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0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了解一下,它的本質是什麼?觀修的方式是什麼?透過這樣子來做觀修之後,我的內心産生什麼功德證悟?這個方面的理論,在內道裏面,當然各個宗義不一樣,然後很多不同派系的大博士也不一樣,當他們去做解釋的時候,解釋的理論很多,可是意義上沒有相違背呢!都把它認定是共通的道路。

  就唯識宗的創教祖師爺來講:聖者無著。之後瑜伽行派,就是中觀自續派:蓮花戒。然後祥谛巴,是中觀應成。所以唯識也好,中觀自續、中觀應成也好,在討論到止,不僅說止,在討論到觀的時候,也都這樣討論。就是本質方面,觀修的方式,産生什麼功德,這個方面而言,看法上面都沒有相違背。當然觀修的對境,可能大家主張不一樣。或者是安止,或者是勝觀,觀修的對象是補特伽羅無我嗎?還是要修法無我嗎?宗義不同,主張是有許多不同的。不過就能觀修的內心而言,在看法上面,意義都是相同,沒有相違背呢!

  「又中觀師與唯識師抉擇毗缽舍那所觀境時,雖有不同,」這個「又」的意思就是前面,安止是外道內道共通的道路,這已經講完畢了,但是又進一步來講,不要說外道內道共通,連唯識中觀也共通,所以底下又討論到,純粹就內道裏面中觀師跟唯識師,在抉擇勝觀的時候,抉擇安止的時候。首先抉擇勝觀的時候,所觀修的對境,可能大家派系不同,主張方式是有不同,(「然總明止觀及于相續生彼證徳全無不合。」)不過總體去闡明安止跟勝觀,以及在內心相續上生彼證得,全部都沒有互相違背,不謀而和。(「故無著菩薩,于菩薩地及攝抉擇分集論聲聞地中別分止觀二中,」)故無著菩薩(唯識宗),在他的菩薩地、攝抉擇分、集論、聲聞地裏面,都別分止觀兩方面來討論,(「若修止者」)修止的時候,止的道路是九住心,「說由九心次第引發。

  「此複于聲聞地攝抉最廣,然不許彼定,即是修毗缽舍那法。」但是止跟觀就不一樣了,「故諸論中離九住心,別說修毗缽舍那法,」九住心是安止的道路,勝觀的道路另外又再討論的,「聲聞地亦別說修觀法故。」就是勝觀的方式又另外講了,所以止跟觀分開來講。「如是中觀修次(這是蓮花戒)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祥谛巴–中觀應成)等,亦以九心爲奢摩他道,別說毗缽舍那道。」所以九住心是安止的觀修方式,勝觀的方式另外有講,別的地方另外又講,分開來講,另外的講。所以不僅僅是中觀,蓮花戒還有祥谛巴的說法,連唯識無著的說法也都是這個樣子。

  無著的說法主要是根據《彌勒五論》,所以「慈氏五論所說諸義,除無著菩薩所解之外更無所余。」跟無著菩薩所闡述的都是一樣的,《彌勒五論》裏面《辨中邊分別論》,《經莊嚴論》等等的內容,就是無著菩薩所闡述的,除此之外「更無所余」,「故于此事,一切大轍」就是大乘「同一意趣。」大乘裏面的唯識、中觀,大乘的祖師爺,在這個部分,他們的看法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後面又有問題産生要討論了,「若謂」就有人這麼一個說法,有人這麼一個主張,「若謂聲聞地所說者,雖有安樂明顯,然無甚深無分別相,唯是寂止。」無分別無妄念的行相,這個沒有,這種情況的話,那就純粹是安止。(「若有無分別即空叁摩地。」)如果說「有無分別」有這個無分別妄念,如果存在的話,那就變成空性的等持,就有這麼一種說法,這是一個接受《聲聞地》主張的這麼一個人,前面不是討論《聲聞地》了嗎?這不是不接受《聲聞地》的人啰,現在是對方提出一個疑問,那對方當然就是接受《聲聞地》的人,這種人他怎麼去解釋《聲聞地》呢?那他就這樣子解釋說,在修安止的時候,安樂這個條件齊備了,明晰這個條件也齊備了,不過甚深無分別妄念這個條件不齊備,如果前面兩個條件齊備的話,那這個就是安止;但是假設加上甚深無分別妄念的話,那他就會變成空性的等持,就有這麼一種說法了。

  底下自宗就問了叁個問題,「所言甚深無分別者,深義雲何?」那個甚深是什麼意思?這是第一個疑問,是自宗問對方。之後什麼叫做無分別妄念,意思是什麼呢?(「爲由觀慧正見決定,次于其上無分別住耶?」)爲由觀察慧正見徹底決斷,次于其上無分別安住,是這樣子嗎?你所謂的無分別是這個意思嗎?就是由觀察抉擇慧詳細的做一個觀察分析之後,徹底決斷之下,在上面無分別安住,是這樣一個情形嗎?還是無分別的意思,根本就不想,什麼都不想,「抑不思擇無分別住耶?」都不做任何的分析,不做思惟而無分別,是這個意思嗎?這就問了叁個問題。

