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個是打開大門,一個是進行緣取。進行緣取就是散亂隨煩惱,因爲隨煩惱的時候,內心一定會緣取它的對境。譬如說貪念之心的對境,瞋恨之心的對境。隨煩惱的産生,就是內心會耽著于這些貪念之心的對境,瞋恨之心的對境,緣取它之後,內心本身變成一個貪心,瞋恨之心,是不是?所以它進行緣取。

  所以第一個諸相數現在前,第二個妄念的尋思把內心的大門打開,妄念的尋思非常的多,第叁個是進行緣取,這是隨煩惱,隨煩惱的時候會進行緣取。當這些全部都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應該把前面我們談過的過患,這前面都有解釋過這些過患,「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要連到這裏,就是好好的想一想以前學習過的這些毛病的過失,我們前面談到叁個過失嘛,就是緣取各種的表相,還有分別妄念很多,還有內心的煩惱很多。這叁個毛病,是怎麼樣子來的呢?就是當修安止,得到一個相隨順的等持的時候,在禅修的時候,這叁個毛病也要出現,這叁個毛病會出現的原因就是前面由失憶念之故,跟由不串習之故,沒有經長串習,因爲這兩個情況之故,所以就會導致會去執取對境的表相,還有內心很多的分別妄念,還有內心會有很多的隨煩惱。那這叁種的特色,它的情況像是什麼樣子?第一個是表相就會「數現在前」在我內心再叁出現、再叁出現;(第二個)分別妄念的部分好像把我的心打開一樣,心思跑出去,蜂擁而出,胡思亂想想的非常多,會這樣一個情況;第叁個隨煩惱,是再叁的作意緣取,就是貪心的時候會耽著貪心的對境,瞋恨之心會耽著瞋恨之心的對境,會再叁緣取、再叁緣取。

  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那要破除掉,怎麼樣破除掉呢?「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就是當執取表相的時候,分別妄念的時候,隨煩惱出現的時候,因爲前面都已經學過了,它們的過患是什麼,這個前面已經了解知道了。要把這個部分再叁加強、再叁加強,再叁再叁的思惟之後,了解它的過患,再叁的把它思惟之後,「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不念作意,就是把作意思惟這些表相、妄念紛飛、還有隨煩惱,這些內心去想它,還有作意這些,全部都要把它消滅掉,把它消滅掉之後,就會變成也沒有妄念,也沒有去作意。在這個時後呢,就要安住在完全沒分別妄念的情況之下來修安止,「當令畢竟不現在前」的時候,就是無分別妄念嘛,所以修安止一定就是緣這個無分別來修,這《聲聞地》裏面講的很明白清楚,緣的是無分別。

  「此亦是于修止時說。」就是現在討論到的部分,止跟觀兩項裏面,現在引《聲聞地》的兩項經文,都是在討論安止而已,裏面討論到安止都是要無分別呢!假設要討論勝觀的話,勝觀都是要伴隨分析思惟的。所以現在討論到無分別的時候,都只是在討論安止的段落來講的。因此「諸定量論」諸合乎標准的、共認標准的大論,「皆說修奢摩他時,不觀察修,唯安住修,故許一切不分別修,皆是修空,實爲智者所應笑處,」嘲笑之處,就是可笑之處,這樣子來講解的。

  所以修安止,其實是在無分別妄念的情形下來做觀修,這個「諸定量論」裏面都這樣的談到過的,所以修奢摩他、修安止的時候,不必做分別思惟,僅僅只是內心在無分別、無妄念的情況之下來安住而修。這個「諸定量論」就前面談到的《解深密經》、《聲聞地》等等,很多共認的標准的書裏面,都這樣子開示,因此之故無分別修。(「唯安住修」)後面有一個「故」,「故」是以前面當原因,諸定量的論點裏面都談到,修安止本身就是沒有觀察分析,沒有妄念,僅僅只是安住而修,因此之故那個「故」,這是對方的主張,如果主張沒有分別妄念的時候就是修空性的話,那這一個實在是智者所應當覺得非常可笑呢!意思就是指,一切的安止都是無分別妄念,在《解深密經》跟《聲聞地》裏面談到的,一切修安止本身就已經是無分別妄念。所以有分別妄念心,這不能當做是修安止,大論裏面都這樣子開示了。如果說不分別修都是修空的話,那就是所有的安止都是觀修空性,如果主張所有的安止都是觀修空性的話,那實在是非常可笑,這不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嗎?

