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

  《广论奢摩他6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2-20

  闻法意乐

  今天我们可以说在台湾之外,跟在台湾之内,能够直接面对面的讲说教法跟听闻教法,好像亲自见面一样,这应该是第一次的讲座是这样子来进行的。平常我们念诵四无量心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具足安乐,以及安乐的原因,那个时候总是感觉到并没有看到众生,众生好像在虚空之中,在天空之中,好像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也看不到嘛!所谓的众生,只是我嘴巴上念一念,内心里面想一想,但实际上呢,好像跟一切的众生都没有关系,因为没有面对面直接的看到。

  不过现在,我们刚刚念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讲说(或者是听闻)教法的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还有我们平常念诵四无量心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具足安乐,以及安乐的原因。这个时候感觉上好像众生不是那么样子的遥远,以前感觉众生好像跟我没有关系,不能够面对面,可是现在感觉上,即使很遥远,也能够面对面,好像有一个关系存在,这种感受会非常的强烈,这是因为透过SKYPE的帮助,可能对这个方面感受强烈,应该产生一些帮助的。因此利益众生的时候,遍满虚空的众生,好像没有远近亲疏的差别,即使再怎么遥远,也感觉到很近,好像有这种感觉产生,所以在这个方面,应该有产生一些帮助的。

  而且大家可以这样子想一想,就是利益遍满虚空众生的时候,感觉上好像能够直接的跟众生好像很亲密的感觉,这种想法应该是很强烈的。大家现在在台湾听闻广论,应该上师是非常遥远,好像是看不到一样,应该很遥远的,可是现在透过SKYPE的帮助,好像面对面亲自见到一样,好像没有这个距离存在一样,有这种感受出现了。那一样的道理,念诵发心利益众生的时候,好像跟众生没有遥远的距离,应该有这种很强烈的感觉出现的。所以在我们念诵发心的时候,心理面思惟,利益遍满虚空像老母亲一样的众生,这时候应该感觉很强烈,好像跟众生没有距离,好像很踏实,能够面对面去帮助它一样的。而且念诵皈依文皈依上师的时候,好像上师也不是在很遥远,根本都没看到,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好像面对面的。因此想一想,皈依十方诸佛菩萨的时候,好像面对十方诸佛菩萨,好像没有距离,很靠近一样,这种感受应该要产生。因此心理面如此思惟,向上面而言,皈依十方诸佛菩萨,向下面而言,希望利益遍满虚空无边无际的有情众生,好像能够直接面对面,能够发挥效果一样,心理面产生这个动机,思惟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提出两个问题来破除对方的主张,观于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在387页倒数第五行,「为由观慧正见决定,次于其上无分别住耶?」这是问对方的第一个问题,提出问题来破除对方的主张。「抑不思择无分别住耶?」这是问对方的第二个问题,不思择的情况之下而安住。问了对方两个问题之后,这两个问题要各别做回答,「初者」就是问对方第一个问题「为由观慧正见决定,次于其上无分别住耶?」,马上就回答说「初者」就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做答复,「吾等亦许如此即是空三摩地。」如果你这样讲的话,这个主张跟我们一样,我也认为这是安住在空性的等持之中,「若汝许此,」如果你也是这样主张的话,「则应分别有无实性见解二类,若有彼见补特伽罗,次住见上修无分别,是修甚深空三摩地。若无彼见补特伽罗,唯不分别而修,则非修习甚深空性。理应如是分别宣说,不应宣说凡无思惟一切痴修皆是无缘,或于无相或于空性修静虑师。」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自宗问对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自宗也提出了答案。

  再过来那个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若谓」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抑不思择无分别住耶?」这个问题问对方,「若谓无论有无了悟…」答案就在这个地方,「若无彼见补特伽罗,唯不分别而修,则非修习甚深空性。理应如是分别宣说,不应宣说凡无思惟一切痴修皆是无缘,或于无相或于空性修静虑师。若谓无论有无了悟空性正见,但若心无分别,全不思择,一切止修皆是空定,则前所引《声闻地》说奢摩他品诸三摩地,虽非所欲亦应许为空三摩地,由彼定时除念正知势力微时,略起观察。余时全不略起分别,谓此是此非,」就到这个地方,「余时全不略起分别,谓此是此非,」这些分别,全部都没有呢!这是第二个问题的答复。

  那这两个问题的答复,问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各别做答复,这是要破除对方,破除对方什么呢?因为对方有一个主张,在387页倒数第六行,对方提到「若有无分别即空三摩地。」这对方这样子讲,如果有无分别的话,就是进入空性的三摩地。因此之故,对方的主张是,安止本身应当是没有无分别存在,这对方的主张,因为假设有无分别存在的话,那就变成进入空性的三摩地之中。「若有无分别即空三摩地」安止本身应该是没有无分别,假设有无分别的话,那就会变成缘取三摩地的等持,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对方有这个主张之故,所以自宗就问他,问了两个问题,问题就是所缘甚深无分别者,怎么样呢?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又怎么样呢?第二个又怎么样呢?就做了答复,这是要破除对方的主张。

