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病,也没有打(预防)针,那并不代表说将来都永远不会生这个病;但是现在有一些预防针,打了之后以后都永远不会产生这个病的。所以现在没有病,并不代表将来没有病,将来还是会发生;但是如果我打了这个预防针,让这个病永远都不会发生的话呢,现在当然两边都没有病,但是两个人情况不一样,一个已经有打预防针了,以后都永远不会生病;一个是没有打针,可是将来可能会生病。所以虽然看起来两个人都没有病,但是情况不一样的。

  这个谛实成立的问题,也是这个样子,“现在破除谛实成立”跟“我谛实成立的执着现在没有产生”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妄念嘛,因为现在脑袋什么都不想嘛。所以“现在脑袋什么都不想”跟“透过原因分析把谛实成立已经破除掉了”,这两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方主张的空性是什么意思呢?空性是不是谛实成立的这种类型的妄念,现在都没有想,都无,这个就是空性。如果这样讲,有这种想法的话,这是对方的主张,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讲有没有明白一点?

  然后看后面的段落,「故诸能引正奢摩他妙三摩地。《解深密经》说缘无分别影像,」《声闻地》也有谈到,所以《解深密经》里面有谈到,就是成就安止的时候,这个诸等持,也能够缘取无分别妄念的影像,这是在《解深密经》谈到的。前面谈到「故诸能引正奢摩他妙三摩地。《解深密经》说缘无分别影像。」这两个句子要合在一起,能够引出正奢摩他的妙三摩地,实际上是要缘无分别的影像,这个主张说法是《解深密经》里面所谈到的。

  前面谈到的破除对方,对方谈到安止本身是没有无分别的,但是现在告诉对方说,不是的!就算是安止本身,也存在无分别的,不是像你所主张的它是没有无分别的,为什么呢?因为《解深密经》里面谈过了,《解深密经》里面有开示说安止的时候它缘取无分别的影像,这个已经讲过了。这里面谈到无分别的影像,无分别是有境,就是修安止那时候的有境,安止本身;然后那个影像是对境,这无分别影像就是有境跟对境的关系。

  不管修安止也好,修胜观也好,首先当然不可能直接现证对境,所以在修止也好,修观的时候也好,对境本身会先成为一个影像而出现,之后先缘取这个影像来做观修,因为还不能够现证对境嘛!所以修安止的时候,缘取的是无分别影像;修胜观的时候,缘取的是伴随有分别影像来进行的。因为最初最初修的时候,当然没瓣法现证对境,所以先缘取一个对境的影像来禅修,所以才称之为影像,影像是这个意思了。

  这个部分,《解深密经》谈到的内容,我们上一次有提到过了,是不是?就是安止可以缘取无分别影像来进行,340页第一行,「《解深密经》云:是尊,几是奢摩他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所以无分别影像是奢摩他的所缘,又问佛陀「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作成办。」对不对?所以这里面就很明白直接指出来,奢摩他、安止的所缘是无分别影像,毗钵舍那、胜观的所缘是有分别影像。这《解深密经》里面已经明白讲过了,所以我们现在这里所谈到的《解深密经》说缘无分别影像就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就刚刚340页《解深密经》的经文里面就已经直接谈过了。

  不仅如此,后面还要引用《声闻地》的两个经文来做说明,「《声闻地亦云:」这首先第一个,「『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即于如是所缘影像,一向一趣安住正念,不复观察,不复思择,不极思择,不徧寻思,不徧伺察。止观二中于奢摩他,作是说故。」在解释安止跟解释胜观里面,解释安止的部分是这样来做解释的,就是《声闻地》里面有谈到,在修安止的时候要缘取无分别影像,为什么要缘取无分别影像呢?因为缘取无分别影像来修安止的时候,能够安住在正念之中,之后「不复观察,不复思择,不极思择,不徧寻思,不徧伺察。」所以这个是没有妄念、无分别的,在《声闻地》里面已经非常明白,字面都已经很明白开示了呢!所以像你前面的主张,说安止不能够伴随无分别,那就不对了,《声闻地》已经很明白开示了,安止本身是缘无分别影像,它根本就「不复观察,不复思择,不极思择…」这些分别思惟都不存在。所以前面引用了《解深密经》里面佛陀曾经开示过的,就算是安止本身都缘取无分别,然后在无著菩萨的《声闻地》里面也提到,安止本身也是缘取无分别,而且很详细很明白的说明了呢!

