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61》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2-20
聞法意樂
今天我們可以說在臺灣之外,跟在臺灣之內,能夠直接面對面的講說教法跟聽聞教法,好像親自見面一樣,這應該是第一次的講座是這樣子來進行的。平常我們念誦四無量心的時候,希望一切衆生能夠具足安樂,以及安樂的原因,那個時候總是感覺到並沒有看到衆生,衆生好像在虛空之中,在天空之中,好像跟我沒有任何關系,因爲也看不到嘛!所謂的衆生,只是我嘴巴上念一念,內心裏面想一想,但實際上呢,好像跟一切的衆生都沒有關系,因爲沒有面對面直接的看到。
不過現在,我們剛剛念誦諸佛正法衆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講說(或者是聽聞)教法的功德,爲利衆生願成佛。還有我們平常念誦四無量心的時候,希望一切衆生能夠具足安樂,以及安樂的原因。這個時候感覺上好像衆生不是那麼樣子的遙遠,以前感覺衆生好像跟我沒有關系,不能夠面對面,可是現在感覺上,即使很遙遠,也能夠面對面,好像有一個關系存在,這種感受會非常的強烈,這是因爲透過SKYPE的幫助,可能對這個方面感受強烈,應該産生一些幫助的。因此利益衆生的時候,遍滿虛空的衆生,好像沒有遠近親疏的差別,即使再怎麼遙遠,也感覺到很近,好像有這種感覺産生,所以在這個方面,應該有産生一些幫助的。
而且大家可以這樣子想一想,就是利益遍滿虛空衆生的時候,感覺上好像能夠直接的跟衆生好像很親密的感覺,這種想法應該是很強烈的。大家現在在臺灣聽聞廣論,應該上師是非常遙遠,好像是看不到一樣,應該很遙遠的,可是現在透過SKYPE的幫助,好像面對面親自見到一樣,好像沒有這個距離存在一樣,有這種感受出現了。那一樣的道理,念誦發心利益衆生的時候,好像跟衆生沒有遙遠的距離,應該有這種很強烈的感覺出現的。所以在我們念誦發心的時候,心理面思惟,利益遍滿虛空像老母親一樣的衆生,這時候應該感覺很強烈,好像跟衆生沒有距離,好像很踏實,能夠面對面去幫助它一樣的。而且念誦皈依文皈依上師的時候,好像上師也不是在很遙遠,根本都沒看到,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好像面對面的。因此想一想,皈依十方諸佛菩薩的時候,好像面對十方諸佛菩薩,好像沒有距離,很靠近一樣,這種感受應該要産生。因此心理面如此思惟,向上面而言,皈依十方諸佛菩薩,向下面而言,希望利益遍滿虛空無邊無際的有情衆生,好像能夠直接面對面,能夠發揮效果一樣,心理面産生這個動機,思惟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提出兩個問題來破除對方的主張,觀于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是在387頁倒數第五行,「爲由觀慧正見決定,次于其上無分別住耶?」這是問對方的第一個問題,提出問題來破除對方的主張。「抑不思擇無分別住耶?」這是問對方的第二個問題,不思擇的情況之下而安住。問了對方兩個問題之後,這兩個問題要各別做回答,「初者」就是問對方第一個問題「爲由觀慧正見決定,次于其上無分別住耶?」,馬上就回答說「初者」就是根據這個問題來做答複,「吾等亦許如此即是空叁摩地。」如果你這樣講的話,這個主張跟我們一樣,我也認爲這是安住在空性的等持之中,「若汝許此,」如果你也是這樣主張的話,「則應分別有無實性見解二類,若有彼見補特伽羅,次住見上修無分別,是修甚深空叁摩地。若無彼見補特伽羅,唯不分別而修,則非修習甚深空性。理應如是分別宣說,不應宣說凡無思惟一切癡修皆是無緣,或于無相或于空性修靜慮師。」這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自宗問對方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自宗也提出了答案。
再過來那個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若謂」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抑不思擇無分別住耶?」這個問題問對方,「若謂無論有無了悟…」答案就在這個地方,「若無彼見補特伽羅,唯不分別而修,則非修習甚深空性。理應如是分別宣說,不應宣說凡無思惟一切癡修皆是無緣,或于無相或于空性修靜慮師。若謂無論有無了悟空性正見,但若心無分別,全不思擇,一切止修皆是空定,則前所引《聲聞地》說奢摩他品諸叁摩地,雖非所欲亦應許爲空叁摩地,由彼定時除念正知勢力微時,略起觀察。余時全不略起分別,謂此是此非,」就到這個地方,「余時全不略起分別,謂此是此非,」這些分別,全部都沒有呢!這是第二個問題的答複。
