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久的话,那要靠有轻安,如果说得到轻安的话,那要安住在对境上面,要安住多久都可以达成,因为已经有轻安嘛!因此之故,假设不继续实修的话,这里谈到「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就是要再三观修,再三观修,假设不继续持续观修的话,没有办法得到轻安,那就表示长久安住的能力慢慢没有了,这个时候安止会衰损掉。
所以得到安止之后,安止会造成衰损的,假设不继续持续观修的话,安止会衰损掉的,所以要继续持续,再三的持续。再三的持续持续之后,会得到什么好处吗?会能够得到轻安,要安住多久就可以安住多久,而且这个专一安住的能力,还会越来越增强,越来越增强的。之后靠这这两个条件,就是靠着前面轻安跟专一安住的心一境性,这两个条件增长增广之故,所以安止就会得到极坚固,安止本身就会到达非常的坚固。那就是说,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安止会逐渐逐渐的衰损掉,修安止的目标是朝向以后要修胜观,所以安止得到之后,进入胜观做禅修,进入胜观做禅修的时候就说,我已经到胜观了,前面安止不用再修了吧?把他丢掉了,那这是不对的,不可以的,要再三再三的做观修呢!
不仅如此,之后对安止跟胜观的相,也要善巧精通,「又应善巧(精通)止观众相,」这个「相」要把他解释成原因。我们谈到三解脱门的时候,有没有谈到?三解脱门:空性的解脱门,还有一个无相的解脱门,无愿求的解脱门,那个无相就是原因的部分,所以这个「相」要把他解释成为原因,那就是说对于止跟观「又应善巧止观众相」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这些成份也要非常重视去精通它,也不可以把它丢掉。说我在修胜观了,对于止跟观的那些原因是什么,这些不重视把它丢掉,这也是不可以的。「又」,这里面所谈到的「又」,「又应善巧止观众相」,谁应善巧止观众相呢?就是前面谈到那个「已得正奢摩他」的这一个人,他要修世间的道路,或者出世间的道路,那个人都应该对于先得到的安止,不断的再多修习,有没有?应该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这样的一个人,又应该要去善巧止的原因,胜观的原因,这些他都要精通。
所以对已经得到安止的人,他去修胜观的时候,这样的一个人,他要把安止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有必要把安止的原因深入的了解,胜观的原因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有必要的。不能说我现在修胜观的这个段落,这是已经到胜观的段落嘛,我在修胜观的段落,对于安止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不重要,把它丢掉了,胜观的原因是什么,没关系,不重要,把它丢掉了,这个都不可以,也要去重视原因的部分,要善巧精通。因此之故,现在的这一个人,现在哦,他正式实修的时候,正式要做的是胜观的段落,就正在观修胜观这么一个段落,可是除了他正式观修的部分是胜观之外,不是正式的事情,很多都要做呢!首先就是前面已经得到的安止,还要复习,再三做、再三做,然后这样的一个人,还要把安止的原因是什么,胜观的原因是什么,又要深入的去做一个了解,这些都要做呢!因为安止再三观修、再三观修,也会得到坚固了。对止观的原因,好好的善巧精通,慢慢的也会得到坚固了。
「后于二道随乐何往,」这样的一个人,对于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看他的内心欲求什么,乐求什么,「即于彼道发起加行。」就开始去进行他所要修的道路。如果是得到胜观之后要修世间的道路,世间的道路也分成很多,就可以开始直接去进行了。但是假设他要走出世间的道路,那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五道十地,也按照那个次第开始进行做观修。这里谈到「后」,又应善巧止观的众多原因,然后,是指坚固之后,得到胜观之后马上就进行世间道路的禅修,出世间道路的禅修,这显然应该是不可以的,就是现在安止得到了之后,也要好好的去善巧精通安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要好好的去了解一下,对我的安止、胜观,有帮助的是什么,没有帮助会造成干扰的是什么,这些都要把他区分清楚。所以不是仅仅知道而已,还要能够去善巧专精,有帮助的我要再三的去引用,没有帮助造成干扰的部分,想办法把它排除掉,这些都要善巧精通。这样善巧精通止跟观的原因之后,把安止又再三观修,然后胜观也努力去做的话,慢慢慢慢,安止跟胜观的证悟就会到达很坚固,到达很坚固之后,才是这个然后,已经坚固了,然后才开始「即于彼道发起加行」,「发起」是开始,才开始进行所要走的道路,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这个时候才开始要去做呢!「发起」就开始,才开始要去做呢!那可见假设没有得到坚固就开始去做的话,那还会退回来的。譬如说这个房子,总是要把地基盖好,地基没有盖就开始盖一楼二楼,就盖上去了,慢慢的越来越沉重,那整个房子就垮掉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嘛!
