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

  《廣論奢摩他62》

  講授: 雪歌仁波2009-02-27

  聞法意樂

  爲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之故,因此要得到所能夠獲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究竟的果位圓滿的佛果而言,內心本身要能夠在樂明無妄念這個部分,恒常進入在等智之中,安住在其中,而且進入在等智階段的情況之下,內心又能夠去利益衆生,所以後得位的時候,利益衆生的行爲跟佛陀薄伽梵自己本身,經常等智在等持之中,這個都是同時發生的,一起,這個是圓滿的佛果。這個時候,內心本身沒有受到煩惱蓋障、所知蓋障的幹擾,所以內心能夠恒常安住在禅定–等持之中,可是同時呢,又能夠利益遍滿虛空像媽媽一樣的一切的衆生呢!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的話,喔,這就是所要追求的佛果呢!可是要能夠達到這一個果位的話,他的原因部分,原因是什麼呢?因爲在學道位的那個階段,做止觀雙運的修持、學習,之後逐漸逐漸的慢慢的進步進步,最後就能夠得到等智跟後得能夠雙運,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成效。所以要得到究竟的果位,等智後得雙運的果位的話,現在修持上面要先做到止觀雙運的禅修,如果要做到的話,前面要先聽聞了解,透過聽聞了解,希望將來我能夠做到止觀雙運的禅修,透過這個禅修,希望將來我能夠得到等智跟後得雙運的圓滿的果位,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就我們的安止而言,安止的觀修禅修方式,怎麼樣去做禅修,這個都已經講解完畢了,講解完畢了之後,由這個禅修的方式之後會得到安止,所以由修成辦奢摩他的標准分叁,顯示成辦奢摩他成辦還是未成辦界限在什麼地方,第一項;顯示依奢摩他趣道路總體的規矩;顯示各別趣入世間的道路裏面。現在我們進行到第一項,就是顯示成辦奢摩他成辦還是未成辦界限,這裏面又分成兩項,第一項顯示正義,之後有作意相及斷疑。現在在第二項有作意相及斷疑,現在是斷疑那個段落快講解完畢了。

  斷疑這個部分,對方有什麼疑問嗎?對方的看法認爲,在安止的那個時候,並沒有伴隨著無分別,因爲對方的主張認爲,在安止的那個段落,如果伴隨著無分別的話,那會變成觀修空性。但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不是的原因就引經據典來做說明了,引用了《解深密經》,引用了聖者無著的《聲聞地》,引用了蓮花戒所寫的《修次第初編》,之後又引用了祥谛巴所寫的《慧度教授論》這些典籍,不僅如此,後面又引用了《寶雲經》來做說明。

  引用了這些典籍之後,就談到(389頁第叁行)「定量智者所造論中,」定量智者所造諸論典裏面,就前面所引用的這些典籍論典,這裏面可以當做定量、可以當做標准的,大家公認的,可以當做標准的經論裏面有談到,談到什麼呢?裏面開示什麼呢?就開示安止的段落,實際上是伴隨著無分別的,但是你又主張說安止那個段落並沒有伴隨著無分別,不僅有伴隨著無分別,而且在剛開始觀修的人而言,無分別還非常重要呢!你卻主張說沒有,那個時候沒有無分別,那不是的,應該是要有的。其實在勝觀那個段落,觀修的時候,禅修的時候,其實是有分析的,但是你卻說沒有分析,因爲在修勝觀的時候,如果內心去思惟分辨的話,那妄念會越來越多。不是的!在博士的經文裏面都有談到,在修勝觀的時候,對于觀修的對境,要進行分析呢!安止的時候,實際上是安住在無分別之中,這些你都沒有承認,那你跟博士所寫的這些經典論典就完全相違背啦!在經論裏面怎麼講呢?定量智者所造論典中說,裏面談到兩點,「說于新修奢摩他時,唯應止修無分別住,」要有無分別哦,這第一個主張。第二個「初修觀時,」初修勝觀那個時候,「以觀察慧思擇而修。」要做分析而禅修,這第二個主張。可是你的講法都不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跟經論都相違背。

  在博士的經論裏面所談到的這兩項,就是修安止還伴隨著無分別,修勝觀的話也會做一個分析,這在書本裏面都有看到,都是如此開示的,可是你的主張卻違背了,不是這樣子講了。在你的主張裏面,認爲一切的分別念頭,若執一切的分別妄念,都是谛實成立的執著,都是實執。不要做任何的思惟分析,因爲凡是任何思惟分析,內心的想法思惟分析,都是谛實成立的執著,因此都應該全部把它丟掉。你的想法是這個樣子的,不過實際上不是嘛!譬如說在勝觀的時候所做的思惟分析,這不是谛實成立的執著,這不能把它丟掉了!但是你的想法卻是這些凡是內心的分別,都是谛執的話,都應該全部把它丟掉。如果這個樣子的話,那觀修的時候怎麼觀修的呢?就是把這些分別都丟掉之後,就變成不思惟,不做任何思惟,這個就是觀修的方式。

