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个是打开大门,一个是进行缘取。进行缘取就是散乱随烦恼,因为随烦恼的时候,内心一定会缘取它的对境。譬如说贪念之心的对境,瞋恨之心的对境。随烦恼的产生,就是内心会耽着于这些贪念之心的对境,瞋恨之心的对境,缘取它之后,内心本身变成一个贪心,瞋恨之心,是不是?所以它进行缘取。

  所以第一个诸相数现在前,第二个妄念的寻思把内心的大门打开,妄念的寻思非常的多,第三个是进行缘取,这是随烦恼,随烦恼的时候会进行缘取。当这些全部都出现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把前面我们谈过的过患,这前面都有解释过这些过患,「谓先所见诸过患相增上力故」要连到这里,就是好好的想一想以前学习过的这些毛病的过失,我们前面谈到三个过失嘛,就是缘取各种的表相,还有分别妄念很多,还有内心的烦恼很多。这三个毛病,是怎么样子来的呢?就是当修安止,得到一个相随顺的等持的时候,在禅修的时候,这三个毛病也要出现,这三个毛病会出现的原因就是前面由失忆念之故,跟由不串习之故,没有经长串习,因为这两个情况之故,所以就会导致会去执取对境的表相,还有内心很多的分别妄念,还有内心会有很多的随烦恼。那这三种的特色,它的情况像是什么样子?第一个是表相就会「数现在前」在我内心再三出现、再三出现;(第二个)分别妄念的部分好像把我的心打开一样,心思跑出去,蜂拥而出,胡思乱想想的非常多,会这样一个情况;第三个随烦恼,是再三的作意缘取,就是贪心的时候会耽着贪心的对境,瞋恨之心会耽着瞋恨之心的对境,会再三缘取、再三缘取。

  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那要破除掉,怎么样破除掉呢?「谓先所见诸过患相增上力故」就是当执取表相的时候,分别妄念的时候,随烦恼出现的时候,因为前面都已经学过了,它们的过患是什么,这个前面已经了解知道了。要把这个部分再三加强、再三加强,再三再三的思惟之后,了解它的过患,再三的把它思惟之后,「由所修习不念作意,除遣散灭」不念作意,就是把作意思惟这些表相、妄念纷飞、还有随烦恼,这些内心去想它,还有作意这些,全部都要把它消灭掉,把它消灭掉之后,就会变成也没有妄念,也没有去作意。在这个时后呢,就要安住在完全没分别妄念的情况之下来修安止,「当令毕竟不现在前」的时候,就是无分别妄念嘛,所以修安止一定就是缘这个无分别来修,这《声闻地》里面讲的很明白清楚,缘的是无分别。

  「此亦是于修止时说。」就是现在讨论到的部分,止跟观两项里面,现在引《声闻地》的两项经文,都是在讨论安止而已,里面讨论到安止都是要无分别呢!假设要讨论胜观的话,胜观都是要伴随分析思惟的。所以现在讨论到无分别的时候,都只是在讨论安止的段落来讲的。因此「诸定量论」诸合乎标准的、共认标准的大论,「皆说修奢摩他时,不观察修,唯安住修,故许一切不分别修,皆是修空,实为智者所应笑处,」嘲笑之处,就是可笑之处,这样子来讲解的。

  所以修安止,其实是在无分别妄念的情形下来做观修,这个「诸定量论」里面都这样的谈到过的,所以修奢摩他、修安止的时候,不必做分别思惟,仅仅只是内心在无分别、无妄念的情况之下来安住而修。这个「诸定量论」就前面谈到的《解深密经》、《声闻地》等等,很多共认的标准的书里面,都这样子开示,因此之故无分别修。(「唯安住修」)后面有一个「故」,「故」是以前面当原因,诸定量的论点里面都谈到,修安止本身就是没有观察分析,没有妄念,仅仅只是安住而修,因此之故那个「故」,这是对方的主张,如果主张没有分别妄念的时候就是修空性的话,那这一个实在是智者所应当觉得非常可笑呢!意思就是指,一切的安止都是无分别妄念,在《解深密经》跟《声闻地》里面谈到的,一切修安止本身就已经是无分别妄念。所以有分别妄念心,这不能当做是修安止,大论里面都这样子开示了。如果说不分别修都是修空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安止都是观修空性,如果主张所有的安止都是观修空性的话,那实在是非常可笑,这不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吗?

