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叁摩地,繼續繼續修下去的話呢「尚不能斷欲界煩惱,況能斷盡一切煩惱,」那就根本不用說了,因此之故,這個當原因,當做能立因,因爲這些原因之故,所以「故當更修毗缽舍那。」這裏面的意思主要要成立的是,回答是當然不能就一直在這裏這樣修下去了,一定還要更進一步的去修勝觀,爲什麼一定要修勝觀?修勝觀的目標是因爲要斷掉煩惱,那要斷掉煩惱的話,當然這個勝觀本身要具有力量,這個勝慧本身要具有力量的勝慧,要靠著它才能夠斷掉煩惱,如果沒有它的話,那就不能斷掉煩惱了。要靠著勝觀去斷掉煩惱之故,所以前面先修止,修止的目標當然就是爲了要引發勝觀,引發勝觀是因爲要靠勝觀去斷掉煩惱,假設沒有勝觀的話,那不能斷掉煩惱,它的內容主要的意思是這個樣子的。

  這裏面談到既然産生勝觀目標是要去斷掉煩惱的話,那斷掉煩惱,當然先斷欲界的煩惱,所以「尚不能斷欲界煩惱」。要斷掉煩惱的話,先斷欲界煩惱,當然不可能說我先把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斷掉,那不可能嘛!首先斷掉欲界的煩惱,之後才斷掉上面的煩惱嘛!所以斷掉欲界的煩惱,任何的煩惱要斷掉,都要靠勝觀呢!那色界的煩惱要斷掉,那不用講了,那更要靠勝觀呢!無色界的煩惱要斷掉,那根本不要講了,那更要靠勝觀呢!所以要斷掉欲界的煩惱,斷掉任何的煩惱,都要靠勝觀。因此之故,「故當更修毗缽舍那。」要靠著安止之後要進一步去修勝觀。

  修安止的目標要朝向斷掉煩惱,但是就斷掉叁界任何任何的煩惱而言,都要靠勝觀,如果僅僅靠安止自己本身這一個項目的話,那叁界煩惱裏面,任何的煩惱都不能斷掉,叁界的煩惱裏面,最粗糙最粗糙的,就欲界的煩惱,僅僅靠著安止自己一個項目的話,連這個最粗糙的煩惱,都不能消滅掉呢!所以無論如何,安止得到後,還更進一步的一定要去修勝觀,因爲修了勝觀之後,才有辦法去斷掉叁界的煩惱。但是就算是靠著勝觀去斷掉叁界煩惱的話,那又還有兩種情況,有一種方式是把煩惱裏面,現前出現的這個部分先消滅掉,然後逐漸逐漸把種子的部分也消滅掉。有一種是消滅的時候,連同種子就一起消滅掉,。所以這兩種情況。「此複有二,(一能暫伏煩惱現行,趣世間道毗缽舍那。二能永斷煩惱種子,趣出世間道毗缽舍那。除此更無上進方便,)」「此」是靠著勝觀去消滅煩惱的時候,又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暫伏煩惱現前的部分,暫時把它調伏,之後逐漸逐漸滅掉種子,這個是趣世間道的毗缽舍那–勝觀。第二種是能夠永斷煩惱的種子,一起連種子都斷掉,這個是出世間道的毗缽舍那,除此更無進步的方法、方便,所以就有這兩種情況。

  總之,如果要把煩惱現前的部分,把它先滅掉的時候,那沒有勝觀也是不能夠達成的。如果說要一次斷掉,連種子一起滅掉的這種情況,那當然不用講了,也是要靠勝觀,沒有勝觀也是不能夠辦到的。所以「除此」假設沒有勝觀的話,其它道路那就不能夠斷掉煩惱的。除此更無進步的方法,除此之外,那就沒有在道路上,使道路更加進步的方法就沒有了,這個道路上要更加進步,一級一級升上去的話,那主要要靠內心煩惱減少,把這個煩惱減少減少的時候,內心的道路就會更加進步、更加進步。假設內心的煩惱不能減少的話,這個道路不能進步,一直會在原地踏步而已,不能往上面更上一級,假設煩惱沒有減少的話。但是煩惱減少,要嘛就是把現前的部分先消滅掉,煩惱會逐漸的減少,要嘛就是連種子一起拔滅掉,當然煩惱也逐漸的減少,這兩種的類型裏面的任何一個,都要靠勝觀,沒有勝觀都是不能達成的,那就表示所實修的道路要一級一級往上面進步的話,要靠把煩惱減少,把煩惱減少的話,就前面談到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裏面的任何一種都要靠勝觀,假設沒有勝觀的話,那就沒有辦法讓實修的道路更加進步,那就不可能了。

  在前面暫伏煩惱現行,煩惱出現現前的這個部分,要把它消滅掉而言,在安止的時候,煩惱沒有現前出現,但不是說把它斷掉了,這個要講止跟觀二者的差別,在安止的那個段落,煩惱現前這個部分是沒有,但不是斷掉,在安止的時候。到了勝觀那個時候,會面對面去對付煩惱的現前的部分,那個時候才有能力去把它斷掉。所以斷掉跟沒有這兩件事情,完全是不一樣的,在安止的時候,煩惱現前這個部分是沒有,但是沒有把它斷掉。那就把煩惱現前這個部分把它斷掉、消滅掉而言,安止沒有這個威力,安指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因爲安止的情況是把煩惱跳過去了,省略不談跳過去了,沒有說面對面去對付它,沒有這個能力,它只是跑掉了,跳過去,是這樣一個情況而已,就安止而言。