  前面說是叁個問題(疑問),其實歸納起來是兩個問題,因爲叁個疑問的第二個跟第叁個,其實是去解釋第一個疑問,是不是這樣講?「所言甚深無分別者」,前面談到對方的主張「甚深無分別」,那「甚深無分別,深義雲何?」那你的意思到底主張是什麼?這是一個疑問。那主張,自宗給就它詳細的做一個說明,要嘛就是第二種,要嘛就是第叁種,那你講的倒底是那一種?是這個意思嘛!所以你的「甚深無分別」,就是由觀察慧對于正見本身,做一個徹底的決斷,之後安住在見地上面,無分別安住,這個稱之爲「甚深無分別」,是這個意思嗎?或者你的主張是根本不做思惟分析,什麼都不想,這個就稱之爲「無分別安住」,是這個意思嗎?所以實際上是問這兩個第二個,主要的問題都是什麼叫做「甚深無分別」的意思,那要嘛是第二個,就是觀察分析之後無分別;或者(第叁個)不做觀察不做分析,也是無分別。現在問對方,那你的主張到底是第二個問題的內容?還是第叁個問題的內容?這樣子去問對方的。

  現在談到「初者」就是什麼叫做甚深無分別?就是由觀察慧正見決定之後,次于其上無分別而安住,這個我們把它當做是「初者」,就是第一個答案,如果是這樣講的話,「吾等亦許如此即是空叁摩地。」如果你的想法是這個樣子的話,那我一樣,我們也主張假設透過觀察慧對見地正見,做了一個徹底的決斷了之後,安住在上面,這個是無分別,是空性的等持,這個我們也主張,我們的看法也一樣。

  「初者吾等亦許如此即是空叁摩地。」初者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如果由觀察慧把正見做一個決斷之後,安住在正見上面,無分別而安住,這個是空性的等持。就算安止的話,沒有這樣一個空性的等持(無甚深分別相),這個我也主張,我也同意。如果談到無分別是前面那個意思的話,那安止本身沒有這個部分,這個我也主張。不過就算是這樣子主張的話,「若汝許此,」甚深無分別又分成兩個嘛,如果你的主張是第一個,跟我一樣的話,就算主張是第一個,由觀察慧對正見做一個決斷之後,安住在正見上面,就算是這樣一個想法的話,「則應分別有無實性見解二類,」有空性的了解,沒有空性的了解這兩類,「若有彼見補特伽羅,」如果一個人有空性的見地,就是空性方面有所了解的這麼一個行者,這樣的一個人,「次住見上修無分別,」他能夠安住在空性的見地上面來做禅修,而且沒有産生分別妄念,這種情況之下,(「是修甚深空叁摩地。」)這個人當然他是修甚深空性的等持。

  可是假設這個人沒有彼見地,沒有空性的見地,這樣的一位補特伽羅,他也是安住在空性的等持上面來做觀修,以爲我是在觀修空性呢!我是在觀修空性的等持,其實不是嘛!因爲他根本就沒有空性的見地,所以這樣的一個「若無彼見補特伽羅,唯不分別而修,則非修習甚深空性。」以爲自己是在觀修空性,當然不是觀修空性,因爲他都沒有了解嘛!對空性沒有了解。

  「理應如是分別宣說,」所以要把這二者都分開來,就是對空性的見地,有,還是沒有。如果有的話,然後他去觀修,當然他就進入了空性的等持之中;假設沒有這種見地,他去觀修的話,這不能說他進入了空性的等持,因爲他根本就沒有這個見地,「不應宣說」不應該主張這樣子講「凡無思惟一切癡修皆是無緣,」「無緣」不緣取,就是谛實不能夠成立,還有「或于無相」,「或于空性」這叁者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谛實不能夠成立。「無緣取」也是谛實不能夠成立,「無相」也是谛實不能夠成立,「空性」也是谛實不能夠成立。所以不應說,凡是不做任何思惟而禅修的一個人,他就是觀修空性的人,就是修靜慮的人(「修靜慮師。」),皆是修無所緣,就是修無相,或者是修空性,修的靜慮師、禅修者,不能夠這樣子講了。什麼都不想跟滅掉谛實成立,這完全是兩回事,因爲不能說,我什麼都不想就把谛實成立滅掉了嘛!所以不能說什麼都不想,這個人就是修無所緣,就是修無行相,或者是修空性,不能夠這樣子講。一定要把這二者,有見地跟無見地的禅修,要把這二者分開來了解。