那這兩個問題的答複,問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各別做答複,這是要破除對方,破除對方什麼呢?因爲對方有一個主張,在387頁倒數第六行,對方提到「若有無分別即空叁摩地。」這對方這樣子講,如果有無分別的話,就是進入空性的叁摩地。因此之故,對方的主張是,安止本身應當是沒有無分別存在,這對方的主張,因爲假設有無分別存在的話,那就變成進入空性的叁摩地之中。「若有無分別即空叁摩地」安止本身應該是沒有無分別,假設有無分別的話,那就會變成緣取叁摩地的等持,就會變成這個樣子。因爲對方有這個主張之故,所以自宗就問他,問了兩個問題,問題就是所緣甚深無分別者,怎麼樣呢?是第一個?還是第二個?第一個又怎麼樣呢?第二個又怎麼樣呢?就做了答複,這是要破除對方的主張。
我們上一堂課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說這個地方並不是非常明白了解–對它的意義,顯然是這個樣子,因此我們把這個內容再做一些解釋說明,希望能夠明白了解這一段的內容。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對方的主張,到底在主張什麼?這個我們來先分析一下,對方的主張是觀修無分別的話,那就是觀修空性,這是同樣的意思。說觀修無分別,那就是觀修空性。因此才有這樣的主張:「若有無分別即空叁摩地」,就是假設觀修的時候,如果有無分別存在的話,這個就會變成空性的叁摩地,就會變成觀修空性呢!變成這樣的一個主張。
對這個主張,我們來分析一下,對方的主張是不是有這麼一個問題呢,就是在觀修空性的時候,會變成說不了解空性的意義,仍然可以觀修空性。因爲對方的主張是修無分別的話,那就是觀修空性。那現在可能要先問對方,要先厘清楚一下“觀修無分別,就是觀修空性”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有沒有把空性做一個徹底的決定、明白了解,對空性本身有徹底明白決斷的了解,到底有還是沒有?在有或者是沒有的情況下來觀修空性,就分成這兩種情況,因此現在問對方,你所謂的無分別就是觀修空性的話,那你的主張到底是對空性的本身,有進行一個決斷的認識,沒有決斷的認識之下來進行觀修嗎?所以就有兩個問題了。就是對見地有一個決斷的認識而修空性,對于見地沒有決斷的認識而修空性,就問了這兩個問題,就這兩種情況,以這個方式來破除對方。
因爲在對方的主張,觀修空性會變成即使對于空性不明白不了解,對于空性的見地沒有決斷的了解,仍然可以觀修空性。但實際上我們了解,不明白空性是不可能觀修空性的,應該是這個樣子。但是如果安照對方的主張,他內心的想法會變成即使對空性的問題沒有徹底決斷的了解之下,也會變成觀修空性,對方的主張會變成這樣一個毛病。所以現在要跟對方指出來,說你的主張裏面會變成對于空性本身沒有做抉擇分析的情況之下,它仍然可以觀修空性呢!這樣來指出對方會有這個問題存在。
在對方會認爲對空性沒有徹底通達了解,對空性的意義也不是明白了解的情況之下,這個人也可以觀修空性。但是要想一想,對方爲什麼會有這種主張?原因何在?因爲在對方的看法裏面,當內心不做任何思惟的時候,沒有分別妄念,沒有任何思惟的時候,這個就是觀修空性,爲什麼呢?內心不思惟過去的法、現在的法、未來的法;或者是不思惟這個法是什麼、那個法是什麼;不思惟自跟他。當這些分別心、分別妄念都沒有産生的時候,分別心沒有産生、沒有妄念的時候是指,谛實成立的執著所執取的對境,現在內心都不趣入于它,沒有妄念、沒有去思惟的時候,這個就是空性了,這是觀修空性。因此之故,對于空性的意義不明白,沒有關系,反正不作思惟就是觀修空性了嘛!因此把沒有分別心,沒有妄念,不作思惟,把這個當做是觀修空性呢!這是對方的主張,有這樣一個想法,對方的想法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不過就谛實成立的分別心不進行思惟的時候,跟把谛實成立的分別心分析把它破除掉,這是兩件事情啰!因爲谛實成立的這些法,我們透過原因去分析,然後了解它的實相是空性;跟我谛實成立的執著想法,內心不作任何思惟,這是兩件事情的。現在所謂的破除谛實成立的妄念、分別心,是指對于谛實成立的這些法,把它的實相做一個分析,透過原因去了解,之後了解知道它是空性,以這個方式來破除;跟沒有産生這個分別妄念,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啰。所以沒有産生妄念是說,根本就不思惟,根本就不去想它。根本不思惟、不去想它,並不是把它破除掉,所以“不作思惟、不去想它,就是觀修空性”這恐怕不能夠這樣做解釋的,爲什麼呢?譬如說“病沒有痛”跟“沒有病”這是兩回事情了,因爲病現在不痛,那不是說病已經完全治好了沒有病嘛!病現在並沒有痛,並不代表說病已經治好了,完全沒有病了,這還是兩回事。
現在對方是指無分別妄念的情況之下,就是不作思惟的情況之下,這個是觀修空性,這個是用無遮的方式來進行的。因此跟破除谛實成立的執著,這個破除,那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情。現在對方把無遮,就是沒有分別妄念這樣一個情況,把它混淆在一起,錯亂了!把它認爲這個就是觀修空性,把它混淆成爲把谛實成立的執著已經破除掉了,這妄念執著沒有産生,那把它錯亂混淆成已經把它破掉了,這對方所形成的錯亂。
總之,有一些病(如肝炎)我們總是打一些免疫的預防針。就如現在我沒有生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