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摩地,继续继续修下去的话呢「尚不能断欲界烦恼,况能断尽一切烦恼,」那就根本不用说了,因此之故,这个当原因,当做能立因,因为这些原因之故,所以「故当更修毗钵舍那。」这里面的意思主要要成立的是,回答是当然不能就一直在这里这样修下去了,一定还要更进一步的去修胜观,为什么一定要修胜观?修胜观的目标是因为要断掉烦恼,那要断掉烦恼的话,当然这个胜观本身要具有力量,这个胜慧本身要具有力量的胜慧,要靠着它才能够断掉烦恼,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就不能断掉烦恼了。要靠着胜观去断掉烦恼之故,所以前面先修止,修止的目标当然就是为了要引发胜观,引发胜观是因为要靠胜观去断掉烦恼,假设没有胜观的话,那不能断掉烦恼,它的内容主要的意思是这个样子的。
这里面谈到既然产生胜观目标是要去断掉烦恼的话,那断掉烦恼,当然先断欲界的烦恼,所以「尚不能断欲界烦恼」。要断掉烦恼的话,先断欲界烦恼,当然不可能说我先把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断掉,那不可能嘛!首先断掉欲界的烦恼,之后才断掉上面的烦恼嘛!所以断掉欲界的烦恼,任何的烦恼要断掉,都要靠胜观呢!那色界的烦恼要断掉,那不用讲了,那更要靠胜观呢!无色界的烦恼要断掉,那根本不要讲了,那更要靠胜观呢!所以要断掉欲界的烦恼,断掉任何的烦恼,都要靠胜观。因此之故,「故当更修毗钵舍那。」要靠着安止之后要进一步去修胜观。
修安止的目标要朝向断掉烦恼,但是就断掉三界任何任何的烦恼而言,都要靠胜观,如果仅仅靠安止自己本身这一个项目的话,那三界烦恼里面,任何的烦恼都不能断掉,三界的烦恼里面,最粗糙最粗糙的,就欲界的烦恼,仅仅靠着安止自己一个项目的话,连这个最粗糙的烦恼,都不能消灭掉呢!所以无论如何,安止得到后,还更进一步的一定要去修胜观,因为修了胜观之后,才有办法去断掉三界的烦恼。但是就算是靠着胜观去断掉三界烦恼的话,那又还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方式是把烦恼里面,现前出现的这个部分先消灭掉,然后逐渐逐渐把种子的部分也消灭掉。有一种是消灭的时候,连同种子就一起消灭掉,。所以这两种情况。「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毗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间道毗钵舍那。除此更无上进方便,)」「此」是靠着胜观去消灭烦恼的时候,又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暂伏烦恼现前的部分,暂时把它调伏,之后逐渐逐渐灭掉种子,这个是趣世间道的毗钵舍那–胜观。第二种是能够永断烦恼的种子,一起连种子都断掉,这个是出世间道的毗钵舍那,除此更无进步的方法、方便,所以就有这两种情况。
总之,如果要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把它先灭掉的时候,那没有胜观也是不能够达成的。如果说要一次断掉,连种子一起灭掉的这种情况,那当然不用讲了,也是要靠胜观,没有胜观也是不能够办到的。所以「除此」假设没有胜观的话,其它道路那就不能够断掉烦恼的。除此更无进步的方法,除此之外,那就没有在道路上,使道路更加进步的方法就没有了,这个道路上要更加进步,一级一级升上去的话,那主要要靠内心烦恼减少,把这个烦恼减少减少的时候,内心的道路就会更加进步、更加进步。假设内心的烦恼不能减少的话,这个道路不能进步,一直会在原地踏步而已,不能往上面更上一级,假设烦恼没有减少的话。但是烦恼减少,要嘛就是把现前的部分先消灭掉,烦恼会逐渐的减少,要嘛就是连种子一起拔灭掉,当然烦恼也逐渐的减少,这两种的类型里面的任何一个,都要靠胜观,没有胜观都是不能达成的,那就表示所实修的道路要一级一级往上面进步的话,要靠把烦恼减少,把烦恼减少的话,就前面谈到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里面的任何一种都要靠胜观,假设没有胜观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让实修的道路更加进步,那就不可能了。
在前面暂伏烦恼现行,烦恼出现现前的这个部分,要把它消灭掉而言,在安止的时候,烦恼没有现前出现,但不是说把它断掉了,这个要讲止跟观二者的差别,在安止的那个段落,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是没有,但不是断掉,在安止的时候。到了胜观那个时候,会面对面去对付烦恼的现前的部分,那个时候才有能力去把它断掉。所以断掉跟没有这两件事情,完全是不一样的,在安止的时候,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是没有,但是没有把它断掉。那就把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把它断掉、消灭掉而言,安止没有这个威力,安指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因为安止的情况是把烦恼跳过去了,省略不谈跳过去了,没有说面对面去对付它,没有这个能力,它只是跑掉了,跳过去,是这样一个情况而已,就安止而言。