  「若謂無論有無了悟空性正見,」這是前面談到的第叁個疑問,就是第二個回答。疑問是說「所言甚深無分別者,深義雲何?」這第一個疑問。之後回答就分成兩個了,由觀察慧對正見做抉擇,安住在其上無分別,這第一個答案。根本什麼都不想,也不思惟,沒有妄念,這個就是無分別住,這第二個答案。前面第一個答案我們討論完畢了,現在是第二個答案,「若謂無論有無了悟空性正見,」現在徹底通達空性正見,或者是說沒有徹底通達,這個都不討論,現在「但若心無分別,全不思擇,」內心根本就沒有任何想法,完全不做思惟分析,這樣子來安住的時候,「一切止修皆是空定,」內心無妄念,不做分析,一切的止修、思擇修,全部都是空性的等持,如果你這樣主張的話,(「則前所引聲聞地說奢摩他品諸叁摩地,雖非所欲亦應許爲空叁摩地,」)那前面《聲聞地》所說奢摩他品諸叁摩地,「雖非所欲」就是你雖然不願意承認,可是前面全部都會變成空性的等持,因爲《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各種的安止,都不包括無妄念這個部分。無妄念,就是不做任何思惟,這個部分沒有,不包括的話,那在《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所有安止的部分,全部都會變成空性的等持,這一點是你不想要主張的,可是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不得不變成這樣子一個結論。

  後面講原因,388頁第二行「由彼定時除念正知勢力微時,略起觀察。」修那個安止的時候,除憶念跟正知的勢力、力量稍微減弱的時候,這個要「略起觀察」稍微要起分別來做一個觀察。「余時全不略起分別,」其它的時候全部都不會産生分別的,「分別」意思就是指,哦,這個是這樣子,哦,那個是那樣子(「謂此是此非,」),這些全部都沒有「全不略起分別」,「故諸能引正奢摩他妙叁摩地。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這是引經據典來做說明,說你前面所談到的這個安止,說沒有這種無分別妄念,不包括這個無分別,你所談到的不包括無分別的,就是只有安樂跟明,沒有這個無分別的話,這個是安止。那這個部分,其實在安止的那個時候,分別都沒有産生呢!不是像你所談到的不包括,沒有這個條件,這個條件都齊備呢!如果你說無分別這個條件不齊備的話,那跟《解深密經》等等的主張就完全相違背。

  這個部分有談到過,在350頁倒數第四行「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種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徧所緣複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能緣心立二影像,」能緣心是有境,立兩種影像,兩種影像就是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初是毗缽舍那所緣,」有分別影像是勝觀的對境。「二是奢摩他所緣。」但是第二個卻是奢摩他所緣,無分別影像卻是安止的所緣,是不是這樣講?安止本身它是無分別的,因此之故,它的影像,當然就是無分別影像,所以把無分別影像當做是安止的所緣對境。那安止本身是無分別的,所以這裏才會談道,388頁第二行,安止本身除了憶念跟正知勢力減弱的時候,才要起觀察,除此之外,全部都是無分別的,所以安止本身是無分別的。

  前面提到那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之後至尊仁波切又給它做了一個解釋,把它歸納成叁種來解釋說明,在這個地方就已經有談到說,其實安止本身是無分別的,但是你現在又說安止本身不包括這個部分,那不是跟《解深密經》等等,跟很多的佛經的說法,就相違背了。

  (以下仁波切國語解說)仁波切問:清楚嗎?今天不清楚?大家笑!簡單的來說,現在很多禅宗,有一點宗大師講的這些問題。比如說修空性,跟這邊講的支那堪布差不多,就是什麼都不想,心裏想的就檔住,所有的念頭就檔住,那這個如果把它變成等于是修空性,這兩個就等于(等同)的話,那就可以說,修奢摩他的時候,也是要有這個無分別,是不是?修奢摩他也要有無分別,那我們就請問他們,修奢摩他的時候,有沒有無分別?有嘛!那這個無分別的時候,會不會變成修空性?如果是修空性的話,那修奢摩他又會變成一定要修空性,這兩個有點等于(等同),那他們這裏沒辦法說「是」,他們一定要區分,那怎麼區分呢?他們說修奢摩他的時候有樂有明晰,但是沒有無分別。他們就這樣子講,剛剛他宗這樣子講的,修奢摩他的時候有樂有明晰,但是沒有無分別,如果無分別的話,就變成空性的叁摩地,空性的等持,他們這樣子想的。

  所以我們現在請問他們的話,應該會這樣子回答,這是宗大師這邊回答的,修奢摩他的時候沒有無分別,理由在這裏。宗大師就慢慢的分析,請問你現在沒有無分別,你說修奢摩他的時候沒有無分別,那你指的無分別是什麼樣子?就請問,你現在講的無分別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去除執著、去除實有,我們就達到究竟的見解,就緣在這個空性的見上?然後沒有分別,心就不散亂。你講的無分別是這樣子還是另外一個?如果你講的是這樣子,那我也承認無分別就是修空性;(如果)你講的不是這樣子,就講另外一個,那宗大師就慢慢的分析反駁。重點是這個,但是我看你們好像不清不楚的樣子,糊裏糊塗(大家大笑),沒有關系,下一個禮拜再講一次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0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