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P4

  ..续本文上一页专一安住在空性上面,那也是无分别嘛!都是无分别,可是要把它分清楚有这两种。

  前面谈到破除对方,「故不应执凡有一切安乐明显无分别者,皆是修空。」这是乐明无念,禅修觉受出现的时候,不应该执着凡是有这个乐,还有这个明,还有无分别妄念呢,这种情况都是修空性,「此等乃是略示方隅,」这前面谈到的内容,都只是简略的做了一个说明,这是指对方的主张,「不应执」那个「应执」就是对方的主张,对方的主张认为在乐明无分别妄念的时候,那个无分别妄念就是修空性。如果是修安止的话,应该不是这个样子,没有这个项目的,假设有这个无分别的话,那就变成修空性了,这是对方的主张。所以不应该这个样子哦,不应该认为内心没有分别妄念的时候,这个就是修空性了。

  「此等乃是略示方隅」就是前面的安止本身,应该是有无分别存在的,那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引用了很多经文、论典,都已经明白做了一个说明,「略示方隅」就是举其一端,仅仅只是举例来做一个说明,没有很详细深入的说明,因为详细深入的说明,前面引用的经文再讲的话那太多了,所以没有办法很详细的讲,只是举其一端简略的讲,「应善策励了知」就是指假设想要好好了解的话,就这个问题呢,我们前面只是很简略的做一个说明,举其一端而已哦,如果想要深入好好明白了解的话,应当把慈氏弥勒所做的开示,还有圣者无着所做的开示,把它们的书很深入的去学习了解,「应善策励了知慈尊及无着等所解,修止观法。」就他们所开示的修止修观的这些书籍,好好的深入去做研究,这是应该要做到的。

  我们前面只是很简略的讲,没有办法详细的讲,假设对修止的这些内容,不学习慈氏弥勒跟无着所开示的书,没有深入去学习的话,那会有什么毛病吗?「若不尔者,」就会有这些毛病,就是像你所产生这些毛病,就是如此产生的了,「若不尔者」就是如果没有好好学习一下慈氏弥勒跟无着的书呢,会变成这个毛病,就是没有得到安止「尚未得止,便于少分无分别定,」就是如果不好好深入去研究经论的话,会有一个毛病,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对方的主张,内心已经得到无分别的等持,无分别的等持有!是有得到了,但是不要说安止还没有得到,那是先得到一个无分别的等持的时候,把它误会成胜观,不仅把它误会成胜观,还把它误会成空性的胜观,是在观修空性呢!这个时候,其实不要说空性的胜观没有得到,连胜观都没有得到,不要说胜观没得到,连安止都没得到呢!现在只是一个无分别的等持得到而已嘛!连安止都没有得到,可是竟然把它误会成为观修空性的胜观,那这个就是太离谱了,哪里会得到呢?因为观修空性的胜观产生之前,修空性之前,前面要先得到胜观,要得到胜观之前,前面要先得到安止,那现在只是无分别的等持而已,这个时候连安止都还没有得到呢!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要把这个无分别无妄念的等持,把它误会成为说我是在观修空性呢,这是空性的胜观。因为这个缘故,产生了傲慢之心,在这个傲慢之心之下,认为自己修持非常好了,因此就按照这个禅修方式,过掉自己的一辈子,在这个修持的过程当中,是自欺欺人,为什么?因为自己这样的观修,认为我的禅修是很高级,已经是空性的胜观了,已经是观修空性了,这是自己欺骗自己,之后跟别人讲解开示的时候,讲解禅修方式的时候,又跟他讲这种禅修方式,那不是骗了别人吗?所已变成一个自欺欺人的弘法者,自己实修的时候呢,也是骗了自己了,跟别人开示的时候,也是骗了其他的人了,之后这样去教导佛法的话,那变成一个自欺欺人的弘法者,变成这个样子呢!

  所以「若不尔者,」如果没有深入去学习慈尊跟无着所开示的典籍,那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得到安止,但是已经得到一点点的无分别定,就是无分别的等持,内心不做思惟这种等持得到了,(「误为能断三有根本毗钵舍那。」)之后把它误解成为能够断掉三有根本的毗钵舍那,就是把它误解成为空性的胜观呢,空性的胜观能够断掉三有的根本嘛!把它当作是空性的胜观了,「于此起慢,」对自己,我正在修空性的胜观呢!产生一个强胜的傲慢之心,「谓修无缘,」谓修无所缘取,我是在修空性呢!这样子「空度时日,」就是在这种禅修之下过掉一生,过掉一辈子,「定欺自他。」这个会变成欺骗自己跟欺骗他人,「定欺自他」的意思是指自己禅修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修,说我是在修空性的胜观,我修无所缘取的空性呢!欺骗自己;欺他的时候是跟别人讲,修法也是这样子修,那也是欺骗他人了。所以这会变成自欺欺人的,这个时候的误解,应该是把谛实成立透过原因分析,把它破除掉,破除掉之后,安住在谛实成立为空的空性之中,专一安住而禅修,这才是空性嘛!现在不是,只是不做任何思惟,就叫做缘取空性,这样也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其他人。我们今天讲述到这里。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