我们要参考一下前面的文章、一个段落,在337页第六行,《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谈到,前者为胜观所断除,后者为安止所断除,这里又说安止能够断除啊?不是这样一个说法吗?现在又说不能断除,那就好像很奇怪了,就会发生这么一个疑问。我们现在说安止不能够去断掉烦恼现前的部分,可是在337页里面又谈到安止又能够断掉一些,那又说能断掉,又说不能够断掉。这个要了解一下,就是337页这里所谈到的时候,仅仅只是使它暂时现在没有,让它现在没有,现在没有的意思不是说把它断掉,然后我们现在389页这里所谈到的断除,才是真正的断除,「尚不能断欲界烦恼」那个「断」是指真正的使它完全的断灭掉,用「断除」这个字,但是在337页谈到那个断除,是指使它现在没有。
在337页里面谈到,前者为胜观所断除,后者为安止所断除,那个后者讲的就是烦恼现前的部分,要看前面那一行「言粗重者」这个段落谈的,就是前者,再下去有一个「相」者,指的就是后者,就分成前者跟后者,所以「言粗重者」那个部分是胜观所断除,后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这个讲的就是烦恼现前的部分,这个部分被安止所断,所以后者为止所断,不过后者为止所断那个「断」的意思,要把它解释成让它现在没有。可是在我们后面这个部分,389页谈到那一段,才是把它断灭掉。
前者,就是「言粗重者」那个项目,不是指烦恼现前出现的部分,「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涌进内心里面)所有的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就是我的烦恼要现前出现,可是还没有现前出现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个习气去推动它,使它能够现前出现?那去推动它的习气就称之为粗重,由这个粗重去推动它,因此烦恼现前出现了,就是那个「相者为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那个是烦恼现前的部分。所以这里又说后者为止所断,烦恼现前的部分被安止所断,可是在我们刚刚看到的,389页又说安止不能够断,一定要靠胜观,前面说可以,后面又说不可以,那不是有矛盾了吗?有违背了吗?所以如果好好读这个书的话,一定会产生这个疑问,就是好好看一看这个书,如果回去没有好好看书,那没有关系,现在告诉你,有这个疑问,哈!哈!哈!… 那你也要产生这个疑问,哈!哈!那这时候要区分清楚,前面谈到的那一段,就是让它现在没有的意思;可是后面所谈到的那一段,才是把它消灭掉的意思。
引经据典,要根据出处在什么地方,引用《声闻地》来做说明的,389页倒数第三行「如《声闻地》云:『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这个是指,要断掉烦恼的话,没有任何其它的道路,只有两种道路,就是一种现前的部分把它断除掉,一种是连种子,种子的意思就是指连根拔灭的意思,一切断掉了,所以「唯有二趣更无所余」只有两种方法呢!没有其它的方法,「何等为二?」两种方法是什么呢?(「一者世间,二出世间。」)一个是指世间的方法,一个是指出世间的方法。
这个世间跟出世间的部分,至尊仁波切把它认明就是胜观,所以前面才会谈到世间道的毗钵舍那,还有永断烦恼种子的是出世间道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胜观这个字,在《声闻地》上面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不过可以把它认定就是毗钵舍那。但不管是谁,靠着前面所得到的安止,之后趣入世间道路的胜观的话,那就能够去断除烦恼现前的部分;如果是趣入出世间道路的胜观的话,那就能够把烦恼的种子,连同种子一起也把它断掉。所以首先、最初,那当然先要得到安止,不管是谁都是有必要这个样子的,「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行者,他已经得到安止了,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前面要先做,就是已经得到安止,(「或欲修习世间道毗钵舍那,或欲修习出世道毗钵舍那,」)然后这个人他修世间道路的胜观,或者是修出世间道路的胜观,「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对前面曾经得过的安止,都要再三再三的观修。把这个段落分配一下,就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这是前面先要做到,先得到安止。之后他就观修世间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间的道路。然后在观修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的那个时候,都要把前面已经得到的安止,还要反复反复再三的练习,还要再多修习呢!
把前面曾经得到过的安止,还要再三再三的观修,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好处吗?就是轻安会增长增广,安止的坚固的部分,安住的部分,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如是修故,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皆得增长,其奢摩他亦极坚固。」)所以「所有轻安」这第一个项目,「心一境性」专一「皆得增长」会往上面不断的增长,「其奢摩他」也能够达到「极坚固」。就安止而言,当然对于所缘的对境,心要能够很专一的安住在上面,这个特色专一安住,「心一境性」是专一安住。专一安住的条件一定要齐备,假设专一安住的条件不齐备,哦,那就表示安止衰损了,不仅心要专一安住,而且还要能够安住很长久,假设想要安住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