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2》
讲授: 雪歌仁波2009-02-27
闻法意乐
为了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之故,因此要得到所能够获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究竟的果位圆满的佛果而言,内心本身要能够在乐明无妄念这个部分,恒常进入在等智之中,安住在其中,而且进入在等智阶段的情况之下,内心又能够去利益众生,所以后得位的时候,利益众生的行为跟佛陀薄伽梵自己本身,经常等智在等持之中,这个都是同时发生的,一起,这个是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内心本身没有受到烦恼盖障、所知盖障的干扰,所以内心能够恒常安住在禅定–等持之中,可是同时呢,又能够利益遍满虚空像妈妈一样的一切的众生呢!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的话,喔,这就是所要追求的佛果呢!可是要能够达到这一个果位的话,他的原因部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学道位的那个阶段,做止观双运的修持、学习,之后逐渐逐渐的慢慢的进步进步,最后就能够得到等智跟后得能够双运,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成效。所以要得到究竟的果位,等智后得双运的果位的话,现在修持上面要先做到止观双运的禅修,如果要做到的话,前面要先听闻了解,透过听闻了解,希望将来我能够做到止观双运的禅修,透过这个禅修,希望将来我能够得到等智跟后得双运的圆满的果位,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就我们的安止而言,安止的观修禅修方式,怎么样去做禅修,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讲解完毕了之后,由这个禅修的方式之后会得到安止,所以由修成办奢摩他的标准分三,显示成办奢摩他成办还是未成办界限在什么地方,第一项;显示依奢摩他趣道路总体的规矩;显示各别趣入世间的道路里面。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一项,就是显示成办奢摩他成办还是未成办界限,这里面又分成两项,第一项显示正义,之后有作意相及断疑。现在在第二项有作意相及断疑,现在是断疑那个段落快讲解完毕了。
断疑这个部分,对方有什么疑问吗?对方的看法认为,在安止的那个时候,并没有伴随着无分别,因为对方的主张认为,在安止的那个段落,如果伴随着无分别的话,那会变成观修空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不是的原因就引经据典来做说明了,引用了《解深密经》,引用了圣者无着的《声闻地》,引用了莲花戒所写的《修次第初编》,之后又引用了祥谛巴所写的《慧度教授论》这些典籍,不仅如此,后面又引用了《宝云经》来做说明。
引用了这些典籍之后,就谈到(389页第三行)「定量智者所造论中,」定量智者所造诸论典里面,就前面所引用的这些典籍论典,这里面可以当做定量、可以当做标准的,大家公认的,可以当做标准的经论里面有谈到,谈到什么呢?里面开示什么呢?就开示安止的段落,实际上是伴随着无分别的,但是你又主张说安止那个段落并没有伴随着无分别,不仅有伴随着无分别,而且在刚开始观修的人而言,无分别还非常重要呢!你却主张说没有,那个时候没有无分别,那不是的,应该是要有的。其实在胜观那个段落,观修的时候,禅修的时候,其实是有分析的,但是你却说没有分析,因为在修胜观的时候,如果内心去思惟分辨的话,那妄念会越来越多。不是的!在博士的经文里面都有谈到,在修胜观的时候,对于观修的对境,要进行分析呢!安止的时候,实际上是安住在无分别之中,这些你都没有承认,那你跟博士所写的这些经典论典就完全相违背啦!在经论里面怎么讲呢?定量智者所造论典中说,里面谈到两点,「说于新修奢摩他时,唯应止修无分别住,」要有无分别哦,这第一个主张。第二个「初修观时,」初修胜观那个时候,「以观察慧思择而修。」要做分析而禅修,这第二个主张。可是你的讲法都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跟经论都相违背。
在博士的经论里面所谈到的这两项,就是修安止还伴随着无分别,修胜观的话也会做一个分析,这在书本里面都有看到,都是如此开示的,可是你的主张却违背了,不是这样子讲了。在你的主张里面,认为一切的分别念头,若执一切的分别妄念,都是谛实成立的执着,都是实执。不要做任何的思惟分析,因为凡是任何思惟分析,内心的想法思惟分析,都是谛实成立的执着,因此都应该全部把它丢掉。你的想法是这个样子的,不过实际上不是嘛!譬如说在胜观的时候所做的思惟分析,这不是谛实成立的执着,这不能把它丢掉了!但是你的想法却是这些凡是内心的分别,都是谛执的话,都应该全部把它丢掉。如果这个样子的话,那观修的时候怎么观修的呢?就是把这些分别都丢掉之后,就变成不思惟,不做任何思惟,这个就是观修的方式。
