叁做,然後這樣的一個人,還要把安止的原因是什麼,勝觀的原因是什麼,又要深入的去做一個了解,這些都要做呢!因爲安止再叁觀修、再叁觀修,也會得到堅固了。對止觀的原因,好好的善巧精通,慢慢的也會得到堅固了。

  「後于二道隨樂何往,」這樣的一個人,對于世間的道路也好,出世間的道路也好,看他的內心欲求什麼,樂求什麼,「即于彼道發起加行。」就開始去進行他所要修的道路。如果是得到勝觀之後要修世間的道路,世間的道路也分成很多,就可以開始直接去進行了。但是假設他要走出世間的道路,那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五道十地,也按照那個次第開始進行做觀修。這裏談到「後」,又應善巧止觀的衆多原因,然後,是指堅固之後,得到勝觀之後馬上就進行世間道路的禅修,出世間道路的禅修,這顯然應該是不可以的,就是現在安止得到了之後,也要好好的去善巧精通安止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要好好的去了解一下,對我的安止、勝觀,有幫助的是什麼,沒有幫助會造成幹擾的是什麼,這些都要把他區分清楚。所以不是僅僅知道而已,還要能夠去善巧專精,有幫助的我要再叁的去引用,沒有幫助造成幹擾的部分,想辦法把它排除掉,這些都要善巧精通。這樣善巧精通止跟觀的原因之後,把安止又再叁觀修,然後勝觀也努力去做的話,慢慢慢慢,安止跟勝觀的證悟就會到達很堅固,到達很堅固之後,才是這個然後,已經堅固了,然後才開始「即于彼道發起加行」,「發起」是開始,才開始進行所要走的道路,世間的道路也好,出世間的道路也好,這個時候才開始要去做呢!「發起」就開始,才開始要去做呢!那可見假設沒有得到堅固就開始去做的話,那還會退回來的。譬如說這個房子,總是要把地基蓋好,地基沒有蓋就開始蓋一樓二樓,就蓋上去了,慢慢的越來越沈重,那整個房子就垮掉了,這樣的一個情況嘛!

  引經據典,根據之處就是《聲聞地》,「聲聞地:『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有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間趣。』」內心想是這樣子的想,這個修業的瑜伽師心裏面想的,我要走世間的道路,或者說我要走出世間的道路,心裏面想是這樣子的想,但是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複多修習如是作意,』前面已經得到了安止,還要多次多次反複的作觀修呢,「如如」就是不管有做多少,『如如于此極多修習,』把安止修了有多少,『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得到了輕安跟心一境性,就會越來越強烈的,『經曆彼彼日夜等位轉複增廣。』就是如此如此修有多少的話,那輕安跟心一境性,就會如如于此不斷的增長增廣,『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于止觀品善取其相,』這樣子的話,使這個安止堅固,增長增廣,再下來對于這個「發起清淨所緣勝解,于止觀品善取其相,」這個「其相」就是前面談到的「善巧止觀衆相」,就它的原因,『彼于爾時或世間道或出世間道,隨所樂往,即當于彼發起加行。』對于止觀品要善取其相,就是它原因的部分,止跟觀原因的部分,到底對我的止跟觀有幫助的是什麼什麼條件,會造成破壞的是什麼什麼條件,這些都把它區分清楚之後,要做到斷跟取,幹擾的部分要把它斷除掉,有幫助的部分要把它取得,這些都要好好的去做到,之後在這個情況之下,「彼于爾時或世間道或出世間道,隨所樂往,即當于彼發起加行。」最後至尊仁波切前面談到的,再過來之後,然後才開始去進行世間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間的道路,所以引經據典,根據的就是《聲聞地》。

  前面談到說「彼于爾時或世間道或出世間道,隨所樂往,即當于彼發起加行。」這樣子世間的道路是什麼,出世間的道路是什麼,那當然就應當要了解,要做一個說明,心裏面想著要往世間道,要往出世間道,那它到底是什麼?後面就要說明了,「其中世間毗缽舍那」勝觀,是指「修粗靜相,」(「謂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謂觀下層下層的地是粗糙的性質,上層上層的地是寂靜的性質,這是世間的道路。「其出世間毗缽舍那」勝觀,是指如「《聲聞地所說者,謂于四谛觀無常等十六行相,」主要是證悟補特伽羅無我的這樣一個見地(「主要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正見。」),這個是說明世間的道路是什麼,出世間的道路是什麼,這樣一個內容。

  這裏面有談到「如《聲聞地》所說者」這裏面的語氣,就是不太信賴的意思,因爲《聲聞地》是屬于唯識宗的典籍,就是唯識宗的見地,唯識宗的見地裏面談到,出世間的勝觀,不認爲說,譬如說我們經常談到無自性,無谛實,這個把它列入了空慧,在唯識宗裏面不把這個當做是了空慧。就中觀應成派,無谛實的部分當然是了空慧,但是唯識宗不認爲如此。整體的中觀來講,無谛實是了空慧,中觀應成更將無自性也是細分空性的意思。所以這個部分的了悟,當然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可是這種說法,唯識宗當然也不會主張,所以《聲聞地》裏面是這樣談到的,這裏「《聲聞地》所說者」,就是《聲聞地》裏面僅僅止是如此談到,不是這樣的情況那還有呢!

  這裏面談到世間的毗缽舍那,還有出世間的毗缽舍那,世間的勝觀稱之爲世間,就是在世間裏面,認定某一些世間它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過患的,是不好的;之後認定某一些世間它是好的,沒有毛病,沒有過患,它是寂靜的,是有功德的。所以把世間分成粗糙的跟寂靜的,這樣子去做禅修的話,它的果會怎麼樣子呢?當然還是進入到另一個世間嘛!進入到另一個世間的話,那還是在叁界裏面,輪回裏面,所以繼續繼續下去。透過這個禅修,輪回仍然繼續持續下去,所以稱之爲世間道路。這種方式的實修,安止也好,勝觀也好,都只是再進入另外一個世間,所以沒有辦法超越世間,因此是世間的道路。所以把下層的世界看成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過患的,我應當要把它丟掉的,這樣子禅修之後,上層的世界是好的,從上層的世界來看,會把下層世界的煩惱現前的部分當然是斷除掉,但是不能夠超越輪回,因爲這個禅修只是輪回繼續流轉的一個原因而已,還繼續輪回在世間裏面嘛!所以稱之爲世間的道路。

  出世間的道路是修四谛無常等等十六個行相,這樣的一個觀修,這個觀修本身徹徹底底把整個的輪回都做了一個說明,就前面的二谛說明輪回的情況,後面的二谛,滅谛跟道谛說明果位解脫的功德,然後還有能得的道路方法,都做了開示說明,因此是出世間。如果好好把四谛做一個觀修的話,會脫離輪回得到解脫,所以四谛十六行相的禅修,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爲什麼要加上一個出?離開世間,出世間的道路。那就表示這個禅修不會使輪回繼續繼續流轉下去,它能夠脫離輪回,主要的原因是靠著前面的兩個項目,苦谛跟集谛解釋整個輪回的毛病,這個跟前面世間的道路不一樣,因爲世間道路是把某一些世間譬如說欲界,把它當做是壞的,不好的,有過患的,可是把另外一個世間譬如說上二界,認爲它是好的,是我要追求的,這是世間道路。可是出世間的道路,四谛十六行相的時候呢,苦谛集谛把整個的輪回全部做了一個說明,整個輪回都有過患,靠後面二谛講解脫的果位跟能得的道路,因此之故這樣的禅修,就不會使輪回繼續流轉,它會脫離輪回得到解脫的,所以是出世間的道路。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