  尤其是說,特別特別、更怎麼樣,「尤其說修不念作意皆是修空聲聞地文善爲破除。」特別是講,沒有憶念、不作意,「不念作意」那個念是憶念。在觀修的時候,內心沒有憶念,然後不作意,這樣子就是觀修空性的話,內心沒有任何思惟,這樣子就是觀修空性的話,《聲聞地》裏面已經很妥善的把它破除掉了。這個「《聲聞地》文善爲破除」就是前面第二個引文,388頁第五行「《聲聞地》又雲」那個引文,第二個引文裏面已經談到,已經很明白的開示了,修安止本身就是在沒有憶念、都不作意的情況之下來修安止。那沒有憶念、不作意來禅修,這個是修安止,不是修空性,把這個當做是修空性的話,《聲聞地》前面的經文裏面已經很妥善的破除掉這個主張了。

  「又《修次第初編》」這裏有一個「又」,又就是還要再引論點來做說眀,又的意思就是指前面已經有引用過了,所以才會再「又」,前面已經引用了是《解深密經》,這是佛陀所開示的。之後《聲聞地》引用了兩個引文,這是聖者無著所開示的。接下來「又」還要再引書,所以「又」是這個意思。又還要再引《修次第初編》,是聖者無著之後的大博士蓮花戒所寫的。之後還要引用般若波羅密多口訣《慧度教授論》,是祥谛巴所寫的。之後還有一個「又」,(倒數第二行)「又《寶雲經》」有沒有?所以兩個又的意思是,又再引用論典,然後又再引用經,前面已經講了《解深密經》一個引文,然後《聲聞地》兩個引文,所以又再引用論典,又再引用佛經來做解釋。

  首先是引用《修次第初編》裏面談到,「修次第初編:『奢摩他自性者,唯是心一境性,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總相。』(還有)《慧度教授論雲:應當遠離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後面那個「意言」,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解釋,「意言者謂分別此是此等。」謂分別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等等,這種思惟的心,就是心相的意言,這個應當要遠離,《慧度教授論》裏面談到應當要遠離嘛!這裏所引用出來的,《聲聞地》、《修次第初編》、《慧度教授論》等等,這裏面所引用的,都是前面談到的「諸定量論」,就是它是了義的論典,大家共通都可以承認的論典,我引用它來做一個說明,引用這些大家都共通承認的,當做權威性的論典,還有佛經,我引用來做一個說明。所以在《修次第初編》裏面有談到,「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總相」安止必定都是無分別的。還有《慧度教授論》裏面也有談到,「心相意言」種種的所顯緣取之後內心去給它做一個說明,這些要舍棄掉。就是內心緣取一個對境之後,「應當遠離種種心相」內心緣慮、緣取某一種對境,之後內心會去思惟它,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那個思惟稱之爲心相的意言,意言就是內心裏面去诠釋、去說明它,這個部分要把它去除掉。就是分別妄念心,這個部分要把它去除掉,這就是修奢摩他,這就是修安止,那意思就是修安止的時候,內心是沒有分別心存在的。

  這個引用完畢之後,又引用了《寶雲經》,前面談到的《寶雲經》也這樣說明過了,「寶雲經說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心緣取一個對境之後專一安住。這個《寶雲經》的經文,就在我們剛剛看的《解深密經》的經文前面,339頁第叁行「寶雲經說義同深密」《寶雲經》經文的意義跟《解深密經》一樣「如雲」底下是《寶雲經》的經文,「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毗缽舍那者謂正觀察。」是不是這樣講?所以奢摩他–安止的時候是心專一安住在對境上,根本就沒有分別妄念,可是毗缽舍那–勝觀的時候要做觀察分析,要做很多的分析,這《寶雲經》的經文裏面談到了,所以在388頁倒數第二行「《寶雲經》說奢摩他是心一境性」這個都已經開示過了,「已引如是衆多經論,」也就是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用再討論了,已經講太多了,因爲經論裏面早就已經詳細的說明了,就是先《解深密經》,之後論典就是《聲聞地》,引用了兩個經文,《修次第初編》跟《慧度教授論》都有講到了,之後又引用了《寶雲經》,又講到了,現在引用的經論裏面,都已經談的太明白、太清楚了,所以這個問題其實也根本不用再談了,你這個主張是完全都不可以的,這經論裏面太多地方都談到過了,所以「已引如是衆多經論,曾經多次說奢摩他全無分別。」這已經講太多了,「曾經多次」就是經論裏面已經講太多了,根本我都不用再講了呢!

  後面那個「故」的意思是成立出一個結論,就是對方的主張已經破掉了,對方的主張說修安止的時候是不伴隨無分別,不是的,修安止是伴隨無分別的。然後用經論來做爲根據之後,要成立出一個主張,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之後,要成立出我的結論,「故」是這個結論。「故無分別略有兩種,」內心沒有分別妄念其實有兩種情況存在的,「謂修空無分別及于空性全未悟解諸無分別,」修空無分別呢,緣取空性之後內心沒有分別念頭;一種呢,對空性根本都完全不了解,也沒有去思惟空性,在這個情況之下,內心完全沒有分別念頭。那這個沒有分別念頭不就有這兩種嗎?是不是有這兩種?譬如說不生病,現在沒有病,所謂現在沒有病,其實有兩種情況,就我們剛剛談到的,就是現在沒有病,並不保證將來不會生病,將來還是會生病;可是有一種是,他已經打了預防針,以後肯定不會生病的,他現在也是沒有病。所以現在看起來都沒有生病,不過卻有這兩種差別存在。一樣的,現在內心都沒有分別念頭的情況也是有兩種,一種是根本也不了解,但是內心完全沒有思惟,無分別念頭,這個時候是無分別;一種是緣取空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