  「《声闻地》又云:」这第二个经文,就《声闻地》引用了两个段落,「《声闻地又云:『又若汝心虽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习(由失念及由不串习故)诸相寻思,随烦恼等诸过失故,如镜中面所缘影像数现在前,随所生起,即更当修不念作意,谓先所见诸过患相增上力故,即于如是所缘影像,由所修习不念作意,除遣散灭,当令毕竟不现在前。』」第二个经文谈到,修安止正在观修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忘失所缘对境,或者「谓先所见诸过患相增上力故」是妄念纷飞,胡思乱想,妄念纷飞执的取这个行相。要嘛是忘失,要嘛是执取这个行相,执取表相,妄念纷飞,要嘛是随烦恼心现前,这些毛病都可能出现,是不是?由失念之故,由串习诸表相的寻思,还有随烦恼的妄念纷飞,这个时候要立刻要察觉自己有这个毛病,就是有很多的执取行相的妄念念头,还有随烦恼,或者是忘记所修的对境,马上察觉之后,不要被这些毛病所控制,这个时候把执取行相、妄念纷飞、随烦恼等等,这些作意都要把它去除掉,让这些分别心去除掉。在把分别心去除掉的情况之下,好好的来修止。所以这里面已经很明白的谈到,修安止的时候是无分别妄念的,把这些思惟作意的分别妄念去除掉之后来修安止,那不是讲修安止就是无分别了吗?这讲的非常明白了,在《声闻地》里面。休息十分钟。

  把《声闻地》的第二个引文,我们好好的来看一下,「又若汝心虽得寂止」寂止之心虽然得到了,寂止之心意思就是指不是正式的安止,是随顺的安止。现在要讨论的是已经得到安止之后这些毛病不会出现,但是还没有得到安止的情况之下,正在修安止,跟安止相随顺的等持已经得到的情况之下。所以如果你虽然得到跟安止相随顺的心,在那个时候当然就有很多的毛病出现,对不对?如果得到安止之后就没有毛病了嘛!所以得到跟安止相随顺的心,不是正式的安止,就是修、修、修,可是都还没有得到安止,在没有得到的情况下,可是已经有跟安止相随顺的等持,类似的等持,这些已经得到了,不过这种等持会产生底下的情况,就是由失念之故,这是忘失对境,忘记了、忘失,第一个。后面一个是不串习之故。

  「由失念及由不串习故」因为现在没有得到正式的安止,不过是相随顺的等持嘛,所以在相随顺的等持的情况之下,会不会忘失对境?心离开这个对境,会不会发生?会啊!这第一个了。所以这里是两个,还有一个就是不串习的过失之故,因为忘失对境失念的毛病之故,以及不串习,那个(广论)要加一个“不”,不串习之故,不串习就是有时候修安止,修、修、修有时候又不修了,是不是?没有常常做实修的意思。譬如说大家有时候来听课,有时候没有来听课,这个毛病不可以,这是一个毛病,这是不串习之故,要串习啊!(张老师边翻译边大笑)就是每次都要来、每次都要来。

  因为忘失,还有因为没有经常串习,就是再三实修、再三实修,也没有这样子做之故,因此就会产生底下三个毛病,第一个就是诸相;还有分别妄念;随烦恼这三个。诸相是第一个毛病;寻思是第二个毛病,寻思就是分别心;再过来随烦恼。这三个毛病,这样了解吗?

  「汝心虽得寂止」跟安止相随顺的心,就是没有得到安止,又后面那个失念–失去忆念跟不串习,这得到安止就不会发生了,但现在没有得到安止,跟安止相随顺的内心,安止相随顺的等持,在修这个等持的时候,也会发生这个情况。就是失念、忘失对境;还有由不串习,没有再三禅修、再三禅修,因此,那个“故”应该放在这里,“由失念及由不串习故”因此之故,就会导致缘取「诸相」,就是对行相的执着,原因是因为对境,心趣入对境的时候,对境不是白色啦,红色啦,它的表相是不是各种各类?所以这些各种各类的表相,当然在我的内心会出现,所以这个「相」是表相,对境的表相–诸相;再过来「寻思」,就是分别妄念,各种各类的分别妄念,脑袋里面胡思乱想;再过来是「随烦恼」,所以这是不是有三项?执取表相,分别妄念跟随烦恼,一共有三个。

  因为这三个情况之故,因为这些过失之故,「如镜中面所缘影像数现在前,随所生起,即更当修不念作意。」因为这三个影像之故,所以首先是会成为显现,会把门打开,之后会进行缘取。当这些行相出现的时候,应当这样做,首先是「影像数现在前」这第一个,这里应该有谈到三个。一个是影像显现出来,「数现在前」讲的是前面那个「诸相」,「诸相」的部分是「数现在前」,因为在我的脑袋里面,这个对境的表相啦,行相啦,再三再三出现,这是第一个毛病,第一个影像应该会数现在前。

  第二个应该是开启大门,这里好像没有谈到。三个是:显现出来,开启大门跟进行缘取。这分别是前面三个毛病导致的后果,一个是「显现出来」,是指「诸相」。再过来那个「寻思」会变成「开启大门」,开启大门的意思就是指,好像我把我的心识,内心心识打开之后,我的心跑出去,跑到很多的对境去,那个是不是叫做分别妄念?胡思乱想有没有?胡思乱想的意思是我好像把我的内心之门打开之后,这个心全部跑到外面去,跑到别的对境去,心思已经完全散乱掉了,所以这时候才会胡思乱想嘛!是不是?所以胡思乱想用的句子就是打开大门。一个是数现在前,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