  但是呢,不去想它不做任何思惟,不能說得到無我的見地嘛!因此「若執一切分別,皆是實執。舍此一切,即違一切定量經論。未得無謬無我正見,凡無分別,皆說是修甚深空義毗缽舍那,」違背經論的說法,即使內心沒有得到無我見地,對空性不了解,但是又說在觀修甚深的空性,那怎麼觀修的呢?因爲內心都沒有任何思惟嘛!所以凡無分別」沒有任何的分別思惟的話,說這個時候就是觀修甚深的空性。其實沒有得到無我的見地,但是只主張說這個是觀修甚深的空性,所以「純粹支那堪布修法,」這個跟支那堪布的傳軌修法的方式,那完全一模一樣嘛!「細觀叁編修次第中自當了知。」《修次第叁編》就是特別破除支那堪布的宗風而寫下來的,所以你好好的去研究分析看看,你的想法跟支那堪布的想法一樣不一樣,看看就會了解的。

  現在這個段落在斷除疑問,那斷除疑問裏面這個有疑問者是誰呢?就是産生疑問的這些人,到底是哪些人呢?這些人應該是接受蓮花戒主張的人,而且對于支那堪布的說法不接受的人,對方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這裏才會引用《修次第初編》等等,用《修次第編》的主張去討論這個問題,就表示說這個有疑問者,前面提到這些疑問,內心有疑問的這些人是哪些人呢?應該是內道佛教徒,在內道佛教徒裏面,是追隨蓮花戒主張的人,而且是反對支那堪布主張的這些人,這種類型的佛教徒,如果我們再大概大概來猜測猜測的話,那就是西藏的內道佛教徒,那在內道佛教徒裏面,再大概猜測猜測的話,因爲現在是宗喀巴大師要去破除對方嘛,那就表示這個人是不接受宗喀巴大師主張的一個人,大概是這樣的一個人,這個是疑問。或者是問說,那誰有這些疑問呢?大概這種樣子的人了。

  (仁波切國語講述:)【我有時候想支那堪布的這種主張,現在應該還有吧?現在就不止有而已,很多人,是吧?所以有一點不方便講(仁波切與學員均笑),另外一邊藏傳也有跟支那堪布比較一樣的這種想法、這種主張,也有嘛,我們這裏看得出來,藏傳裏面有一些教派的解釋,跟我們漢人比較相應的也有,應該這樣子說,因爲(跟)支那堪布的想法比較一樣的,剛剛這裏看得出來,本身就是我們都可以參考,都可以學習。】

  第一個大綱講解完畢,第一個大綱是了解了修安止的方式,之後去實修,那到底安止成功不成功,界限在什麼地方,就講解了,之後要講第二項,就是顯示依奢摩他之後趣總體道路的軌則怎麼樣子來進行,那第叁項是各別來說明,各別說明世間的道路怎麼去走。第二項總體說明的意思就是指,在這個段落裏面要把世間的道路怎麼樣走,簡略講一講,出世間的道路怎麼樣走,也簡略的講一講,所以總體總體都要說明一下,就是得到安止之後,然後以這個基礎,我世間道路要怎麼走,我出世間的道路要怎麼走,兩者都要講一講,總體總體全部都簡略簡略講一講,所以叫做總體的說明。其次各別的說明就只有把世間的道路個別個別來做一個說明,380頁大綱談到,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體的道路怎麼講,簡略世間跟出世間都講一講,之後各別來講的話,世間的道路怎麼走,這個別個別做一個說明。

  「第二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第二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體的道路,應該怎麼走呢?「如是已得如前所說無分別叁摩地作意,又有明顯無分別等殊勝差別,唯應修此無分別耶?」如同前面所談到的無分別的等持作意,內心已經得到了無分別的叁摩地作意。一般來講,得到無分別的叁摩地,並不一定是得到安止,但是假設得到了無分別叁摩地是非常純粹的話,那就是安止了,這個時候的無分別,應該非常的純粹,那就是內心絲毫都沒有任何的渙散,而且還能夠非常的專一,這個部分都要到達非常純粹,所以這樣子的一個人,那「又有明顯無分別等殊勝差別」明顯無分別就是我們再最前面談到無過失等持的時候,無過失等持要具足兩個條件,就是有力量的明分,有力量的住分,這裏談到「明顯」就是有力量的明分,後面那個「無分別」就是有力量的住分,這兩個條件都齊備,具有這兩個殊勝條件的,「唯應修此無分別耶?」後面那個「無分別」就是等持,就是一個無分別的等持,它具有前面那兩個條件嘛,這我們以前有談到過了,對不對?如果這個樣子已經得到了的話,這樣子的一個人,現在就這麼一個問題了,「唯應修此無分別耶?」那他就是這一個等持呢,繼續一直不斷不斷的修下去嗎?持續修下去就好了嗎?是不是這個樣子呢?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回答不是的,修安止的目標示是因爲靠著它要産勝觀嘛!

  「答」,先看一下倒數第四行「故當更修毗缽舍那」,毗缽舍那是勝觀,有沒有?這個是所立宗,從「答」底下開始,是能立因,就分成兩段,之所以這樣子做,是因爲要修毗缽舍那,這個當所要成立的結論,前面當原因,因爲有必要這樣子去做,因爲要修勝觀嘛!

  「答于相續中引發如此妙叁摩地,是爲引生能斷煩惱毗缽舍那。若不依此,令生毗缽舍那,」若不靠著安止來生勝觀的話,那「任如何修此叁摩地,」前面那種無分別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