  尤其是说,特别特别、更怎么样,「尤其说修不念作意皆是修空声闻地文善为破除。」特别是讲,没有忆念、不作意,「不念作意」那个念是忆念。在观修的时候,内心没有忆念,然后不作意,这样子就是观修空性的话,内心没有任何思惟,这样子就是观修空性的话,《声闻地》里面已经很妥善的把它破除掉了。这个「《声闻地》文善为破除」就是前面第二个引文,388页第五行「《声闻地》又云」那个引文,第二个引文里面已经谈到,已经很明白的开示了,修安止本身就是在没有忆念、都不作意的情况之下来修安止。那没有忆念、不作意来禅修,这个是修安止,不是修空性,把这个当做是修空性的话,《声闻地》前面的经文里面已经很妥善的破除掉这个主张了。

  「又《修次第初编》」这里有一个「又」,又就是还要再引论点来做说眀,又的意思就是指前面已经有引用过了,所以才会再「又」,前面已经引用了是《解深密经》,这是佛陀所开示的。之后《声闻地》引用了两个引文,这是圣者无着所开示的。接下来「又」还要再引书,所以「又」是这个意思。又还要再引《修次第初编》,是圣者无着之后的大博士莲花戒所写的。之后还要引用般若波罗密多口诀《慧度教授论》,是祥谛巴所写的。之后还有一个「又」,(倒数第二行)「又《宝云经》」有没有?所以两个又的意思是,又再引用论典,然后又再引用经,前面已经讲了《解深密经》一个引文,然后《声闻地》两个引文,所以又再引用论典,又再引用佛经来做解释。

  首先是引用《修次第初编》里面谈到,「修次第初编:『奢摩他自性者,唯是心一境性,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总相。』(还有)《慧度教授论云:应当远离种种心相意言,修奢摩他。』」后面那个「意言」,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解释,「意言者谓分别此是此等。」谓分别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等等,这种思惟的心,就是心相的意言,这个应当要远离,《慧度教授论》里面谈到应当要远离嘛!这里所引用出来的,《声闻地》、《修次第初编》、《慧度教授论》等等,这里面所引用的,都是前面谈到的「诸定量论」,就是它是了义的论典,大家共通都可以承认的论典,我引用它来做一个说明,引用这些大家都共通承认的,当做权威性的论典,还有佛经,我引用来做一个说明。所以在《修次第初编》里面有谈到,「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总相」安止必定都是无分别的。还有《慧度教授论》里面也有谈到,「心相意言」种种的所显缘取之后内心去给它做一个说明,这些要舍弃掉。就是内心缘取一个对境之后,「应当远离种种心相」内心缘虑、缘取某一种对境,之后内心会去思惟它,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那个思惟称之为心相的意言,意言就是内心里面去诠释、去说明它,这个部分要把它去除掉。就是分别妄念心,这个部分要把它去除掉,这就是修奢摩他,这就是修安止,那意思就是修安止的时候,内心是没有分别心存在的。

  这个引用完毕之后,又引用了《宝云经》,前面谈到的《宝云经》也这样说明过了,「宝云经说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心缘取一个对境之后专一安住。这个《宝云经》的经文,就在我们刚刚看的《解深密经》的经文前面,339页第三行「宝云经说义同深密」《宝云经》经文的意义跟《解深密经》一样「如云」底下是《宝云经》的经文,「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者谓正观察。」是不是这样讲?所以奢摩他–安止的时候是心专一安住在对境上,根本就没有分别妄念,可是毗钵舍那–胜观的时候要做观察分析,要做很多的分析,这《宝云经》的经文里面谈到了,所以在388页倒数第二行「《宝云经》说奢摩他是心一境性」这个都已经开示过了,「已引如是众多经论,」也就是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再讨论了,已经讲太多了,因为经论里面早就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就是先《解深密经》,之后论典就是《声闻地》,引用了两个经文,《修次第初编》跟《慧度教授论》都有讲到了,之后又引用了《宝云经》,又讲到了,现在引用的经论里面,都已经谈的太明白、太清楚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也根本不用再谈了,你这个主张是完全都不可以的,这经论里面太多地方都谈到过了,所以「已引如是众多经论,曾经多次说奢摩他全无分别。」这已经讲太多了,「曾经多次」就是经论里面已经讲太多了,根本我都不用再讲了呢!

  后面那个「故」的意思是成立出一个结论,就是对方的主张已经破掉了,对方的主张说修安止的时候是不伴随无分别,不是的,修安止是伴随无分别的。然后用经论来做为根据之后,要成立出一个主张,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之后,要成立出我的结论,「故」是这个结论。「故无分别略有两种,」内心没有分别妄念其实有两种情况存在的,「谓修空无分别及于空性全未悟解诸无分别,」修空无分别呢,缘取空性之后内心没有分别念头;一种呢,对空性根本都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去思惟空性,在这个情况之下,内心完全没有分别念头。那这个没有分别念头不就有这两种吗?是不是有这两种?譬如说不生病,现在没有病,所谓现在没有病,其实有两种情况,就我们刚刚谈到的,就是现在没有病,并不保证将来不会生病,将来还是会生病;可是有一种是,他已经打了预防针,以后肯定不会生病的,他现在也是没有病。所以现在看起来都没有生病,不过却有这两种差别存在。一样的,现在内心都没有分别念头的情况也是有两种,一种是根本也不了解,但是内心完全没有思惟,无分别念头,这个时候是无分别;一种是缘取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