  我們要參考一下前面的文章、一個段落,在337頁第六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裏面談到,前者爲勝觀所斷除,後者爲安止所斷除,這裏又說安止能夠斷除啊?不是這樣一個說法嗎?現在又說不能斷除,那就好像很奇怪了,就會發生這麼一個疑問。我們現在說安止不能夠去斷掉煩惱現前的部分,可是在337頁裏面又談到安止又能夠斷掉一些,那又說能斷掉,又說不能夠斷掉。這個要了解一下,就是337頁這裏所談到的時候,僅僅只是使它暫時現在沒有,讓它現在沒有,現在沒有的意思不是說把它斷掉,然後我們現在389頁這裏所談到的斷除,才是真正的斷除,「尚不能斷欲界煩惱」那個「斷」是指真正的使它完全的斷滅掉,用「斷除」這個字,但是在337頁談到那個斷除,是指使它現在沒有。

  在337頁裏面談到,前者爲勝觀所斷除,後者爲安止所斷除,那個後者講的就是煩惱現前的部分,要看前面那一行「言粗重者」這個段落談的,就是前者,再下去有一個「相」者,指的就是後者,就分成前者跟後者,所以「言粗重者」那個部分是勝觀所斷除,後者「謂于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這個講的就是煩惱現前的部分,這個部分被安止所斷,所以後者爲止所斷,不過後者爲止所斷那個「斷」的意思,要把它解釋成讓它現在沒有。可是在我們後面這個部分,389頁談到那一段,才是把它斷滅掉。

  前者,就是「言粗重者」那個項目,不是指煩惱現前出現的部分,「言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湧進內心裏面)所有的習氣,增長內心顛倒堪能,」就是我的煩惱要現前出現,可是還沒有現前出現的時候,內心是不是應該要有一個習氣去推動它,使它能夠現前出現?那去推動它的習氣就稱之爲粗重,由這個粗重去推動它,因此煩惱現前出現了,就是那個「相者爲于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那個是煩惱現前的部分。所以這裏又說後者爲止所斷,煩惱現前的部分被安止所斷,可是在我們剛剛看到的,389頁又說安止不能夠斷,一定要靠勝觀,前面說可以,後面又說不可以,那不是有矛盾了嗎?有違背了嗎?所以如果好好讀這個書的話,一定會産生這個疑問,就是好好看一看這個書,如果回去沒有好好看書,那沒有關系,現在告訴你,有這個疑問,哈!哈!哈!… 那你也要産生這個疑問,哈!哈!那這時候要區分清楚,前面談到的那一段,就是讓它現在沒有的意思;可是後面所談到的那一段,才是把它消滅掉的意思。

  引經據典,要根據出處在什麼地方,引用《聲聞地》來做說明的,389頁倒數第叁行「聲聞地雲: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余。』」這個是指,要斷掉煩惱的話,沒有任何其它的道路,只有兩種道路,就是一種現前的部分把它斷除掉,一種是連種子,種子的意思就是指連根拔滅的意思,一切斷掉了,所以「唯有二趣更無所余」只有兩種方法呢!沒有其它的方法,「何等爲二?」兩種方法是什麼呢?(「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一個是指世間的方法,一個是指出世間的方法。

  這個世間跟出世間的部分,至尊仁波切把它認明就是勝觀,所以前面才會談到世間道的毗缽舍那,還有永斷煩惱種子的是出世間道的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勝觀這個字,在《聲聞地》上面雖然沒有直接出現,不過可以把它認定就是毗缽舍那。但不管是誰,靠著前面所得到的安止,之後趣入世間道路的勝觀的話,那就能夠去斷除煩惱現前的部分;如果是趣入出世間道路的勝觀的話,那就能夠把煩惱的種子,連同種子一起也把它斷掉。所以首先、最初,那當然先要得到安止,不管是誰都是有必要這個樣子的,「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行者,他已經得到安止了,這樣的一個人。所以前面要先做,就是已經得到安止,(「或欲修習世間道毗缽舍那,或欲修習出世道毗缽舍那,」)然後這個人他修世間道路的勝觀,或者是修出世間道路的勝觀,「皆于先得奢摩他道應多修習。」對前面曾經得過的安止,都要再叁再叁的觀修。把這個段落分配一下,就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這是前面先要做到,先得到安止。之後他就觀修世間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間的道路。然後在觀修世間的道路也好,出世間的道路也好的那個時候,都要把前面已經得到的安止,還要反複反複再叁的練習,還要再多修習呢!

  把前面曾經得到過的安止,還要再叁再叁的觀修,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好處嗎?就是輕安會增長增廣,安止的堅固的部分,安住的部分,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如是修故,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皆得增長,其奢摩他亦極堅固。」)所以「所有輕安」這第一個項目,「心一境性」專一「皆得增長」會往上面不斷的增長,「其奢摩他」也能夠達到「極堅固」。就安止而言,當然對于所緣的對境,心要能夠很專一的安住在上面,這個特色專一安住,「心一境性」是專一安住。專一安住的條件一定要齊備,假設專一安住的條件不齊備,哦,那就表示安止衰損了,不僅心要專一安住,而且還要能夠安住很長久,假設想要安住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