  我们上一堂课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说这个地方并不是非常明白了解–对它的意义,显然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把这个内容再做一些解释说明,希望能够明白了解这一段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对方的主张,到底在主张什么?这个我们来先分析一下,对方的主张是观修无分别的话,那就是观修空性,这是同样的意思。说观修无分别,那就是观修空性。因此才有这样的主张:「若有无分别即空三摩地」,就是假设观修的时候,如果有无分别存在的话,这个就会变成空性的三摩地,就会变成观修空性呢!变成这样的一个主张。

  对这个主张,我们来分析一下,对方的主张是不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呢,就是在观修空性的时候,会变成说不了解空性的意义,仍然可以观修空性。因为对方的主张是修无分别的话,那就是观修空性。那现在可能要先问对方,要先厘清楚一下“观修无分别,就是观修空性”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没有把空性做一个彻底的决定、明白了解,对空性本身有彻底明白决断的了解,到底有还是没有?在有或者是没有的情况下来观修空性,就分成这两种情况,因此现在问对方,你所谓的无分别就是观修空性的话,那你的主张到底是对空性的本身,有进行一个决断的认识,没有决断的认识之下来进行观修吗?所以就有两个问题了。就是对见地有一个决断的认识而修空性,对于见地没有决断的认识而修空性,就问了这两个问题,就这两种情况,以这个方式来破除对方。

  因为在对方的主张,观修空性会变成即使对于空性不明白不了解,对于空性的见地没有决断的了解,仍然可以观修空性。但实际上我们了解,不明白空性是不可能观修空性的,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安照对方的主张,他内心的想法会变成即使对空性的问题没有彻底决断的了解之下,也会变成观修空性,对方的主张会变成这样一个毛病。所以现在要跟对方指出来,说你的主张里面会变成对于空性本身没有做抉择分析的情况之下,它仍然可以观修空性呢!这样来指出对方会有这个问题存在。

  在对方会认为对空性没有彻底通达了解,对空性的意义也不是明白了解的情况之下,这个人也可以观修空性。但是要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主张?原因何在?因为在对方的看法里面,当内心不做任何思惟的时候,没有分别妄念,没有任何思惟的时候,这个就是观修空性,为什么呢?内心不思惟过去的法、现在的法、未来的法;或者是不思惟这个法是什么、那个法是什么;不思惟自跟他。当这些分别心、分别妄念都没有产生的时候,分别心没有产生、没有妄念的时候是指,谛实成立的执着所执取的对境,现在内心都不趣入于它,没有妄念、没有去思惟的时候,这个就是空性了,这是观修空性。因此之故,对于空性的意义不明白,没有关系,反正不作思惟就是观修空性了嘛!因此把没有分别心,没有妄念,不作思惟,把这个当做是观修空性呢!这是对方的主张,有这样一个想法,对方的想法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就谛实成立的分别心不进行思惟的时候,跟把谛实成立的分别心分析把它破除掉,这是两件事情啰!因为谛实成立的这些法,我们透过原因去分析,然后了解它的实相是空性;跟我谛实成立的执着想法,内心不作任何思惟,这是两件事情的。现在所谓的破除谛实成立的妄念、分别心,是指对于谛实成立的这些法,把它的实相做一个分析,透过原因去了解,之后了解知道它是空性,以这个方式来破除;跟没有产生这个分别妄念,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啰。所以没有产生妄念是说,根本就不思惟,根本就不去想它。根本不思惟、不去想它,并不是把它破除掉,所以“不作思惟、不去想它,就是观修空性”这恐怕不能够这样做解释的,为什么呢?譬如说“病没有痛”跟“没有病”这是两回事情了,因为病现在不痛,那不是说病已经完全治好了没有病嘛!病现在并没有痛,并不代表说病已经治好了,完全没有病了,这还是两回事。

  现在对方是指无分别妄念的情况之下,就是不作思惟的情况之下,这个是观修空性,这个是用无遮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跟破除谛实成立的执着,这个破除,那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现在对方把无遮,就是没有分别妄念这样一个情况,把它混淆在一起,错乱了!把它认为这个就是观修空性,把它混淆成为把谛实成立的执着已经破除掉了,这妄念执着没有产生,那把它错乱混淆成已经把它破掉了,这对方所形成的错乱。

  总之,有一些病(如肝炎)我们总是打一些免疫的预防针。就如现在我没有生这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