引经据典,根据之处就是《声闻地》,「如《声闻地》云:『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有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间趣。』」内心想是这样子的想,这个修业的瑜伽师心里面想的,我要走世间的道路,或者说我要走出世间的道路,心里面想是这样子的想,但是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复多修习如是作意,』前面已经得到了安止,还要多次多次反复的作观修呢,「如如」就是不管有做多少,『如如于此极多修习,』把安止修了有多少,『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得到了轻安跟心一境性,就会越来越强烈的,『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就是如此如此修有多少的话,那轻安跟心一境性,就会如如于此不断的增长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止观品善取其相,』这样子的话,使这个安止坚固,增长增广,再下来对于这个「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止观品善取其相,」这个「其相」就是前面谈到的「善巧止观众相」,就它的原因,『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对于止观品要善取其相,就是它原因的部分,止跟观原因的部分,到底对我的止跟观有帮助的是什么什么条件,会造成破坏的是什么什么条件,这些都把它区分清楚之后,要做到断跟取,干扰的部分要把它断除掉,有帮助的部分要把它取得,这些都要好好的去做到,之后在这个情况之下,「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最后至尊仁波切前面谈到的,再过来之后,然后才开始去进行世间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间的道路,所以引经据典,根据的就是《声闻地》。
前面谈到说「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这样子世间的道路是什么,出世间的道路是什么,那当然就应当要了解,要做一个说明,心里面想着要往世间道,要往出世间道,那它到底是什么?后面就要说明了,「其中世间毗钵舍那」胜观,是指「修粗静相,」(「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谓观下层下层的地是粗糙的性质,上层上层的地是寂静的性质,这是世间的道路。「其出世间毗钵舍那」胜观,是指如「《声闻地》所说者,谓于四谛观无常等十六行相,」主要是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这样一个见地(「主要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正见。」),这个是说明世间的道路是什么,出世间的道路是什么,这样一个内容。
这里面有谈到「如《声闻地》所说者」这里面的语气,就是不太信赖的意思,因为《声闻地》是属于唯识宗的典籍,就是唯识宗的见地,唯识宗的见地里面谈到,出世间的胜观,不认为说,譬如说我们经常谈到无自性,无谛实,这个把它列入了空慧,在唯识宗里面不把这个当做是了空慧。就中观应成派,无谛实的部分当然是了空慧,但是唯识宗不认为如此。整体的中观来讲,无谛实是了空慧,中观应成更将无自性也是细分空性的意思。所以这个部分的了悟,当然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可是这种说法,唯识宗当然也不会主张,所以《声闻地》里面是这样谈到的,这里「《声闻地》所说者」,就是《声闻地》里面仅仅止是如此谈到,不是这样的情况那还有呢!
这里面谈到世间的毗钵舍那,还有出世间的毗钵舍那,世间的胜观称之为世间,就是在世间里面,认定某一些世间它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过患的,是不好的;之后认定某一些世间它是好的,没有毛病,没有过患,它是寂静的,是有功德的。所以把世间分成粗糙的跟寂静的,这样子去做禅修的话,它的果会怎么样子呢?当然还是进入到另一个世间嘛!进入到另一个世间的话,那还是在三界里面,轮回里面,所以继续继续下去。透过这个禅修,轮回仍然继续持续下去,所以称之为世间道路。这种方式的实修,安止也好,胜观也好,都只是再进入另外一个世间,所以没有办法超越世间,因此是世间的道路。所以把下层的世界看成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过患的,我应当要把它丢掉的,这样子禅修之后,上层的世界是好的,从上层的世界来看,会把下层世界的烦恼现前的部分当然是断除掉,但是不能够超越轮回,因为这个禅修只是轮回继续流转的一个原因而已,还继续轮回在世间里面嘛!所以称之为世间的道路。
出世间的道路是修四谛无常等等十六个行相,这样的一个观修,这个观修本身彻彻底底把整个的轮回都做了一个说明,就前面的二谛说明轮回的情况,后面的二谛,灭谛跟道谛说明果位解脱的功德,然后还有能得的道路方法,都做了开示说明,因此是出世间。如果好好把四谛做一个观修的话,会脱离轮回得到解脱,所以四谛十六行相的禅修,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出?离开世间,出世间的道路。那就表示这个禅修不会使轮回继续继续流转下去,它能够脱离轮回,主要的原因是靠着前面的两个项目,苦谛跟集谛解释整个轮回的毛病,这个跟前面世间的道路不一样,因为世间道路是把某一些世间譬如说欲界,把它当做是坏的,不好的,有过患的,可是把另外一个世间譬如说上二界,认为它是好的,是我要追求的,这是世间道路。可是出世间的道路,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呢,苦谛集谛把整个的轮回全部做了一个说明,整个轮回都有过患,靠后面二谛讲解脱的果位跟能得的道路,因此之故这样的禅修,就不会使轮回继续流转,它会脱离轮回得到解脱的,所以是出世间的道路。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