但是呢,不去想它不做任何思惟,不能说得到无我的见地嘛!因此「若执一切分别,皆是实执。舍此一切,即违一切定量经论。未得无谬无我正见,凡无分别,皆说是修甚深空义毗钵舍那,」违背经论的说法,即使内心没有得到无我见地,对空性不了解,但是又说在观修甚深的空性,那怎么观修的呢?因为内心都没有任何思惟嘛!所以「凡无分别」没有任何的分别思惟的话,说这个时候就是观修甚深的空性。其实没有得到无我的见地,但是只主张说这个是观修甚深的空性,所以「纯粹支那堪布修法,」这个跟支那堪布的传轨修法的方式,那完全一模一样嘛!「细观三编修次第中自当了知。」《修次第三编》就是特别破除支那堪布的宗风而写下来的,所以你好好的去研究分析看看,你的想法跟支那堪布的想法一样不一样,看看就会了解的。
现在这个段落在断除疑问,那断除疑问里面这个有疑问者是谁呢?就是产生疑问的这些人,到底是哪些人呢?这些人应该是接受莲花戒主张的人,而且对于支那堪布的说法不接受的人,对方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这里才会引用《修次第初编》等等,用《修次第编》的主张去讨论这个问题,就表示说这个有疑问者,前面提到这些疑问,内心有疑问的这些人是哪些人呢?应该是内道佛教徒,在内道佛教徒里面,是追随莲花戒主张的人,而且是反对支那堪布主张的这些人,这种类型的佛教徒,如果我们再大概大概来猜测猜测的话,那就是西藏的内道佛教徒,那在内道佛教徒里面,再大概猜测猜测的话,因为现在是宗喀巴大师要去破除对方嘛,那就表示这个人是不接受宗喀巴大师主张的一个人,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是疑问。或者是问说,那谁有这些疑问呢?大概这种样子的人了。
(仁波切国语讲述:)【我有时候想支那堪布的这种主张,现在应该还有吧?现在就不止有而已,很多人,是吧?所以有一点不方便讲(仁波切与学员均笑),另外一边藏传也有跟支那堪布比较一样的这种想法、这种主张,也有嘛,我们这里看得出来,藏传里面有一些教派的解释,跟我们汉人比较相应的也有,应该这样子说,因为(跟)支那堪布的想法比较一样的,刚刚这里看得出来,本身就是我们都可以参考,都可以学习。】
第一个大纲讲解完毕,第一个大纲是了解了修安止的方式,之后去实修,那到底安止成功不成功,界限在什么地方,就讲解了,之后要讲第二项,就是显示依奢摩他之后趣总体道路的轨则怎么样子来进行,那第三项是各别来说明,各别说明世间的道路怎么去走。第二项总体说明的意思就是指,在这个段落里面要把世间的道路怎么样走,简略讲一讲,出世间的道路怎么样走,也简略的讲一讲,所以总体总体都要说明一下,就是得到安止之后,然后以这个基础,我世间道路要怎么走,我出世间的道路要怎么走,两者都要讲一讲,总体总体全部都简略简略讲一讲,所以叫做总体的说明。其次各别的说明就只有把世间的道路个别个别来做一个说明,380页大纲谈到,显示依奢摩他趣总体的道路怎么讲,简略世间跟出世间都讲一讲,之后各别来讲的话,世间的道路怎么走,这个别个别做一个说明。
「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体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呢?「如是已得如前所说无分别三摩地作意,又有明显无分别等殊胜差别,唯应修此无分别耶?」如同前面所谈到的无分别的等持作意,内心已经得到了无分别的三摩地作意。一般来讲,得到无分别的三摩地,并不一定是得到安止,但是假设得到了无分别三摩地是非常纯粹的话,那就是安止了,这个时候的无分别,应该非常的纯粹,那就是内心丝毫都没有任何的涣散,而且还能够非常的专一,这个部分都要到达非常纯粹,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人,那「又有明显无分别等殊胜差别」明显无分别就是我们再最前面谈到无过失等持的时候,无过失等持要具足两个条件,就是有力量的明分,有力量的住分,这里谈到「明显」就是有力量的明分,后面那个「无分别」就是有力量的住分,这两个条件都齐备,具有这两个殊胜条件的,「唯应修此无分别耶?」后面那个「无分别」就是等持,就是一个无分别的等持,它具有前面那两个条件嘛,这我们以前有谈到过了,对不对?如果这个样子已经得到了的话,这样子的一个人,现在就这么一个问题了,「唯应修此无分别耶?」那他就是这一个等持呢,继续一直不断不断的修下去吗?持续修下去就好了吗?是不是这个样子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回答不是的,修安止的目标示是因为靠着它要产胜观嘛!
「答」,先看一下倒数第四行「故当更修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胜观,有没有?这个是所立宗,从「答」底下开始,是能立因,就分成两段,之所以这样子做,是因为要修毗钵舍那,这个当所要成立的结论,前面当原因,因为有必要这样子去做,因为要修胜观嘛!
「答于相续中引发如此妙三摩地,是为引生能断烦恼毗钵舍那。若不依此,令生毗钵舍那,」若不靠着安止来生胜观的话,那「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前面那种无分别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