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病,也沒有打(預防)針,那並不代表說將來都永遠不會生這個病;但是現在有一些預防針,打了之後以後都永遠不會産生這個病的。所以現在沒有病,並不代表將來沒有病,將來還是會發生;但是如果我打了這個預防針,讓這個病永遠都不會發生的話呢,現在當然兩邊都沒有病,但是兩個人情況不一樣,一個已經有打預防針了,以後都永遠不會生病;一個是沒有打針,可是將來可能會生病。所以雖然看起來兩個人都沒有病,但是情況不一樣的。

  這個谛實成立的問題,也是這個樣子,“現在破除谛實成立”跟“我谛實成立的執著現在沒有産生”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妄念嘛,因爲現在腦袋什麼都不想嘛。所以“現在腦袋什麼都不想”跟“透過原因分析把谛實成立已經破除掉了”,這兩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方主張的空性是什麼意思呢?空性是不是谛實成立的這種類型的妄念,現在都沒有想,都無,這個就是空性。如果這樣講,有這種想法的話,這是對方的主張,是這個意思。這樣子講有沒有明白一點?

  然後看後面的段落,「故諸能引正奢摩他妙叁摩地。《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聲聞地》也有談到,所以《解深密經》裏面有談到,就是成就安止的時候,這個諸等持,也能夠緣取無分別妄念的影像,這是在《解深密經》談到的。前面談到「故諸能引正奢摩他妙叁摩地。《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這兩個句子要合在一起,能夠引出正奢摩他的妙叁摩地,實際上是要緣無分別的影像,這個主張說法是《解深密經》裏面所談到的。

  前面談到的破除對方,對方談到安止本身是沒有無分別的,但是現在告訴對方說,不是的!就算是安止本身,也存在無分別的,不是像你所主張的它是沒有無分別的,爲什麼呢?因爲《解深密經》裏面談過了,《解深密經》裏面有開示說安止的時候它緣取無分別的影像,這個已經講過了。這裏面談到無分別的影像,無分別是有境,就是修安止那時候的有境,安止本身;然後那個影像是對境,這無分別影像就是有境跟對境的關系。

  不管修安止也好,修勝觀也好,首先當然不可能直接現證對境,所以在修止也好,修觀的時候也好,對境本身會先成爲一個影像而出現,之後先緣取這個影像來做觀修,因爲還不能夠現證對境嘛!所以修安止的時候,緣取的是無分別影像;修勝觀的時候,緣取的是伴隨有分別影像來進行的。因爲最初最初修的時候,當然沒瓣法現證對境,所以先緣取一個對境的影像來禅修,所以才稱之爲影像,影像是這個意思了。

  這個部分,《解深密經》談到的內容,我們上一次有提到過了,是不是?就是安止可以緣取無分別影像來進行,340頁第一行,「《解深密經》雲:是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所以無分別影像是奢摩他的所緣,又問佛陀「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對不對?所以這裏面就很明白直接指出來,奢摩他、安止的所緣是無分別影像,毗缽舍那、勝觀的所緣是有分別影像。這《解深密經》裏面已經明白講過了,所以我們現在這裏所談到的《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就前面已經討論過了,就剛剛340頁《解深密經》的經文裏面就已經直接談過了。

  不僅如此,後面還要引用《聲聞地》的兩個經文來做說明,「《聲聞地亦雲:」這首先第一個,「『彼于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于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正念,不複觀察,不複思擇,不極思擇,不徧尋思,不徧伺察。止觀二中于奢摩他,作是說故。」在解釋安止跟解釋勝觀裏面,解釋安止的部分是這樣來做解釋的,就是《聲聞地》裏面有談到,在修安止的時候要緣取無分別影像,爲什麼要緣取無分別影像呢?因爲緣取無分別影像來修安止的時候,能夠安住在正念之中,之後「不複觀察,不複思擇,不極思擇,不徧尋思,不徧伺察。」所以這個是沒有妄念、無分別的,在《聲聞地》裏面已經非常明白,字面都已經很明白開示了呢!所以像你前面的主張,說安止不能夠伴隨無分別,那就不對了,《聲聞地》已經很明白開示了,安止本身是緣無分別影像,它根本就「不複觀察,不複思擇,不極思擇…」這些分別思惟都不存在。所以前面引用了《解深密經》裏面佛陀曾經開示過的,就算是安止本身都緣取無分別,然後在無著菩薩的《聲聞地》裏面也提到,安止本身也是緣取無分別,而且很詳細很明白的說明了呢!

