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一安住在空性上面,那也是無分別嘛!都是無分別,可是要把它分清楚有這兩種。
前面談到破除對方,「故不應執凡有一切安樂明顯無分別者,皆是修空。」這是樂明無念,禅修覺受出現的時候,不應該執著凡是有這個樂,還有這個明,還有無分別妄念呢,這種情況都是修空性,「此等乃是略示方隅,」這前面談到的內容,都只是簡略的做了一個說明,這是指對方的主張,「不應執」那個「應執」就是對方的主張,對方的主張認爲在樂明無分別妄念的時候,那個無分別妄念就是修空性。如果是修安止的話,應該不是這個樣子,沒有這個項目的,假設有這個無分別的話,那就變成修空性了,這是對方的主張。所以不應該這個樣子哦,不應該認爲內心沒有分別妄念的時候,這個就是修空性了。
「此等乃是略示方隅」就是前面的安止本身,應該是有無分別存在的,那原因就是我們前面引用了很多經文、論典,都已經明白做了一個說明,「略示方隅」就是舉其一端,僅僅只是舉例來做一個說明,沒有很詳細深入的說明,因爲詳細深入的說明,前面引用的經文再講的話那太多了,所以沒有辦法很詳細的講,只是舉其一端簡略的講,「應善策勵了知」就是指假設想要好好了解的話,就這個問題呢,我們前面只是很簡略的做一個說明,舉其一端而已哦,如果想要深入好好明白了解的話,應當把慈氏彌勒所做的開示,還有聖者無著所做的開示,把它們的書很深入的去學習了解,「應善策勵了知慈尊及無著等所解,修止觀法。」就他們所開示的修止修觀的這些書籍,好好的深入去做研究,這是應該要做到的。
我們前面只是很簡略的講,沒有辦法詳細的講,假設對修止的這些內容,不學習慈氏彌勒跟無著所開示的書,沒有深入去學習的話,那會有什麼毛病嗎?「若不爾者,」就會有這些毛病,就是像你所産生這些毛病,就是如此産生的了,「若不爾者」就是如果沒有好好學習一下慈氏彌勒跟無著的書呢,會變成這個毛病,就是沒有得到安止「尚未得止,便于少分無分別定,」就是如果不好好深入去研究經論的話,會有一個毛病,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對方的主張,內心已經得到無分別的等持,無分別的等持有!是有得到了,但是不要說安止還沒有得到,那是先得到一個無分別的等持的時候,把它誤會成勝觀,不僅把它誤會成勝觀,還把它誤會成空性的勝觀,是在觀修空性呢!這個時候,其實不要說空性的勝觀沒有得到,連勝觀都沒有得到,不要說勝觀沒得到,連安止都沒得到呢!現在只是一個無分別的等持得到而已嘛!連安止都沒有得到,可是竟然把它誤會成爲觀修空性的勝觀,那這個就是太離譜了,哪裏會得到呢?因爲觀修空性的勝觀産生之前,修空性之前,前面要先得到勝觀,要得到勝觀之前,前面要先得到安止,那現在只是無分別的等持而已,這個時候連安止都還沒有得到呢!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卻要把這個無分別無妄念的等持,把它誤會成爲說我是在觀修空性呢,這是空性的勝觀。因爲這個緣故,産生了傲慢之心,在這個傲慢之心之下,認爲自己修持非常好了,因此就按照這個禅修方式,過掉自己的一輩子,在這個修持的過程當中,是自欺欺人,爲什麼?因爲自己這樣的觀修,認爲我的禅修是很高級,已經是空性的勝觀了,已經是觀修空性了,這是自己欺騙自己,之後跟別人講解開示的時候,講解禅修方式的時候,又跟他講這種禅修方式,那不是騙了別人嗎?所已變成一個自欺欺人的弘法者,自己實修的時候呢,也是騙了自己了,跟別人開示的時候,也是騙了其他的人了,之後這樣去教導佛法的話,那變成一個自欺欺人的弘法者,變成這個樣子呢!
所以「若不爾者,」如果沒有深入去學習慈尊跟無著所開示的典籍,那就會變成這個樣子,沒有得到安止,但是已經得到一點點的無分別定,就是無分別的等持,內心不做思惟這種等持得到了,(「誤爲能斷叁有根本毗缽舍那。」)之後把它誤解成爲能夠斷掉叁有根本的毗缽舍那,就是把它誤解成爲空性的勝觀呢,空性的勝觀能夠斷掉叁有的根本嘛!把它當作是空性的勝觀了,「于此起慢,」對自己,我正在修空性的勝觀呢!産生一個強勝的傲慢之心,「謂修無緣,」謂修無所緣取,我是在修空性呢!這樣子「空度時日,」就是在這種禅修之下過掉一生,過掉一輩子,「定欺自他。」這個會變成欺騙自己跟欺騙他人,「定欺自他」的意思是指自己禅修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修,說我是在修空性的勝觀,我修無所緣取的空性呢!欺騙自己;欺他的時候是跟別人講,修法也是這樣子修,那也是欺騙他人了。所以這會變成自欺欺人的,這個時候的誤解,應該是把谛實成立透過原因分析,把它破除掉,破除掉之後,安住在谛實成立爲空的空性之中,專一安住而禅修,這才是空性嘛!現在不是,只是不做任何思惟,就叫做緣取空性,這樣也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其他人。我們今天講述到這裏。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