  「《聲聞地》又雲:」這第二個經文,就《聲聞地》引用了兩個段落,「《聲聞地又雲:『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習(由失念及由不串習故)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隨所生起,即更當修不念作意,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于如是所緣影像,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第二個經文談到,修安止正在觀修的時候,可能會産生忘失所緣對境,或者「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是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妄念紛飛執的取這個行相。要嘛是忘失,要嘛是執取這個行相,執取表相,妄念紛飛,要嘛是隨煩惱心現前,這些毛病都可能出現,是不是?由失念之故,由串習諸表相的尋思,還有隨煩惱的妄念紛飛,這個時候要立刻要察覺自己有這個毛病,就是有很多的執取行相的妄念念頭,還有隨煩惱,或者是忘記所修的對境,馬上察覺之後,不要被這些毛病所控製,這個時候把執取行相、妄念紛飛、隨煩惱等等,這些作意都要把它去除掉,讓這些分別心去除掉。在把分別心去除掉的情況之下,好好的來修止。所以這裏面已經很明白的談到,修安止的時候是無分別妄念的,把這些思惟作意的分別妄念去除掉之後來修安止,那不是講修安止就是無分別了嗎?這講的非常明白了,在《聲聞地》裏面。休息十分鍾。

  把《聲聞地》的第二個引文,我們好好的來看一下,「又若汝心雖得寂止」寂止之心雖然得到了,寂止之心意思就是指不是正式的安止,是隨順的安止。現在要討論的是已經得到安止之後這些毛病不會出現,但是還沒有得到安止的情況之下,正在修安止,跟安止相隨順的等持已經得到的情況之下。所以如果你雖然得到跟安止相隨順的心,在那個時候當然就有很多的毛病出現,對不對?如果得到安止之後就沒有毛病了嘛!所以得到跟安止相隨順的心,不是正式的安止,就是修、修、修,可是都還沒有得到安止,在沒有得到的情況下,可是已經有跟安止相隨順的等持,類似的等持,這些已經得到了,不過這種等持會産生底下的情況,就是由失念之故,這是忘失對境,忘記了、忘失,第一個。後面一個是不串習之故。

  「由失念及由不串習故」因爲現在沒有得到正式的安止,不過是相隨順的等持嘛,所以在相隨順的等持的情況之下,會不會忘失對境?心離開這個對境,會不會發生?會啊!這第一個了。所以這裏是兩個,還有一個就是不串習的過失之故,因爲忘失對境失念的毛病之故,以及不串習,那個(廣論)要加一個“不”,不串習之故,不串習就是有時候修安止,修、修、修有時候又不修了,是不是?沒有常常做實修的意思。譬如說大家有時候來聽課,有時候沒有來聽課,這個毛病不可以,這是一個毛病,這是不串習之故,要串習啊!(張老師邊翻譯邊大笑)就是每次都要來、每次都要來。

  因爲忘失,還有因爲沒有經常串習,就是再叁實修、再叁實修,也沒有這樣子做之故,因此就會産生底下叁個毛病,第一個就是諸相;還有分別妄念;隨煩惱這叁個。諸相是第一個毛病;尋思是第二個毛病,尋思就是分別心;再過來隨煩惱。這叁個毛病,這樣了解嗎?

  「汝心雖得寂止」跟安止相隨順的心,就是沒有得到安止,又後面那個失念–失去憶念跟不串習,這得到安止就不會發生了,但現在沒有得到安止,跟安止相隨順的內心,安止相隨順的等持,在修這個等持的時候,也會發生這個情況。就是失念、忘失對境;還有由不串習,沒有再叁禅修、再叁禅修,因此,那個“故”應該放在這裏,“由失念及由不串習故”因此之故,就會導致緣取「諸相」,就是對行相的執著,原因是因爲對境,心趣入對境的時候,對境不是白色啦,紅色啦,它的表相是不是各種各類?所以這些各種各類的表相,當然在我的內心會出現,所以這個「相」是表相,對境的表相–諸相;再過來「尋思」,就是分別妄念,各種各類的分別妄念,腦袋裏面胡思亂想;再過來是「隨煩惱」,所以這是不是有叁項?執取表相,分別妄念跟隨煩惱,一共有叁個。

  因爲這叁個情況之故,因爲這些過失之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隨所生起,即更當修不念作意。」因爲這叁個影像之故,所以首先是會成爲顯現,會把門打開,之後會進行緣取。當這些行相出現的時候,應當這樣做,首先是「影像數現在前」這第一個,這裏應該有談到叁個。一個是影像顯現出來,「數現在前」講的是前面那個「諸相」,「諸相」的部分是「數現在前」,因爲在我的腦袋裏面,這個對境的表相啦,行相啦,再叁再叁出現,這是第一個毛病,第一個影像應該會數現在前。

  第二個應該是開啓大門,這裏好像沒有談到。叁個是:顯現出來,開啓大門跟進行緣取。這分別是前面叁個毛病導致的後果,一個是「顯現出來」,是指「諸相」。再過來那個「尋思」會變成「開啓大門」,開啓大門的意思就是指,好像我把我的心識,內心心識打開之後,我的心跑出去,跑到很多的對境去,那個是不是叫做分別妄念?胡思亂想有沒有?胡思亂想的意思是我好像把我的內心之門打開之後,這個心全部跑到外面去,跑到別的對境去,心思已經完全散亂掉了,所以這時候才會胡思亂想嘛!是不是?所以胡思亂想用的句子就是打開大門。一個是數現在前,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